2013年  第40卷  第4期

专家笔谈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治疗进展
宋天强
2013, 40(4): 183-18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04.001
摘要:
基础研究
低氧诱导因子HIF-1α调控CX3CR1在胰腺癌细胞中的表达
刘俊秀, 赵天锁, 贾玲玲, 张圣杰, 赵潇, 孙军伟, 张欢, 任贺, 郝继辉
2013, 40(4): 187-189, 19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04.002
摘要:
  目的  以胰腺癌细胞株Patu8988为研究对象, 通过过表达和干扰低氧诱导因子(HIF-1α), 观察CX3CR1表达水平的变化, 并探讨CX3CR1在胰腺癌中的调控机制。  方法  分别构建pcDNA3.1-HIF-1α过表达质粒和HIF-1α-siRNA, 转染胰腺癌细胞株Patu8988, 经Western blot、半定量PCR检测CX3CR1的表达情况。采用染色质免疫沉淀(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 ChIP)、荧光素酶技术探查HIF-1α与CX3CR1启动子区的结合情况。  结果  Patu8988转染pcDNA3.1-HIF-1α后CX3CR1的表达增加, 敲除HIF-1α后CX3CR1的表达减少。HIF-1α与CX3CR1启动子区的低氧反应元件直接结合, 并上调CX3CR1启动子的活性(P < 0.01)。  结论  HIF-1α调控CX3CR1在胰腺癌细胞中的表达。
二氢青蒿素通过PTEN/PI3K/Akt通路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
钟轩, 王爱军, 王红钰, 冯俊伟, 郑宝军, 施华
2013, 40(4): 190-19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04.003
摘要:
  目的  探讨二氢青蒿素(dihydroartemisinin, DHA)通过PTEN/PI3K/Akt通路对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细胞周期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  方法  不同浓度(6.25、12.5、25、50、100μmol/L)DHA作用SGC7901细胞24、48、72h后, 细胞计数法检测SGC7901细胞增殖的情况。不同浓度DHA作用SGC7901细胞24 h后, 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周期的分布; RT-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别测定cyclin D1、P27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 Western blotting测定PTEN、PI3K、p-Akt的表达水平。分别以PTEN特异性小干扰RNA(PTEN-siRNA)及无关序列对照siRNA(non-specific siRNA, NS-siRNA)转染细胞, 加入100μmol/L DHA, 作用SGC7901细胞24 h后, Western blotting测定cyclin D1、P27、PTEN、PI3K、p-Akt的表达水平。  结果  DHA剂量和时间依赖性抑制SGC7901细胞的增殖, 使细胞周期阻滞于G1期(P < 0.05)。RT-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 100μmol/L DHA作用SGC7901细胞24 h后, cyclin D1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下降, P27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上升(P < 0.05)。PTEN的蛋白表达显著增加, PI3K和p-Akt的表达水平逐渐下降(P < 0.05)。敲低PTEN表达后, DHA对PI3K和p-Akt的表达水平的影响明显减弱, 与此同时, cyclin D1表达水平升高, P27表达有所下降(P < 0.05)。  结论  DHA通过抑制PTEN/PI3K/Akt信号通路的活化, 影响细胞增殖相关基因cyclin D1和P27的表达, 进而使细胞阻滞于G0/G1期, 抑制人胃癌SGC7901细胞的增殖。
左卡尼汀对柔红霉素所致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李雅静, 王晨
2013, 40(4): 195-197.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04.004
摘要:
  目的  观察左卡尼汀注射液(Levocarnitine injection)对柔红霉素(Daunorubicin, DNR)所致的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方法  将培养5d的新生Wister乳鼠心肌细胞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DNR损伤组和左卡尼汀低、中、高剂量保护组, 加药后继续培养24 h, 测定细胞存活率、乳酸脱氢酶(LDH)释放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  结果  左卡尼汀各实验剂量均能显著提高受损心肌细胞的存活率, 抑制LDH释放量, 减少MDA的生成, 提高SOD活性。  结论  左卡尼汀对柔红霉素所致的心肌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临床研究
L1-CAM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表达及其意义
张超, 范宇, 李伟东, 李崖青, 李帅, 钱晓龙, 林阳, 刘芳芳, 郎荣刚, 谷峰, 付丽
2013, 40(4): 198-201.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04.005
摘要:
  目的  探讨L1细胞黏附分子(L1 cell adhesion molecules, L1-CAM)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carcinoma, IMP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 检测97例乳腺IMPC中L1-CAM表达, 并以95例浸润性导管癌非特殊型(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not otherwise specified, IDC-NOS)作为对照组。分析L1-CAM在IMPC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学特征和预后的关系。  结果  L1-CAM表达于肿瘤细胞膜及间质中的脉管内皮细胞, 在IMPC组主要表达于肿瘤细胞集团内细胞间的相互连接面。L1-CAM在IMPC中的表达率(50.5%)显著高于IDC-NOS组(18.9%), 并与IMPC的组织学分级、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间质内脉管的L1-CAM表达及肿瘤细胞的P53表达呈正相关(P < 0.05), 与ER、PR表达呈负相关(P < 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IMPC患者中L1-CAM表达阳性患者预后不良。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IMPC中L1-CAM表达是影响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  结论  L1-CAM可能在IMPC集团性生长、侵袭、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 可作为IMPC预后预测的标志物及靶向治疗研究的新靶点。
诱导化疗联合同期放化疗与同期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对比研究
梁雪霞, 谢方云, 张允, 毛燕萍, 欧阳普云
2013, 40(4): 202-207.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04.006
摘要:
  目的  比较诱导化疗联合同期放化疗与同期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LA-NPC)的临床结果及探讨预后因素。  方法  分析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本院收治的433例无转移LA-NPC患者的临床资料, 按是否行诱导化疗分为诱导化疗联合同期放化疗组(A组)209例与同期放化疗组(B组)224例。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 差异比较采用Log-Rank法双侧检验, 预后因素分析采用Cox模型。  结果  A组、B组的3年总生存率(OS)、无局部区域复发生存率(LR-FFS)、无远处转移生存率(D-FFS)、无瘤生存率(FFS)分别为87% vs. 88%、95% vs. 95%、85% vs. 85%、81% vs. 81%;A组、B组的5年OS、LR-FFS、D-FFS、FFS分别为80% vs. 82%(P=0.503), 95% vs. 93%(P=0.673), 82% vs. 82%(P=0.992), 78% vs. 77%(P=0.851)。两组生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对于Ⅲ期鼻咽癌, A组FFS优于B组(P=0.075)。多因素分析显示老年、临床分期晚、颅神经侵犯、贫血、N分期晚为OS、D-FF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  结论  与同期放化疗相比, 诱导化疗联合同期放化疗未提高LA-NPC的OS、LR-FFS、D-FFS及FFS, 但具有改善Ⅲ期鼻咽癌FFS的趋势。诱导化疗联合同期放化疗不是鼻咽癌的必选治疗模式。
胰腺癌患者外周血循环c-Met和h-TERT表达的临床意义
胡亮, 周家华, 余泽前, 易永祥, 丁海, 赵亮
2013, 40(4): 208-211.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04.007
摘要:
  目的  探讨胰腺癌患者外周血循环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c-Met和端粒酶亚催化单位(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 h-TERT)表达的临床意义。  方法  联合应用纳米免疫磁珠及巢式PCR方法检测胰腺癌患者外周血循环中c-Met和h-TERT的表达以确定微转移是否存在,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结果  胰腺癌患者外周血循环c-Met与h-TERT的表达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血清CA-199及CEA无统计学相关(P > 0.05)。不同肿瘤分期间c-Met和h-TERT阳性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P < 0.05), 外周血c-Met与h-TERT表达阳性患者有肿瘤复发风险, h-TERT阳性患者较c-Met阳性患者肿瘤复发率高(P < 0.05)。c-Met表达阳性的患者无瘤生存中位时间为12个月, 阴性患者为20个月(P=0.044);h-TERT表达阳性患者无瘤生存中位时间为9个月, 阴性患者为15个月(P < 0.001)。  结论  外周血存在微转移的胰腺癌患者肿瘤复发率高, 外周血h-TERT较c-Met表达阳性患者肿瘤复发率高, 预后更差。
Rac1 VEGF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和肿瘤血管形成关系
孙旭日, 李新丰, 王伟, 刘玉琪
2013, 40(4): 212-21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04.008
摘要:
  目的  探讨Rac1、VEGF蛋白在肝细胞癌组织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形成的关系。  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Rac1、VEGF在43例肝细胞癌组织、43例癌旁肝组织及21例正常肝组织的表达, 采用图像分析软件测定Rac1蛋白、VEGF蛋白的平均光密度, 根据CD34染色的血管内皮细胞计数肿瘤MVD。  结果  Rac1蛋白在癌组织、癌旁肝组织及正常肝组织均有表达, 位于胞浆, 癌组织表达高于癌旁肝组织(P < 0.01)、正常肝组织(P < 0.01);VEGF蛋白在癌组织、癌旁肝组织及正常肝组织均有表达, 位于胞浆, 癌组织高于癌旁肝组织(P < 0.01)、正常肝组织(P < 0.01);Rac1、VEGF与MVD之间均呈正相关(r=0.490, P=0.001;r=0.355, P=0.019), Rac1与VEGF之间呈正相关(r=0.583, P < 0.001)。  结论  Rac1可能通过上调VEGF的表达促进肿瘤血管生成, 参与HCC的侵袭、转移机制。
临床应用
408例恶性肿瘤骨转移临床特征分析
叶骉飞, 王斌, 代丽, 张妮, 范三峰, 贾雨霖, 王楠, 王静, 闫书印
2013, 40(4): 217-22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04.009
摘要:
  目的  随着抗肿瘤治疗方法的不断进步, 延长了晚期肿瘤患者的生存期, 出现骨转移及骨相关事件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 本文旨在总结分析转移性骨肿瘤的临床特点, 以期进一步提高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至2011年4月本院收治转移性骨肿瘤408例, 总结其病史、原发肿瘤来源、好发部位及转移时间等临床特点。  结果  408例转移性骨肿瘤中, 发病年龄最早的是乳腺癌(57.68岁), 最晚是前列腺癌(72.33岁); 原发肿瘤来源依次为肺癌55.88%(228/408)、乳腺癌8.58%(35/408)、食管癌4.66%(19/408)、肾癌4.41%(18/408)、来源不明4.41%(18/408)、肝癌2.94%(12/408)等; 脊柱受累占74.02%(302/408), 肋骨61.27%(250/408), 骨盆38.24%(156/408), 股骨23.53%(96/408), 胸骨15.44%(63/408);平均转移时间为11.41个月, 最短和最长的分别为胰腺癌(3.0个月)和乳腺癌(55.46个月); 276例骨转移患者在初诊时既已发现骨转移; 228例肺癌骨转移中, 腺癌占39.91%(91/228), 鳞癌占24.56%(56/228), 小细胞癌占5.26%(12/228), 腺鳞癌占3.07%(7/228), 大细胞癌占0.88%(2/228), 病理类型不明为26.32%(60/228);全组中位生存期为18.45个月, 6、12和24个月生存率分别为61.27%、27.70%和10.29%。  结论  转移性骨肿瘤好发于41岁以上患者; 肺癌、乳腺癌、食管癌、肾癌最常发生骨转移, 骨转移常见部位依次为脊柱、肋骨、骨盆、股骨、胸骨, 脊柱中胸椎最常见; 男性骨转移以肺癌、肾癌及肝癌为主, 女性以肺癌、乳腺癌癌和食管癌为主; 肺癌骨转移中腺癌最多见; 积极综合治疗, 可改善骨转移患者症状。
低分化型黏膜内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与腹腔镜手术探讨
吴殿超, 刘丽芳, 霍志斌, 李华, 肖琦海, 穆炳阁, 郭淑敬
2013, 40(4): 221-22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010
摘要:
  目的  探讨低分化型黏膜内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 从而对低分化型黏膜内胃癌患者, 制定合理腹腔镜术式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低分化型黏膜内胃癌的临床病理资料, 按照临床病理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通过多因素分析, 多发肿瘤, 肿瘤大小≥2 cm和淋巴管癌栓阳性对淋巴结转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无危险因素的患者, 淋巴结转移率为0;三个危险因素均有者, 淋巴结转移率高达66.7%。  结论  多发肿瘤, 肿瘤大小≥2 cm和淋巴管癌栓阳性是低分化型分化型黏膜内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无危险因素的患者, 行腹腔镜下胃局部切除术是可行的; 对于具有危险因素的患者, 可以实施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治疗。
18F-FDG PET/CT对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化疗后无事件生存的预测价值
任旭升, 王华庆, 钱正子, 周世勇, 张会来, 孟祥睿, 赵静, 王平
2013, 40(4): 225-228.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04.011
摘要:
  目的  评估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fluorine-18 fluorodeoxyglucose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18F-FDG PET/CT)对接受4个周期阿霉素、博来霉素、长春新碱、达卡巴嗪(ABVD)方案化疗的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 HL)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方法  回顾分析2005年8月至2009年7月共62例初治的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在接受4个周期ABVD方案化疗后18F-FDG PET/CT的检查结果, 并与3年无事件生存率(EFS)、3年总生存率(OS)进行比较, 评价其对接受4个周期ABVD方案化疗的霍奇金淋巴瘤患者无事件生存的预测价值。  结果  治疗结束后, PET/CT阳性患者18例, 其中11例患者(61.1%)治疗失败, PET/CT阴性患者46例, 其中5例患者(11.4%)治疗失败, PET/CT阳性组的治疗失败率显著高于阴性组(P < 0.01)。PET/CT阳性组和PET/CT阴性组患者的3年EFS分别是44.4%和81.8%(P < 0.01), 单因素分析显示PET/CT是霍奇金淋巴瘤患者3年EFS的独立预测因素(P < 0.01)。  结论  PET-CT是预测HL患者在接受4个周期ABVD方案化疗后EFS的可靠方法。
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例及文献复习
王小龙, 魏海霞, 韩哲, 赵杰, 姚欣
2013, 40(4): 229-232.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04.012
摘要:
  目的  探讨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pithelial angiomyolipoma, EAML)的临床病理特征, 进一步认识本疾病。  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2年7月至2012年8月2例肾EAML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进行随访, 结合复习文献, 对其临床病理特点、生物学行为及预后进行分析。  结果  2例患者都为女性, 平均年龄47.5岁, 均为左肾EAML。无明显阳性体征, 2例在B超和CT均发现肾占位, 其中1例CT强化不均匀, 1例增强检查呈渐进性强化, 延迟期强化程度略减低。分别行左肾部分切除术和根治性左肾切除术。组织形态学的主要特征均呈明显的上皮样分化。  结论  分析结果提示: EAML生物学行为与经典型肾AML不同特征在于浸润性生长方式、细胞学异型性, CT对其诊断有重要意义, 但病理结合免疫组化能够确诊, 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其预后大多数良好。
青年输尿管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孙福振, 宋华芹, 王刚, 杨涛, 谷守义
2013, 40(4): 233-235.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04.013
摘要:
  目的  探讨输尿管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 IMT)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案, 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方法  报告1例19岁青年男性输尿管IMT病例, 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  患者行输尿管肿物切除+输尿管端端吻合术, 术后恢复良好后出院。病理检查证实为输尿管IMT。  结论  IMT主要表现为局部压迫或梗阻造成相应临床症状, 与恶性肿瘤不易鉴别, 其确诊有赖于病理学检查。输尿管IMT治疗多需行外科手术治疗, 并在治疗后进行随访。
综述
尼古丁乙酰胆碱受体在烟草相关癌症中的研究进展
贾颖, 祖珊珊, 马晓丽
2013, 40(4): 236-238.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04.014
摘要:
目前, 每年吸烟可引起大约5~6百万人死亡, 其中吸烟引起的癌症死亡占所有癌症死亡总数的30%以上。烟草中的成瘾成分尼古丁和其衍生的致癌物质亚硝胺可以通过激活尼古丁乙酰胆碱受体(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 nAChRs)而导致癌症的发生。尼古丁在支气管上皮细胞可通过氧化应激反应而引起DNA损伤, 此外, 尼古丁可诱发肿瘤的发生, 但其在致癌方面的作用尚不明确。本文就近几年nAChRs与烟草相关癌症发生、发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微卫星不稳定性判断结直肠癌预后和预测化疗疗效相关研究进展
刘锐, 寿涛, 周礼鲲, 沈丽达
2013, 40(4): 239-242.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04.015
摘要:
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恶性肿瘤, 近年来, 微卫星不稳定性与结直肠癌的关系成为判断结直肠癌预后和预测化疗疗效方面研究的一个热点。微卫星不稳定性在判断结直肠癌的预后及指导结直肠癌的化疗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从微卫星不稳定性的概念, 与结直肠癌预后相关性, 与各期结直肠癌氟尿嘧啶类药物疗效间相关性等方面对微卫星不稳定性在结直肠癌中的相关进展进行综述, 旨在为临床上应用微卫星不稳定性指导结直肠癌治疗方面提供相关依据。 < /sp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