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  第40卷  第9期

显示方式:
基础研究
人鼻咽癌细胞株自发性凋亡与放射敏感性的研究
王若峥, 吴冉, 黄莉, 于金明
2013, 40(9): 491-495.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09.001
摘要:
  目的   探讨鼻咽癌细胞自发性凋亡对放射敏感性的预测意义及自发性凋亡水平差异的分子学基础。   方法   克隆形成实验测定人鼻咽高分化鳞癌细胞株(CNE-1)、人鼻咽低分化鳞癌细胞株(CNE-2)接受Varian加速器单野照射(6 MV X线)的存活分数, 单击多靶和线性二次模型拟合辐射剂量存活曲线并求出放射生物学参数; 流式细胞术检测自然生长2、4、6、8d细胞凋亡情况; RT-PCR、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基因Bcl-2、Bcl-xl、Bcl-w、Bax、Bad、Bid、Bak转录及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函数模型参数显示CNE-2较CNE-1具有更高的辐射敏感性; 相同培养天数下CNE-2早期及晚期凋亡率显著高于CNE-1(P < 0.05);CNE-2中Bcl-2、Bcl-xl、Bcl-w、Bax、Bad、Bid、Bak基因转录及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CNE-1(P < 0.05)。   结论   自发性凋亡可能成为放射敏感性的预测指标, 自发性凋亡水平差异可能与凋亡相关基因差异性表达有关。
RNA干扰CysLT2R对LTC4介导的人乳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韩芸蔚, 孔鹏洲, 冯玉梅, 王欣
2013, 40(9): 496-499.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09.002
摘要:
  目的   观察MCF-7细胞低表达半胱氨酰白三烯Ⅱ型受体(CysLT2R)对半胱氨酰白三烯(LTC4)介导的细胞生长、侵袭能力、细胞周期和凋亡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方法   针对CysLT2R的已知cDNA序列, 设计并体外转录合成4条特异性shRNA, 用脂质体介导转染入MCF-7细胞48 h, 同时设阴性对照组(1条非特异性序列转染)、正常MCF-7对照组(未转染)。Western blot检测干扰后CysLT2R蛋白表达水平下调的变化。应用噻唑蓝比色(MTT)法检测50 nM LTC4作用下细胞株生长能力; 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50 nM LTC4作用下细胞周期和凋亡变化; 应用趋化小室检测50 nM LTC4作用下MCF-7细胞侵袭运动活性。   结果   与正常MCF-7细胞和阴性对照组比较, MCF-7细胞CysLT2R低表达组的细胞生长增殖无明显变化(P > 0.05), 干扰后, MCF-7细胞表现出侵袭活性明显增强(P < 0.05), 细胞周期和凋亡无明显变化。   结论   CysLT2R在人乳腺癌MCF-7细胞的侵袭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CysLT2R有可能是一种新的乳腺肿瘤抑制基因。
Fas通路通过激活ERK1/2通路在结肠癌细胞中诱导上皮-间质转化
李文静, 石萌, 王亚东, 郑浩轩
2013, 40(9): 500-50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09.003
摘要:
  目的   探索Fas通路在结肠癌细胞中诱导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的分子机制。   方法   分别对结肠癌细胞SW480及DLD1予以低剂量FasL(12.5 ng/mL)处理。作用3d后分别提取实验组和对照组细胞的总蛋白、总RNA, 并进行Western blot、RT-PCR检测, 分析FasL作用下结肠癌细胞的上皮标记物、间质标记物以及EMT相关的转录因子的表达状况。在低剂量FasL作用3d后行免疫荧光检测, 观察EMT相关转录因子在细胞内的分布情况。建立稳定敲除Snail及Twist的结肠癌细胞系, 再予以低剂量FasL刺激, 采用Western blot、RT-PCR检测是否发生EMT过程。对结肠癌细胞SW480予以低剂量FasL(12.5 ng/mL)处理后, 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细胞ERK1/2通路及p38通路的激活状况。对SW480细胞进行信号通路抑制剂的预处理, 再予以低剂量FasL刺激, 采用Western blot、RT-PCR检测是否发生EMT过程, 从而探索Fas通路诱导EMT的可能机制。   结果   低剂量FasL可使结肠癌SW480和DLD1细胞的上皮标记物表达下调, 间质标记物表达上调, EMT相关转录因子在细胞核周聚集, 细胞发生梭形改变, 提示发生EMT。而将结肠癌细胞的Snail或Twist基因敲除后, FasL的上述诱导作用明显减弱。低剂量FasL可激活结肠癌细胞的ERK1/2通路激活, 而ERK抑制剂可减弱FasL诱导的EMT过程   结论   Fas通路可能通过激活ERK1/2通路诱导结肠癌细胞发生EMT。
Ras和磷酸化ERK信号通路参与三氧化二砷逆转耐药作用机制的研究
刘宝玲, 赵园园, 于丽, 何信佳, 张碧媛
2013, 40(9): 505-508, 512.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09.004
摘要:
  目的   体外实验研究三氧化二砷(As2O3)对人胃癌阿霉素耐药细胞株(SGC7901/ADM)的逆转耐药机制。   方法   MTT法检测磷酸化ERK(p-ERK)激动剂G-CSF作用前后As2O3的逆转耐药倍数; 免疫细胞化学法测定As2O3及G-CSF作用前后SGC7901/ADM细胞内Ras和p-ERK的变化; 流式细胞仪测定G-CSF和As2O3干预后SGC7901/ADM的细胞周期和凋亡率。   结果   SGC7901/ADM对ADM耐药, As2O3可逆转耐药, 其中0.5μmol/L As2O3作用48 h后逆转耐药倍数约为6.29。G-CSF干预后, 逆转耐药倍数降至4.72;SGC7901/ADM中Ras表达高于亲本细胞株SGC7901/S, 而p-ERK无明显差异, As2O3可下调Ras及p-ERK的表达。G-CSF干预后, As2O3下调Ras及p-ERK表达的能力较干预前显著降低。0.1μmol/L和0.5μmol/L As2O3组的G0~G1期细胞比例和凋亡率均显著高于各个对照组; G-CSF干预后同一剂量的As2O3组G0~G1期细胞及凋亡率较干预前均显著降低。   结论   As2O3可逆转人胃癌耐药细胞株SGC7901/ADM对ADM的耐药作用, 其机制与下调Ras/p-ERK信号传导通路中Ras、磷酸化ERK的表达有关。
Twist1对人乳腺癌细胞E-cadher in表达及亚细胞定位的影响
张冲, 孙保存, 张丹芳, 刘芳, 董学易, 刘志勇, 车娜, 赵秀兰
2013, 40(9): 509-512.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09.005
摘要:
  目的   探讨转录调控因子Twist1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E-cadherin表达的影响。   方法   上调人乳腺癌MCF-7细胞中Twist1的表达, 利用RT-PCR, Western blot, 细胞免疫荧光检测分析上调Twist1对E-cadherin表达的影响; 划痕实验分析对细胞侵袭运动能力的影响; 三维培养观察Twist1对MCF-7细胞成血管能力的影响。   结果   MCF-7细胞过表达Twist1抑制细胞E-cadherin的表达, 并且导致其亚细胞定位异常, 细胞迁移运动能力增强, 细胞成血管能力增强。   结论   Twist1能抑制MCF-7细胞E-cadherin的表达, 并增强其侵袭迁移及血管生成能力。
临床研究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C-MYC基因异常分析
梁艳, 潘毅, 房爱菊, 管冰心, 霍颖颖, 王妍, 孙保存, 付凯, 孟斌
2013, 40(9): 513-51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09.006
摘要:
  目的   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 MYC基因异常情况及其与BCL-2、BCL-6基因异常的关系。   方法   应用组织芯片和FISH技术对194例DLBCL的MYC、BCL-2、BCL-6基因异常情况进行检测, 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D10、BCL-6、MUM-1及Ki-67等蛋白标记物, 分析其相互关系。   结果   在164例MYC基因异常为38例(23.17%), 其中基因易位9例(5.49%), 基因扩增29例(17.68%); 同时存在MYC和BCL-6基因易位有2例, 未发现MYC和BCL-2同时易位或三者同时易位的病例; 资料完整(同时获得三种基因FISH结果) 的159例病例中, MYC基因扩增28例(17.61%) 与BCL-2基因扩增38例(23.90%) 呈显著正相关(r=0.291 6, P=0.000 4);MYC基因易位病例Ki-67高表达率(5/8, 62.50%) 明显高于非MYC基因易位病例(33/149, 22.15%, P=0.027 7), 2例MYC和BCL-6同时易位的病例均为Ki-67高表达, MYC基因扩增与Ki-67高表达无显著相关性。   结论   有关MYC基因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异常改变除基因重排外, 还有基因扩增等活化方式, 目前对其作用机制尚缺乏了解, 值得进行深入研究。
BNIP3 HIF-1α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胡珊珊, 张洪典, 陈传贵, 巴一, 于振涛
2013, 40(9): 517-52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09.007
摘要:
  目的   初步探讨BCL-2/腺病毒E1B 19 kDa相关蛋白3(BCL2/adenovirus E1B19 kd-interacting protein3, BNIP3)和乏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食管鳞癌(ESCC)中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之间的关系和意义。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分别测定食管鳞癌组织和切端正常食管黏膜组织芯片的BNIP3、HIF-1α的表达水平。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比分析BNIP3和HIF-1α在食管鳞癌组织和切端正常黏膜组织中的表达以及BNIP3和HIF-1α与肿瘤原发病灶部位、肿瘤浸润深度(T分期)、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含淋巴侵犯)、肿瘤组织分化程度(分级)等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   结果   BNIP3表达在细胞质中, HIF-1α表达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食管鳞癌组织中BNIP3蛋白表达阳性率37.5%(27/72), 明显低于正常切端组织的60%(18/30)(P=0.037);HIF-1α蛋白表达阳性率52.7%(38/72), 明显高于正常切端组织的13.3%(4/30)(P < 0.001)。BNIP3蛋白表达与食管癌的肿瘤浸润深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相关(P=0.035、P=0.048、P=0.033)。HIF-1α蛋白表达亦与肿瘤浸润深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相关(P=0.023、P=0.004、P=0.002)。并且, BNIP3表达与HIF-α表达呈负相关(r=-0.274, P=0.020)。   结论   在食管鳞癌中, BNIP3与HIF-1α的表达密切相关, 且均与肿瘤的浸润深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因此, 联合检测BNIP3和HIF-1α, 有助于食管鳞癌的辅助诊断、病期评价及预后判断。
P16 P15及VEGF蛋白在原发性卵巢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郑寰宇, 胡月明, 李鸥, 张艳梅, 李洁, 周云涛
2013, 40(9): 521-52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09.008
摘要:
  目的   探讨P16、P15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原发性卵巢癌中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170例原发性卵巢癌、60例交界性肿瘤及60例良性肿瘤组织进行P16、P15和VEGF蛋白检测。   结果   P16在卵巢癌的表达率为40.0%(68/170), 明显低于良性肿瘤组65.0%(39/60)和交界性肿瘤组56.7%(34/60)(P < 0.05);P15在卵巢癌组的阳性表达率为45.3%(77/170), 显著低于良性肿瘤组68.3%、交界性肿瘤组61.7%(37/60)(P < 0.05);VEGF在卵巢癌组的阳性表达率为71.2%(14/170), 明显高于良性肿瘤组45.0%(27/60)和交界性肿瘤组53.3%(32/60)(P < 0.05)。在卵巢癌组中, P16和P15表达呈正相关(r=0.294, P < 0.01), VEGF与P16和P15的表达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461和-0.251, P < 0.01)。三者表达强度与肿瘤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显著相关性, 肿瘤分化越低、临床分期越高、淋巴结转移者P16、P15阳性表达率越低(P < 0.05), VEGF阳性表达率越高(P < 0.05)。P16和P15的表达与有无脉管瘤栓无关, VEGF在有脉管瘤栓组的表达高于无脉管瘤栓组。   结论   P16和P15的低表达与VEGF蛋白高表达在卵巢癌的发展过程中可能起协同作用, 共同促进卵巢癌的恶性发展进程。
Hsp27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高霞, 钱晓龙, 李崖青, 任美敬, 付丽
2013, 40(9): 525-528, 538.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09.009
摘要:
  目的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具有特殊的组织学形态特征及淋巴结转移率高的生物学特性。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 并验证乳腺IMPC与最常见的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IDC-NOS)间差异表达的蛋白, 从蛋白质角度研究探讨乳腺IMPC的特殊组织学形态及生物学行为机制。   方法   双向电泳筛选1例乳腺IMPC和1例乳腺IDC-NOS冻存组织的蛋白表达差异点, 质谱鉴定其所对应的蛋白质,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验证其在43例IMPC和30例IDC-NOS组织切片中的表达。   结果   筛选出表达稳定差异的蛋白—热休克蛋白27(Hsp27), 且Hsp27在IMPC中表达上调。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验证了Hsp27主要表达于肿瘤细胞质中, 其在IMPC中的表达明显高于IDC-NOS(Z=-3.236, P=0.001), 并与ER(r=0.319, P=0.037)及淋巴结转移数(r=0.444, P=0.003)呈正相关, 而与患者年龄、病理学分期、PR和HER-2表达无明显相关性。   结论   Hsp27在乳腺IMPC中过表达, 且与淋巴结转移数呈正相关, 提示Hsp27可能在IMPC淋巴结转移以及特殊的病理形态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miR-25在人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及其靶基因TOB1的鉴定
黎伯胜, 左钱飞, 肖斌, 邹全明, 郭刚
2013, 40(9): 529-533.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09.010
摘要:
  目的   分析miR-25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鉴定其新的靶基因。   方法   选取10例胃癌患者的胃癌及癌旁正常组织样本, 用qRT-PCR法检测miR-25的表达水平。利用miRNA靶基因预测数据库预测miR-25的靶基因。构建荧光素酶载体(pMIR-TOB1)及绿色荧光蛋白报告载体(pMIR-GFP-TOB1)(含有miR-25结合位点的TOB1的3'UTR片段), 利用荧光素酶活性实验和GFP荧光强度报告实验鉴定miR-25的预测靶基因(TOB1)。q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TOB1的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水平。   结果   miR-25在80%(8/10)的胃癌组织样本中表达上调。miR-25模拟物显著抑制了荧光素酶的活性(P < 0.01)和GFP荧光强度。miR-25模拟物显著下调了AGS细胞中TOB1的mRNA(P < 0.05)和蛋白质的表达。   结论   miR-25在人胃癌组织中表达上调, miR-25能结合TOB1的3'UTR并下调TOB1的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
临床应用
63例胃癌异时性卵巢转移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冯强, 裴炜, 郑朝旭, 毕建军, 袁兴华
2013, 40(9): 534-538.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09.011
摘要:
  目的   探讨胃癌异时性卵巢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因素。   方法   收集1999年1月至2011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63例胃癌术后异时性卵巢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 采用Log rank检验分析生存情况, 单因素分析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 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   结果   本组胃癌术后卵巢转移发生率为3.4%(63/1 856), 平均年龄45岁, 65.1%(41/63)为绝经前患者, 卵巢转移与原发癌间隔时间平均为16个月; 原发胃癌以低分化癌为主, 87.3%(55/63)侵犯浆膜, N2~3淋巴结转移者占68.3%(43/63);85.7%(54/63)为双侧卵巢转移, 73.0%(46/63)同时合并腹膜转移, 31.7%(20/63)行转移病灶完全切除。全组中位生存期13.6个月, 1、2、3年生存率分别为52.5%、22.0%和9.8%, 5年生存率为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腹膜种植转移、脉管瘤栓、病灶切除范围以及辅以化疗的综合治疗模式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均P < 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腹膜种植转移是影响胃癌卵巢转移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1)。   结论   有效防治腹膜种植转移是改善胃癌卵巢转移患者预后的关键。
70例无功能胰岛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张圣杰, 任贺, 唐勇, 郝继辉
2013, 40(9): 539-542.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09.012
摘要:
  目的   探讨无功能胰岛细胞瘤(NFIC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0年间收治的70例无功能胰岛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别对年龄、性别、腰背部疼痛、肿瘤直径、手术方式及淋巴结转移等因素进行预后分析。   结果   本组70例患者良性31例(44.3%), 恶性39例(55.7%)。全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88个月, 术后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2.4%、68.8%、52.8%。单因素分析显示, 患者的预后与肿瘤直径、原发肿瘤性质、手术方式、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关(P < 0.05)。多因素分析显示, 肿瘤直径(P=0.001)、手术方式(P < 0.001)、淋巴结转移情况(P=0.002)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   肿瘤直径 > 10 cm、无淋巴结转移和肿瘤完全性切除常提示无功能胰岛细胞瘤患者预后较好。
D2-40标记食管鳞癌淋巴管浸润的检测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白冰, 马伟, 王凯, 哈斯塔, 王建波, 谭炳煦, 王娜娜, 杨圣思, 贾亦斌, 程玉峰
2013, 40(9): 543-54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09.013
摘要:
  目的   探讨D2-40标记食管鳞癌淋巴管浸润(LVI)的临床病理意义。   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07例食管鳞癌D2-40蛋白表达并观察淋巴管受肿瘤细胞浸润的情况, 分析其与食管鳞癌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 观察患者总生存期。   结果   食管鳞癌组织LVI阳性组淋巴结转移率70%, LVI阴性组淋巴结转移率21%, LVI阳性组转移率高于阴性组, 多因素分析显示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LVI阳性组中位生存时间为26个月, LVI阴性组中位生存时间43个月, 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 多因素分析显示LVI不能成为食管鳞癌术后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62), 淋巴转移(P=0.031)、临床分期(P=0.019)和肿瘤残留(P=0.026)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D2-40标记的LVI可以预测食管鳞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
综述
雄激素受体在前列腺癌细胞中作用及其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田晶, 王娟, 牛远杰
2013, 40(9): 547-55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09.014
摘要:
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 AR)在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雄激素剥夺疗法(androgen deprivationtherapy, ADT)早期可成功抑制肿瘤的生长, 但最终导致肿瘤复发并进入激素抵抗阶段。AR对前列腺癌基质细胞起促进肿瘤增殖和转移作用, 是上皮腔样细胞的存活因子, 而对肿瘤干细胞样细胞及上皮基底细胞的增殖起抑制作用, AR在不同类型细胞中的不同作用向当前ADT传统的疗法提出挑战, 为发展新的治疗策略提供理论依据。目前以AR为靶点的靶向治疗药物研发也取得一些进展。本文就AR在前列腺癌不同类型细胞中的作用及靶向治疗方面的进展加以综述。
DNA修复基因多态性与肺癌易感性的研究进展
周渝斌, 车国卫
2013, 40(9): 551-55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09.015
摘要:
肺癌的发生与个体遗传易感性有关, 其中DNA修复基因多态性可以引起不同DNA损伤反应, 而机体间DNA损伤修复能力的不同与肺癌的发生有密切联系。DNA修复基因多态性与肺癌易感性的关系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本文回顾了DNA修复基因的作用机制及其多态性与肺癌易感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就DNA损伤和修复类型、DNA不同修复途径相关基因的作用机制及其多态性与肺癌易感性的关系、DNA修复基因多态性与肺癌化疗敏感性的关系几个方面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