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  第46卷  第22期

临床研究与应用
新辅助放化疗后直肠癌术后肺转移的多学科诊疗模式决策及结果评价
孙婷婷, 王林, 陈鹏举, 武爱文
2019, 46(22): 1139-114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9.22.141
摘要:
  目的  了解多学科协作(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模式下直肠癌术后肺转移治疗决策现状和结局,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完善MDT模式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7年7月至2015年2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680例接受术前新辅助治疗联合根治术的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调查术后发生肺转移的患者在MDT模式下的治疗决策、执行情况和生存结局。  结果  研究纳入85例术后肺转移患者,68例采用MDT模式治疗,其中28例建议行局部根治,40例建议行姑息治疗;决策总执行率为89.7%(61/68),未执行者均选择进一步保守治疗。局部根治的患者在直肠原发灶术后首次发生复发/转移后的3年复发/转移后生存率(survival after recurrence,SAR)高于姑息治疗患者(84.8% vs.37.6%,P < 0.001)。  结论  在MDT模式运行良好的情况下,直肠癌根治术后肺转移的治疗决策执行率较高,部分患者在该模式下有机会获得根治且预后良好;引入“患者参与”和“社会支持”将有助于构建全新MDT模式和提高医疗质量管理水平。
结肠癌切除术患者预后列线图模型及危险分层系统构建与验证
辛道, 刘偲, 刘航睿, 路遥, 许孟丽, 樊青霞, 王峰
2019, 46(22): 1145-115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9.22.960
摘要:
  目的  基于大样本量,构建个体化预测模型及危险分层系统。  方法  从美国SEER临床数据库中,筛选结肠癌术后患者,进行模型构建,并筛选一组独立的中国人群,用于外部验证。经过单因素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出独立预后指标,并全部纳入用于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通过计算一致性指数(C-index)及绘制校准曲线,检验模型准确性。  结果  列线图模型共纳入11个独立预后因子,C-index在训练组、内部验证组及外部验证组分别为0.768,0.761和0.759,均>0.7,且优于第7版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TNM分期系统(0.729,0.720,0.735)。校准曲线显示,模型预测效果与实际生存相吻合,进一步验证了模型的区分及校准能力。通过决策树分析,依据模型预测个体风险评分,进行危险分层,模型的实际应用价值得到确定。  结论  该列线图预测模型能够较准确预测结肠癌术后患者预后状态,并较传统TNM分期系统有所改善,基于预测模型的危险分层系统,能够更好地区分高危患者,并指导选择临床治疗措施。
高级别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NET G3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曹放, 黄小征, 周立新, 李忠武
2019, 46(22): 1155-1159.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9.22.341
摘要:
  目的  分析高级别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high-grade G3 gastroentero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tumors,GEP NET G3)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预后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9年7月间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86例GEP NET G3,收集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采用单因素Log-rank检验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进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结果  86例GEP NET G3的原发肿瘤部位包括胰腺(40例)、胃肠(37例)以及原发肿瘤不明(9例)。镜检肿瘤均分化良好,呈器官样、巢状生长,局灶可见假腺样、细条索样或缎带样结构。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显示,肿瘤的Ki-67指数范围为21%~60%,中位值为30%,生长抑素受体2(somatostatin receptor type 2,SSTR2)的阳性率为83.9%(26/31),在检测病例中没有发现微卫星不稳定和P53异常表达(分别为0/24、0/11)。生存分析表明,获得随访的76例患者,27例患者死亡,中位生存时间为48.6(26.6~70.6)个月,确诊时有无远处转移和能否进行根治性手术切除对患者的总生存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但患者的年龄、性别、原发肿瘤部位、确诊时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水平以及Ki-67指数对患者的总生存影响无显著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确诊时有远处转移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HR=7.33,95% CI:1.56~34.10)。  结论  GEP NET G3的确诊依赖于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易发生远处转移是其临床特点和主要的预后影响因素。
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尿香草扁桃酸与神经母细胞瘤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朱富艺, 闫杰, 曹嫣娜, 李杰, 靳燕, 胡嘉健, 赵强
2019, 46(22): 1160-116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9.22.080
摘要:
  目的  分析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患儿治疗前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和尿香草扁桃酸(vanillymandelic acid,VMA)的水平,比较二者与NB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以及二者预测高危组患儿的能力,为更好地诊断和评估病情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11年9月至2019年9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确诊的155例NB患儿的临床病理资料。回顾性分析不同临床特征的患儿血清NSE和尿VMA水平,包括年龄、性别、肿瘤体积及部位、病理类型、INSS分期、危险度分组、是否转移、MYCN基因扩增及有无IDRFs情况。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比较组间差异,P <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为比较血清NSE和尿VMA在高危组患儿中的诊断价值,绘制ROC曲线,建立预测模型,比较二者鉴别高危组患儿的准确性。  结果  109例患儿检测尿VMA,其中阴性61例,阳性48例,阳性率44.0%。152例患儿检测血清NSE,其中阴性2例,阳性150例,阳性率98.7%。血清NSE和尿VMA水平在INSS 4期、COG高危组、伴有转移和有IDRFs的患儿中均显著增高(P < 0.05)。血清NSE在肿瘤部位、肿瘤体积和病理类型不同的患儿中具有显著性差异;肿瘤体积>500 cm3、INPC预后不良,病理类型为NB,原发灶位于腹膜后的患儿,血清NSE水平显著高于其他组(P < 0.001)。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NSE鉴别高危组患儿的界值为98.50 ng/mL,曲线下面积AUC为0.943(95% CI:0.906~0.991)。尿VMA鉴别高危组患儿的界值为62.28 μmoL/24 h,AUC为0.791(95% CI:0.705~0.878)。联合二者鉴别高危组患儿,AUC为0.948(95% CI:0.900~0.997)。  结论  与尿VMA相比,血清NSE与更多的NB临床特征相关,可以更全面地辅助诊断疾病及评估病情。在高危组患儿中,血清NSE和尿VMA水平均显著增高。NSE鉴别高危组患儿的准确性、灵敏度和特异度均高于尿VMA,二者联合检测并不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复发性胸腺瘤PD-L1和p53表达的临床意义
芦思佳, 陈丽荣
2019, 46(22): 1167-1171.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9.22.168
摘要:
  目的  分析复发性胸腺瘤PD-L1和p53的表达及与世界卫生组织(WHO)分型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行胸腺瘤完整切除术并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的患者资料,对电话随访有效的患者标本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物PD-L1和p53检测。对复发组和未复发组的WHO分型及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物PD-L1和p53的检测结果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纳入20例复发性胸腺瘤(男性13例,女性7例)和61例未复发胸腺瘤(男性27例,女性34例),两组间在WHO分型构成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81例胸腺瘤总体复发率为24.69%。各WHO分型复发率中,A型复发率最低(0),C型复发率最高(57.14%),不同分型间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复发组PD-L1表达分值和p53的表达等级分别较未复发组更高(P=0.02和P=0.019)。在所有标本中,PD-L1分值和WHO分型呈显著正相关(r=0.358,P=0.001);PD-L1分值和p53等级呈显著正相关(r=0.317,P=0.004)。  结论  WHO分型、PD-L1和p53的表达对预测胸腺瘤复发的不良行为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乳酸脱氢酶A在不同分级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巩芮宁, 江月萍, 任琳琳, 王小玮, 孙莉娟
2019, 46(22): 1172-117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9.22.188
摘要:
  目的  探讨乳酸脱氢酶A(lactate dehydrogenase A,LDHA)在不同病理分级的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gastroentero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tumors,GEP-NETs)患者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特征。  方法  收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经内镜及手术切除的112例GEP-NET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肿瘤Ki-67增殖指数及核分裂像数分为G1级43例、G2级17例、G3级52例。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不同分级GEP-NETs组织中LDHA表达情况,并分析LDHA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经典神经内分泌标志物、血清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及生存预后的关系。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Kaplan-Meier曲线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组间比较。  结果  不同病理分级GEP-NETs组织中的LDHA表达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且分级越高,阳性表达率越高,G1、G2及G3级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8.8%、70.6%和86.5%。临床病理特征分析显示,LDHA在GEP-NETs中的表达与性别、肿瘤大小、TNM分期、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相关(均P < 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及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LDHA高表达患者生存率较低表达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  结论  LDHA表达水平在不同分级GEP-NETs患者存在差异,LDHA高表达提示患者预后不良。
国家基金研究进展综述
膀胱癌精准化新辅助化疗研究进展
李云云, 王自勇, 韦海荣, 詹辉, 王海峰, 王剑松
2019, 46(22): 1177-118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9.22.250
摘要:
根治性膀胱切除术(radical cystectomy,RC)是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uscular invasive bladder cancer,MIBC)患者的标准治疗,术后5年总生存率仅约50%,而术前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提高了患者的总生存率。虽各指南均推荐行NAC,但部分患者对NAC无治疗反应,不能从中获益。采用NAC治疗反应的筛选方法对行NAC的患者是否受益进行识别,是实现个体化、精准化治疗的关键所在,但在临床实践中目前尚无一种可靠的筛选方法。本文将对膀胱癌精准化NAC及NAC反应的筛选方法进行综述。
综述
气腔播散对优化肺癌治疗的临床意义研究进展
陈烨, 郑丽钦, 林群英
2019, 46(22): 1181-118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9.22.213
摘要:
早期肺癌可通过手术治愈,但肺癌手术后仍有较高的复发率。气腔播散(spread through air space,STAS)为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15年新纳入肺腺癌(adenocarcinoma,ADC)的浸润方式,并作为微浸润性腺癌(minimally invasive adenocarcinoma,MIA)的排除标准。STAS作为肺癌的一种侵袭方式,与肺癌患者手术后的不良预后情况显著相关,可作为早期ADC手术后的预测因子。在肺癌病理中STAS具有临床可行性,可实际应用于临床,并有助于对肺癌治疗方案进行优化。本文对肺癌术后病理中STAS对肺癌患者术后预后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究STAS阳性对优化肺癌治疗的临床意义。
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黄磊, 宋嘉琪, 罗超, 熊欣, 殷明
2019, 46(22): 1185-1188.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9.22.181
摘要: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存在于各种组织中的多能基质细胞。外泌体为细胞间的通讯载体,能在细胞间传递脂质、核酸以及蛋白质等生物活性分子。MSCs分泌的外泌体(mesenchymal stem cell-derived exosomes,MSC-EXO)为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的主要组成部分,并且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血管生成及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旨在对MSCs来源的外泌体在癌症研究及其对肿瘤的作用机制予以综述,为适当利用修饰的MSC-EXO作为肿瘤治疗的策略提供新思路。
肝细胞性肝癌骨转移的诊疗进展与预后因素研究
张瑾, 张超
2019, 46(22): 1189-1192.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9.22.114
摘要:
随着临床诊治水平的不断进步,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的总生存时间获得延长,但是HCC骨转移发生率则显著升高,HCC骨转移的筛查与诊治已成为全球性热点与难点问题。明确HCC骨转移的致病机制有助于临床肿瘤筛查及诊疗手段的提高,血管形成和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是HCC骨转移的主要致病机制,骨微环境使得HCC骨转移持续发生。明确HCC骨转移的预后因素有利于对此类患者进行早期干预以延长患者总生存期,但目前尚未就HCC骨转移患者的治疗策略达成共识。本文就HCC骨转移分子病理学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早期筛查、精准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