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第47卷  第9期

临床研究与应用
180例黏膜相关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分析
曾艳, 王劲, 刘瑜, 彭翠翠, 金婕, 周旭, 曾东风
2020, 47(9): 433-437.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09.402
摘要:
  目的   对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进行较大样本的单中心回顾性分析,获取其临床特征及生存相关影响因素数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9年5月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经病理活检确诊的180例MALT淋巴瘤患者。   结果   全组180例患者,其中男性99例(55.0%),女性81例(45.0%),发病年龄31~84岁,中位年龄57岁。原发部位为胃肠59例(32.8%),眼66例(36.7%),其他结外原发部位包括肺、咽淋巴环、甲状腺、腮腺和睾丸等,共55例(30.6%)。临床分期Ⅰ~Ⅱ期173例(96.1%),Ⅲ~Ⅳ期7例(3.9%)。胃肠组、眼部组和其他组5年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分别为96.7%、95.5%和8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8);5年无进展生存率(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分别为82.4%、86.6%和8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2)。预后单因素相关分析提示,低血红蛋白水平(P=0.006)、β2-微球蛋白(β2-MG)升高(P=0.013)为影响患者OS的相关因素;β2-MG升高(P=0.004)为影响患者OS及PFS的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低血红蛋白水平与生存期有关(P=0.015)。   Conclusions:   MALT淋巴瘤可起源于全身不同部位,其临床过程进展缓慢,复发晚,OS较长。低血红蛋白水平、β2-MG可作为MALT淋巴瘤重要的临床预后指标。
FOLFOXIRI改良方案一线治疗晚期胃癌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姜志超, 张雯, 孙永琨, 杨林, 崔成旭, 周爱萍
2020, 47(9): 438-441.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09.315
摘要:
  目的   分析FOLFOXIRI改良方案一线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选取2016年7月至2019年3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采用FOLFOXIRI改良方案一线治疗的晚期胃癌20例。药物用法:奥沙利铂85 mg/m2静点d1,伊立替康120 mg/m2静点d1,亚叶酸钙200 mg/m2静点d1,氟尿嘧啶2 400 mg/m2持续静点44 h,每14天为1个周期。主要终点为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次要终点包括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缓解持续时间(duration of response,DOR)、安全性。   结果   中位治疗8个周期,ORR为50%,DCR为95%。中位起效时间为1.6个月,中位DOR为8.7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9.5个月,中位PFS为9.5个月(95% CI:7.309~11.691),中位OS为19.9个月(95% CI:9.754~30.046)。常见不良反应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肝功能异常、腹泻等。主要3级不良反应为中性粒细胞减少(50%)、腹泻(10%)、ALT升高(10%),无≥ 4级不良反应。   结论   降低伊立替康剂量的FOLFOXIRI改良方案在晚期胃癌一线治疗中初步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和耐受性,值得进一步开展临床研究。
选择性动脉介入术治疗妊娠滋养细胞肿瘤临床分析
王娇, 徐小红, 张晓峰, 吴玉梅
2020, 47(9): 442-445.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09.286
摘要:
  目的   探讨选择性动脉栓塞(selective arterial embolization,SAE)术和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在妊娠滋养细胞肿瘤(gestational trophoblastic neoplasia,GTN)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20年1月27例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行SAE治疗的GTN患者临床资料,分为动脉灌注化疗栓塞组(n=14)和单纯动脉栓塞组(n=13),所有患者行SAE治疗联合静脉化疗。超声检查子宫病灶大小改变、检测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β-HCG)下降水平及保留生育功能情况。   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为35.37(19~51)岁,17例活动性出血患者行SAE治疗后出血均得到有效控制,患者行静脉化疗的总疗程中位数为4个疗程,治疗过程中行子宫切除为6例。两组患者行SAE联合静脉化疗1个疗程,超声检查评定治疗有效率为51.8%(14/27),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3);血清β-HCG平均下降(2.07±0.91)个对数,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87)。   结论   SAE治疗用于预防或控制高危GTN病灶出血效果肯定,动脉灌注化疗未明显提高动脉栓塞联合静脉化疗的疗效。
联合应用阿帕替尼在不可切除晚期胃癌转化治疗中的研究
蔡明志, 王学军, 邓靖宇, 梁寒
2020, 47(9): 446-449.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09.692
摘要:
  目的   探讨在不可切除晚期胃癌转化治疗中服用阿帕替尼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8年6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33例晚期胃癌服用阿帕替尼转化治疗病例。合并腹膜转移或卵巢转移组,予以阿帕替尼+紫杉醇+S1方案(紫杉醇:50 mg/m2 iv,20 mg/m2 ip,d1,d8,q3w;S1:60 mg,bid,d1~d14;阿帕替尼:500 mg,qd),非腹膜转移或卵巢转移组,予以阿帕替尼+SOX方案化疗(奥沙利铂130 mg/m2;S1:60 mg,bid,d1~d14;阿帕替尼:500 mg,qd),经多学科联合会诊(multiple disciplinary team,MDT)后评估为可根治手术的患者停用1个周期阿帕替尼后行手术治疗。   结果   经转化治疗后,33例患者中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21例,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8例,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为75.7%。22例患者转化后行手术治疗,R0手术切除率63.6%,术中清扫淋巴结(57.0±15.6)枚,手术时间(212.0±44.8)min,术中出血(164±46)mL,术后住院时间(13.0±2.7)d。手术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edian 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mPFS)为10.5个月,中位总生存期(median overall survival,mOS)为16.5个月,未手术组mPFS为2.5个月,mOS为5.5个月。   结论   晚期胃癌转化治疗中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阿帕替尼可以获得较高的R0切除率,且安全可靠。
不同化疗方案治疗EGFR常见突变肺腺癌疗效的回顾性研究
魏雪武, 何韵婷, 郑明英, 周清
2020, 47(9): 450-453.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09.429
摘要:
  目的   探究EGFR常见突变的肺腺癌患者最佳化疗方案。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7年6月至2014年6月于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就诊的晚期原发性肺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化疗方案对于携带EGFR常见突变肺癌患者的疗效。   结果   205例携带EGFR常见突变的肺腺癌患者纳入研究,接受吉西他滨+铂类、培美曲塞+铂类和紫杉醇类+铂类方案治疗的患者分别为119、60和26例,客观缓解率及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25.2%、25.0%、30.8%及5.5、5.2、6.2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979;P=0.811)。   结论   以吉西他滨、培美曲塞和紫杉醇类为基础的含铂化疗方案在携带EGFR常见突变肺腺癌患者中的疗效并无差异。
R-FPD方案治疗初治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前瞻性研究
高凤华, 张旭东, 张明智, 吴晶晶
2020, 47(9): 454-459.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09.269
摘要:
  目的   评估利妥昔单抗联合福莫司汀、培美曲塞、地塞米松方案(R-FPD)治疗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行性,初步探索生物标志物在PCNSL治疗中的意义。   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单中心、单臂Ⅱ期临床试验。分析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初治PCNSL患者。全组患者均接受R-FPD方案一线化疗。主要研究终点为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次要研究终点为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ADR)。   结果   共12例患者纳入此研究,4个周期治疗后疗效评估为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6例,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2例,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SD)1例,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3例。ORR为66.7%,DCR为75%。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edian 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mPFS)为7个月(95% CI:4.4~9.6个月),中位总生存期(median OS,mOS)为10.5个月(95% CI:6.1~14.9个月)。R-FPD化疗方案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血液学毒性,Ⅲ~Ⅳ级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分别为16.7%和25.0%。c-myc蛋白高表达(>40%)可能与预后无关。   结论   R-FPD对于初治的PCNSL患者是安全有效的方案。c-myc高表达与预后无显著相关性。
阑尾源性腹膜假黏液瘤单中心诊疗经验
翟喜超, 夏奥, 马瑞卿, 安鲁彪, 史冠军, 庞少军, 陈峰, 周传永, 蔡莺, 王冰, 李超, 许洪斌
2020, 47(9): 460-46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09.635
摘要:
  目的   总结细胞减灭术加腹腔热灌注化疗(cytoreductive surgery & 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CRS+HIPEC)治疗阑尾源性腹膜假黏液瘤(pseudomyxoma peritonei,PMP)的单中心诊疗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航天中心医院收治,病理证实为阑尾源性PMP并经CRS+HIPEC治疗604例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604例患者经历621次CRS+HIPEC治疗,平均年龄56.7岁,其中女性364例(60.3%),男性240例(39.7%),平均腹膜癌指数(peritoneal cancer index,PCI)为25.7。28.5%(172/604)的患者完全减瘤(CCR 0/1)。3~4级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1.7%(131/604),围手术期死亡率为0.7%(4/604),术后5年生存率为53.6%。高级别病理类型、不完全减瘤(CCR 2/3)、PCI>20、3~4级不良事件是PMP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阑尾源性PMP临床罕见,治疗方法特殊,对于怀疑或确诊PMP的患者,尽早行规范CRS+HIPEC治疗,有望取得良好的预后。
癌情报告
中国河北省磁县1983年至2015年上消化道癌死亡率趋势分析
宋国慧, 魏文强, 陈超, 孟凡书, 冀鸿新, 郑荣寿
2020, 47(9): 465-471.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09.223
摘要:
  目的   分析中国河北省磁县33年间上消化道癌死亡率变化情况,为肿瘤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   按照肿瘤登记规范,收集整理磁县肿瘤登记处1983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肿瘤登记资料,评价上消化道癌死亡率变化情况,分析上消化道癌死亡率变化趋势。计算粗发病率、中国标准化死亡率和世界标准化死亡率的变化百分比,配合调整率的线性回归模型,估计死亡率的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APC),结合Joinpoint线性回归分析年份及年龄组死亡率转折点及变化趋势。   结果   磁县33年间上消化道癌平均粗死亡率为119.31/10万,其中男性为149.21/10万,女性为88.40/10万;中国标准化死亡率为160.85/10万,其中男性为227.00/10万,女性为108.07/10万;世界标准化死亡率为162.39/10万,其中男性为228.52/10万,女性为109.30/10万。   结论   上消化道癌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仍居于磁县恶性肿瘤死亡率的首位,年龄组死亡率随年龄的升高而升高。
国家基金研究进展综述
自然杀伤细胞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癌症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曹雨晴, 金添强, 田雨, 戴朝六, 徐锋
2020, 47(9): 472-47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09.321
摘要:
近年来许多研究证实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多种癌症治疗中的潜力。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NK)是固有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肿瘤免疫监视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作用效应依赖于其与抑制和(或)激动受体的结合,无需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便能有效杀伤肿瘤。NK细胞对实体和血液肿瘤有巨大的杀伤潜力,已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是肿瘤免疫治疗的理想靶点。NK细胞上一些新发现的免疫检查点受体被证实在肿瘤微环境中介导NK细胞的功能障碍,是理想的肿瘤免疫治疗靶点。本文将重点论述近年来新发现的免疫检查点受体在调节NK细胞功能中的作用及其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潜在应用。
综述
脂肪细胞与脂肪来源的干细胞在卵巢癌嗜脂性转移中的作用
孙瑶琦, 王炼, 刘洁, 艾贵海, 程忠平
2020, 47(9): 477-48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09.407
摘要:
卵巢癌在妇科恶性肿瘤中死亡率最高,晚期卵巢癌患者5年生存率不足30%,转移可能是导致其高致死率的首要原因。卵巢癌最主要的转移部位是网膜,而网膜上丰富的脂肪组织提示其可能存在"嗜脂性"转移的特征。脂肪细胞及脂肪来源的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是网膜组织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够通过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和脂肪因子、改变卵巢癌细胞的糖脂代谢方式等诱导卵巢癌细胞向网膜迁移,并通过血管内皮细胞、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及癌相关成纤维细胞的相互作用,参与适宜卵巢癌细胞转移与定植的微环境。为预防与阻断卵巢癌转移,提高卵巢癌患者的生存率,本文将就脂肪细胞与ADSC在卵巢癌"嗜脂性"转移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手术治疗的共识与争议
张勇, 樊露, 王霄霖, 束余声
2020, 47(9): 481-48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09.257
摘要: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denocarcinoma of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AEG)在全球的发病率不断升高,因其特殊的解剖位置、独特的生物学行为被越来越多的临床工作者所重视。目前国内外虽然对AEG的发病、分型等已形成了一定共识,但在更多方面,尤其是外科治疗手段,诸如手术路径、胃的切除范围、淋巴结的清扫范围、消化道重建等方面仍存在较多争议。这些争议不仅限制了对AEG治疗的探索与发展,同时使得对AEG的规范化诊疗变得更加困难。本文结合近些年的相关文献,就目前AEG治疗的国内外相关共识与争议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更加合理、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