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  第48卷  第13期

基础研究
miR-302c靶向CREB1基因通过P53信号通路影响肺癌的侵袭和迁移
张冉, 石长林, 苟小军, 何鸿晏
2021, 48(13): 649-655.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1.13.731
摘要:
  目的  探讨微小RNA-302c (miR-302c)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以及对肺癌侵袭和迁移的影响和作用机制。  方法  在线分析GEO数据库中GSE19945和GSE136043两组肺癌数据集中miR-302c的表达情况,通过Human Protein Atlas数据库研究CREB1表达情况;双荧光素酶实验证明miR-302c和CREB1的关系。正常组细胞不加任何药物,对照组细胞转染miR-302c-mimic-NC,实验组细胞转染 miR-302c-mimic。通过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的侵袭与迁移能力,通过小管形成检测细胞的血管生成能力,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CREB1、p-P53、p-P21的表达水平。  结果  生物信息分析显示,与正常组织相比,miR-302c在肺癌组织、肺癌淋巴转移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降低,肺癌组织中CREB1的表达明显升高;双荧光素酶实验证明miR-302c靶向调控CREB1的表达;与正常组相比,实验组迁移和侵袭的细胞数量、小管生成的数量明显下降,实验组中CREB1的表达明显下降,p-P53、p-P21的表达明显升高(均P<0.05)。  结论  miR-302c在肺癌组织表达降低,过表达miR-302c后能明显抑制肺癌细胞的侵袭与转移,这可能与抑制靶基因CREB1的表达,以及激活P53信号通路有关。
临床研究与应用
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基因变异差异比较
张润娇, 董莉, 刘芃芃, 张蕊, 韩雷, 程亚楠, 于津浦
2021, 48(13): 656-663.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1.13.241
摘要:
  目的  应用二代测序和生物信息学方法探究甲状腺癌与良性结节的基因变异差异,在分子层面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进行鉴别。  方法  收集2014年12月至2018年5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187例甲状腺癌患者的甲状腺结节以及81例癌旁正常甲状腺样本的DNA和RNA,根据B超和细针穿刺活检/病理学结果将样本分为癌组织和可疑良性结节。通过二代测序技术进行基因变异检测。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共检出突变位点476个,累计突变基因40个,主要包括驱动基因、DNA损伤修复基因、免疫相关基因、染色体重塑相关基因和激素相关基因等。突变类型包括错义突变、框移突变、插入/缺失突变和无义突变。甲状腺癌的基因变异特征与可疑良性结节存在显著性差异(均P<0.05),其中BRAF、ZNF717、TERT、GGT1、CHEK2、OTUD4、RET蛋白激酶域的突变占比和基因融合的发生频率均显著高于可疑良性结节,而且RET蛋白激酶域突变和GGT1突变均与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均P<0.05)。检出融合类型14例,包括CCDC6-RET、NCOA4-RET、ETV6-NTRK3和TPM3-NTRK1共4种融合类型。  结论  甲状腺癌的基因变异特征与可疑良性结节存在显著性差异,虽然癌组织和可疑良性结节在部分基因的突变占比上无显著性差异,但是在癌组织中BRAF、TERT、ZNF717、GGT1、CHEK2、OTUD4、RET、PI3K/Akt通路、AMPK通路相关基因以及融合基因的突变占比均显著高于可疑良性结节,上述变异基因可以作为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在分子水平方面有效的区分恶性甲状腺结节和良性甲状腺结节。
食管癌微创McKeown术后胸腔胃和纵隔胃的形成对心肺并发症的影响
叶飞, 李源奇, 张静, 张国庆, 侯志超, 李强明, 罗文卿, 李向楠
2021, 48(13): 664-669.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1.13.218
摘要:
  目的  探讨食管癌患者经微创McKeown术后胸腔胃和纵隔胃的形成对心肺并发症的影响及其机制。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20年9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微创McKeown手术的697例食管癌患者,根据术后复查胸部CT的影像资料,分为胸腔胃(管状胃部分或全部位于胸腔内)和纵隔胃(管状胃位于后纵隔食管床内)两组。通过对比分析两组的一般临床特征、手术相关变量及术后心肺并发症的发病率,探讨行微创McKeown术后两种管状胃位置的形成机制及其与心肺并发症的关系。  结果  对比两组手术变量,纵隔胃组的胃切除面积方面大于胸腔胃组[(65.7±38.2)$ {\mathrm{c}\mathrm{m}}^{2} $ vs. (55.0±31.7)$ {\mathrm{c}\mathrm{m}}^{2} $P<0.001],管状胃宽度[(3.3±0.7)cm vs. (4.1±1.1)$ \mathrm{c}\mathrm{m} $P<0.001]和胃胸比(管状胃宽度和胸腔宽度的比值)[(0.30±0.1)vs. (0.39±0.1),P<0.001]均为纵隔胃组小于胸腔胃组。对比两组术后并发症,肺不张(36.0% vs. 54.2%,P<0.001)、胸腔积液(40.7% vs. 53.8%,P=0.001)和心血管并发症(16.0% vs. 22.3%,P=0.042)的发病率纵隔胃组较胸腔胃组低,而气胸、皮下积气、呼吸衰竭、吻合口瘘及吻合口狭窄的发病率和一般临床特征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行食管癌微创McKeown手术时,纵隔胃的形成可以降低肺不张、胸腔积液和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病率,胃切除面积与两种管状胃的形成有关,当胃切除面积较大时更易形成纵隔胃。
完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洪氏一针法”联合“陈氏缝合技术”的临床应用体会
金浩, 刘会春, 王勇, 满忠然, 庞青, 胡小四, 朱超, 杨云川
2021, 48(13): 670-67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1.13.661
摘要:
  目的  探讨完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联合“洪氏一针法”及“陈氏缝合技术”进行胰肠吻合的操作要点及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4月至2020年11月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联合应用“洪氏一针法”及“陈氏缝合技术”进行胰肠吻合的65例患者临床资料。  结果  患者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标本切除及消化道重建。术中观察:手术时间(291.08±58.77)min,标本切除时间(159.54±31.50)min,胰肠吻合时间(43.38±6.32)min,术中出血量(151.54±102.69)mL,输血患者比例为6.15%(4/65)。并发症:A级胰瘘12例,B级胰瘘5例,胆瘘4例,胃排空障碍4例,肺部感染2例,腹腔积液2例,消化道出血1例。术后平均下床活动时间(2.26±0.59)天,平均排气时间(3.91±0.76)天,平均进食时间(4.57±0.75)天,平均住院时间(14.28±5.42)天。无死亡病例。再入院患者1例,原因为消化道出血,DSA血管造影提示胃十二指肠动脉动脉瘤出血,栓塞后治愈。  结论  在完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联合应用“洪氏一针法”及“陈氏缝合技术”进行胰肠吻合,胰肠吻合时间较短,操作较简单,术后胰瘘发生率较低,吻合安全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年龄≤40岁的乳腺恶性叶状肿瘤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
李洋, 宋艺璇, 刘红
2021, 48(13): 675-68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1.13.133
摘要:
  目的  探讨年龄≤40岁的乳腺恶性叶状肿瘤(malignant phyllodes tumors,MPTs)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20年10月188例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乳腺MPTs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年龄≤40岁和年龄>40岁分为年轻组54例和年长组134例。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Kaplan–Meier法、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年轻组乳腺MPTs患者5年和10年无复发生存(recurrence- free survival, RFS)率分别为55.8%和46.6%。年轻组患者的肿瘤直径>5 cm占59.3%(32/54)、年长组的占35.8%(48/13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1);年轻组患者的手术切缘<1 cm和术后化疗的比例分别为50.0%(27/54)和20.4%(11/54),较年长组的35.8%(48/134)和7.5%(10/134)高(P=0.048,P=0.024);年轻组中的患者行肿块切除术且保证手术切缘≥1 cm与乳腺全乳切除术相比,R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0)。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P=0.034)和手术切缘(P<0.001)是影响术后RFS的独立预后因素。  结论  年龄和手术切缘影响乳腺MPTs预后,年龄≤40岁患者较>40岁预后更差,对于年龄≤40岁患者在保证手术切缘至少1 cm情况下行肿块切除术可行。
国家基金研究进展综述
补体系统与肿瘤免疫的研究进展
路平, 魏少忠, 梁新军
2021, 48(13): 681-685.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1.13.256
摘要:
补体系统是先天免疫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生物学意义远远超出了简单的非特异性防御。在肿瘤微环境中,补体系统对肿瘤的发生、发展起着双重调控作用,影响免疫应答的结果。通过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以及对肿瘤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补体促进了免疫监视并抑制肿瘤进展;然而,过度激活的补体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宿主免疫反应,是炎症、免疫抑制和肿瘤进展之间的重要环节。在抗肿瘤免疫治疗过程中靶向补体系统有助于克服免疫抑制,产生抗肿瘤免疫反应。本文对补体系统与肿瘤免疫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抗肿瘤免疫治疗提供选择。
Bcl-2抑制剂在淋巴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李茹, 邱录贵, 易树华
2021, 48(13): 686-689.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1.13.335
摘要:
Bcl-2家族在细胞凋亡的内源性途径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Bcl-2蛋白属于抗凋亡蛋白,因此靶向Bcl-2蛋白的抑制剂可促进细胞凋亡,进而达到抗肿瘤目的。在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是venetoclax,在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 CLL)中具有重要优势,其可克服17p-、IGHV未突变等多种不良预后因素。此外,在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 MCL)、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和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 FL)中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
天然膜仿生递药系统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田然, 王智勇, 牛瑞芳
2021, 48(13): 690-69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1.13.356
摘要:
药物递送系统在肿瘤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作为外源物质,易被机体免疫系统所识别与清除,临床应用受到限制。近年来,受自然界生物系统启发,随着仿生技术发展,天然膜仿生递药系统成为研究热点。天然膜仿生药物递送系统主要是利用机体内源性细胞膜对功能性纳米药物载体进行修饰,有效地将细胞膜的天然属性与纳米载体的优势相结合,具有免疫原性低、血液循环时间长的特点。本文将根据天然膜的来源不同,对仿生药物递送系统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综述。
综 述
侵袭性纤维瘤的靶向治疗进展
袁梦婷, 韩光
2021, 48(13): 695-699.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1.13.254
摘要:
侵袭性纤维瘤(aggressive fibromatosis,AF),又称韧带样型纤维瘤病、韧带样肿瘤(desmoid tumor,DT)、肌肉腱膜纤维瘤病等。AF是一种介于良、恶性之间的肿瘤,虽然无包膜,局部浸润周围组织,可能是多灶性的,并且在术后易复发,但不易发生转移。目前,对于AF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积极监测、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内分泌与非甾体类药物治疗等。靶向治疗AF在过去的研究进展较为缓慢,疗效有限,因此通常被应用于其他常规治疗方法失败之后,作为补救治疗手段。但近年来随着靶向治疗基础研究的快速进展,一些新的靶向药物越来越多的用于AF的临床治疗,并且获得了较好的疗效。因此,如何预测这些靶向药物对AF治疗的疗效,其治疗机制又是如何,均是目前靶向治疗AF研究的热点。本文将就AF的靶向治疗新进展进行综述。
病例报告与分析
儿童胆道横纹肌肉瘤1例
周文逸, 刘奔, 成昱昊, 葛一亨, 林树栋, 曾苑君, 蔡卓言, 周正, 王俊, 彭创, 张红辉, 聂盛丹, 吕品
2021, 48(13): 700-70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1.13.372
摘要:
卡瑞利珠单抗致乳腺反应性毛细血管瘤1例
曾志艳, 李庆艳, 屈雪玲, 张丰云, 李秋文, 肖文华
2021, 48(13): 701-702.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1.13.419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