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  第49卷  第6期

专家论坛
《铂类药物晚期乳腺癌应用专家共识(2020版)》解读
康一坤, 袁芃
2022, 49(6): 271-274.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2.20211339
摘要:
铂类药物是乳腺癌化疗中的常用药物,通过规范化疗方案和合理优化治疗策略,可延长晚期患者的生存时间,改善预后。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乳腺癌学组为指导铂类药物在晚期乳腺癌中的临床应用,制定了《铂类药物晚期乳腺癌应用专家共识(2020版)》。本文针对该共识进行解读,为晚期乳腺癌个体化诊疗提供科学依据。
基础研究
Gsα蛋白与腹膜假黏液瘤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徐大钊, 林育林, 马茹, 李曌, 闫风彩, 赵鑫, 陈佳梅, 李雁
2022, 49(6): 275-279.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2.20211692
摘要:
  目的  探讨鸟苷酸结合蛋白α亚基(guanine nucleotide binding protein alpha subunit,Gsα)表达与腹膜假黏液瘤(pseudomyxoma peritonei,PMP)主要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  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65例PMP患者病理标本,行常规组织病理学和定量免疫组织化学检测Gsα蛋白表达,研究Gsα蛋白表达与主要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  结果  65例PMP肿瘤行定量免疫组织化学分析,Gsα高表达者35例(53.8%),低表达者30例(46.2%)。单因素分析显示,Gsα高表达与下列5个临床病理指标呈正相关:术前肿瘤标志物(χ2=3.68,P=0.087)、术中腹水量(χ2=3.69,P=0.055)、腹膜癌指数评分(peritoneal cancer index,PCI)(χ2=3.12,P=0.077)、肿瘤细胞减灭程度评分(completeness of cytoreduction,CC)(χ2=2.72,P=0.099)、组织病理分级(χ2= 5.85,P=0.016)。多因素分析显示,Gsα蛋白高表达仅与组织病理分级呈独立正相关:高级别或高级别伴印戒细胞的组织病理类型(OR=3.47,95%CI:1.1 ~ 15.6,P=0.029)。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HR=8.08,95%CI:2.42 ~ 26.97,P=0.001)、既往手术(HR=0.24,95%CI:0.07 ~ 0.81,P=0.022)、组织病理分级(HR=3.92,95%CI:1.12 ~ 13.70,P=0.032);Gsα蛋白表达(HR=3.25,95%CI:1.01 ~ 10.5,P=0.048)为独立预后因素。  结论  Gsα蛋白高表达与高级别或高级别伴印戒细胞的组织病理类型呈正相关,提示PMP预后不良。
临床研究与应用
高通量测序分析PIK3CA突变型与野生型结直肠癌的肠道菌群特征
尚付梅, 任中海, 万里新, 张敬伟, 李长生, 马慧利, 张蕾, 冀叶, 袁小笋, 刘红利
2022, 49(6): 280-285.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2.20210820
摘要:
  目的  采用16S rDNA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PIK3CA突变型与野生型结直肠癌患者中的肠道菌群特征。  方法  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结直肠癌患者19例,采用 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PIK3CA突变型(n=4)和PIK3CA野生型(n=15)之间肿瘤组织中微生物多样性和组成差异。  结果  在门水平上,结直肠癌患者的肠道菌群主要由变形菌门、栖热菌门、放线菌门、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组成,占总群落的98%以上。Alpha多样性分析显示,PIK3CA突变型与野生型结直肠癌患者之间微生物多样性有显著性差异,且PIK3CA突变型患者中微生物多样性明显高于野生型。Beta多样性分析显示PIK3CA突变型与野生型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微生物特征有显著性差异。Spearman关联网络分析结果显示,在PIK3CA野生型结直肠癌肿瘤组织中,双歧杆菌属与假单胞菌呈正相关。  结论  PIK3CA突变型与野生型结直肠癌患者肿瘤组织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有显著性差异,且PIK3CA突变患者中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更丰富。
联合检测ANXA2和RACK1在肝细胞肝癌预后判断中的价值
邱婷婷, 周梦, 肖明兵, 瞿利帅, 倪润洲, 刘金霞
2022, 49(6): 286-292.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2.20211761
摘要:
  目的  联合检测膜联蛋白A2(ANXA2)和活化的蛋白激酶C的受体1(RACK1)在肝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其预后价值。  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行肝癌根治性切除术100例患者的石蜡标本。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ANXA2和RACK1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分析其与生存和复发时间的相关性,探讨两者联合表达在肝细胞癌中的预后价值。  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提示ANXA2与RACK1的联合表达水平与肿瘤分化、TNM分期和脉管癌栓有关(均P<0.05)。在100例组织中,ANXA2在HCC组织中的表达(42%)明显高于邻近正常组织(11%,P<0.001),RACK1在HCC组织中的表达(38%)明显高于邻近正常组织(18%,P=0.002)。ANXA2 表达强度与 AFP(P=0.027)、肿瘤大小(P=0.018)、脉管癌栓(P=0.035)、肿瘤分化(P<0.001)和 TNM 分期(P<0.001)有相关性,与性别、年龄、肿瘤数目、HBV 感染、Child 分级和肝硬化等因素无相关(均P>0.05)。RACK1 表达与肿瘤分化(P<0.001)、脉管癌栓(P=0.009)和 TNM 分期(P<0.001)有关,与其他临床特征无关(均P>0.05);双变量Kendall检验结果显示,ANXA2和RACK1的表达水平存在显著正相关(Z=0.419,P<0.01)。ANXA2或RACK1的高表达提示有早期复发的倾向,在 12 例早期复发患者(复发时间<12 个月)中, 11 例患者高表达ANXA2(11/12,91.7%)和RACK1(11/12,91.7%)。Kaplan-Meier分析结果提示,ANXA2-/RACK1-患者的总生存率显著高于ANXA2+/RACK1-、ANXA2-/RACK1+和ANXA2+/RACK1+患者;ANXA2+/RACK1+患者较ANXA2+/RACK1-、ANXA2-/RACK1+和ANAX2-/RACK1-患者更易早期复发。  结论  ANXA2和RACK1是预测肝癌患者生存和复发的独立因素,两者联合检测更加有助于预后的判断。
肠道菌群与结直肠癌进展关系的临床研究探讨
张默涵, 葛振宇, 谭杨, 谷金华, 史立宏, 张小茜
2022, 49(6): 293-298.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2.20211184
摘要: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不同进展过程中患者肠道的优势菌群以及对结直肠癌进展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20年1月至2021年5月于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20例结直肠癌患者、20例腺瘤性息肉患者和20例健康受试者,分别设为C组、A组和N组,分别收集粪便以及肿瘤组织、息肉组织及肠壁组织。利用16sRNA技术对收集的粪便进行高通量测序,比较微生物的丰度与多样性,并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组织、息肉组织以及肠壁组织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的表达水平。  结果  稀释性曲线显示所有样本包含的OTU数目不同;采用α多样性、β多样性、PCoA等分析显示:不同样本间及组间菌群的丰度及多样性有显著性差异。LEfSe分析显示差异最显著的菌为C组Prevotellaceae、A组Enterobacteriaceae、Erysipelotrichaceae和N组Ruminococcaceae、Bifidobacteriaceae。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IL-6在C组中的阳性率高于A组和N组。  结论  在C组、A组与N组中,每个样本的菌群的丰度与多样性并不相同,各组具有明显不同的群落结构,呈现出组内样本差异较小,组间样本差异较大的现象(P<0.05)。结直肠癌可能与Prevotellaceae有关,而腺瘤性息肉可能与Enterobacteriaceae、Erysipelotrichaceae有关。慢性炎症可能通过产生IL-6等炎性因子导致癌前病变,进而进展为结直肠癌。
国家基金研究进展综述
巨噬细胞在肺癌转移中的作用
于盼, 周奕阳, 罗斌, 许帆, 田建辉
2022, 49(6): 299-303.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2.20211014
摘要:
转移是导致肺癌患者死亡的关键临床事件,目前针对转移高发人群仍缺乏有效的筛选与诊疗手段。免疫治疗显著提高晚期肺癌疗效,提示其有望突破肺癌转移防治的瓶颈。巨噬细胞作为固有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肿瘤的发生与转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望从固有免疫角度丰富肿瘤免疫治疗的手段。在肿瘤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巨噬细胞在机体的不同器官被肿瘤细胞驯化出不同的“状态”而有利于肿瘤的发展与转移。因此,靶向巨噬细胞防治肺癌转移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新策略。靶向巨噬细胞的增殖、招募、极化、血管生成和免疫抑制等阶段,开发单克隆抗体及小分子抑制剂是抗肺癌转移新药研发的趋势。
KLK14与恶性肿瘤转移关系的研究进展
崔欣, 叶联华
2022, 49(6): 304-308.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2.20211935
摘要:
人组织激肽释放酶14(Kallikrein-related peptidase 14,KLK14)是人组织激肽释放酶家族(Kallikrein-related peptidases,KLKs)中的一 员,广泛存在于多种组织及生物体液中,发挥着重要的生理作用。目前有研究表明 KLK14 可以作为多种恶性肿瘤诊断和预后的生物标志物,并且参与恶性肿瘤细胞增殖、侵袭、迁移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调控。KLK14作为一种分泌型丝氨酸蛋白酶,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促进肿瘤细胞转移,而肿瘤转移是导致恶性肿瘤临床治疗失败以及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本文将基于已有的研究就 KLK14 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和可能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恶性肿瘤的诊断及精准治疗提供新策略与新思路。
综 述
EB病毒及EB病毒感染相关淋巴瘤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周小楠, 师永红
2022, 49(6): 309-313.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2.20211435
摘要: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一个已知与人类肿瘤相关的病毒。在多种上皮、间叶和淋巴造血肿瘤中可检测到EBV的存在,与淋巴瘤关系尤为密切,特别是与Burkitt淋巴瘤(Burkitt’s lymphoma,BL)、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HL)、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移植后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post-transplant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s,PTLD)及NK/T细胞淋巴瘤等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相关。大量的研究报道以及临床数据表明,EBV及其编码的蛋白、微小RNA在诱导淋巴细胞恶性转化的过程中发挥极其重要又复杂的作用,包括促进其增殖、抑制凋亡在内的多种信号通路中的蛋白。本文就近些年来EBV及EBV感染密切相关淋巴瘤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进一步了解EBV感染与其导致淋巴瘤的机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细胞焦亡在胃癌中的生物学作用研究进展
付宇蕾, 罗业浩, 方刚, 庞宇舟
2022, 49(6): 314-318.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2.20210784
摘要:
细胞焦亡是依赖于Gasdermin家族蛋白诱导细胞质膜形成膜孔的可调控的细胞死亡,以质膜孔隙形成和促IL-18、IL-1炎症因子生成释放为表现。随着研究的深入,细胞焦亡在癌症中的生物学作用日益凸显。细胞焦亡各关键组分尤其是Gasdermin家族在癌症的发生发展中显示出关键作用。细胞焦亡与胃癌的关系复杂,一方面细胞焦亡可以抑制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另一方面细胞焦亡作为促炎性死亡的一种,可以为肿瘤细胞的生长形成适宜的肿瘤微环境,从而促进胃癌的发生发展。因此,本文就细胞焦亡的分子机制、胃癌与细胞焦亡的相关研究探讨该生物学过程在胃癌中的作用,以期为胃癌的诊疗提供新的思路。
胸膜固定术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研究进展
冯艳珍, 王在强, 傅恩清
2022, 49(6): 319-324.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2.20211512
摘要:
恶性胸腔积液(malignant pleural effusion,MPE)是癌症患者的一种常见并发症,预后普遍较差。随着全球癌症发病率的不断增高以及多数癌症患者预期寿命的延长,MPE的发病率和相关医疗费用呈现逐渐上升趋势。虽然针对MPE的姑息性治疗方案众多,但是其效果并不确切,MPE的临床管理仍存在较大挑战。胸膜固定术是MPE的主要治疗方式之一,可有效缓解积液相关症状,降低胸膜再次干预的风险。本文将从胸膜固定术治疗MPE的机制、硬化剂种类和硬化剂输注途径三个方面展开综述,为临床实践中开展更加有效、合理、个体化的MPE管理方案提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