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  第41卷  第9期

特约综述
放疗与免疫治疗联合应用的相关机制及研究进展
于金明, 滕菲菲
2014, 41(9): 547-55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40527
摘要:
放疗主要通过对放射野内肿瘤细胞的杀伤来提高肿瘤的局部控制、降低远处播散并能够激活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在免疫治疗的辅助下发挥全身抗肿瘤的作用。放疗联合免疫治疗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式在部分转移性癌症患者中取得了显著疗效。在放射线杀伤局部肿瘤细胞的过程中,肿瘤相关抗原释放表达增加、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得到改善、激活特异性T细胞免疫应答促使肿瘤细胞形成原位疫苗,合适的放疗剂量与分割模式在最佳时机联合相应的免疫治疗可杀伤放疗野外的远处转移病灶。本文对放疗促进抗肿瘤免疫反应的具体机制以及两者联合应用的广阔前景和面临的挑战进行综述。
基础研究
Gab2-Akt-ARK5通路在胶质瘤侵袭中的研究
孙磊, 刘雨清, 李小龙, 刘菲, 张丽娜, 李洪利, 张宝刚
2014, 41(9): 551-55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1276
摘要:
  目的  探讨Gab2-Akt-ARK5通路在胶质瘤侵袭中的意义。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90例胶质瘤组织中ARK5及Gab2表达。采用小RNA干扰转染LN-229细胞株,Western Blot检测瞬时转染后ARK5及Gab2表达。体外侵袭实验检测转染后侵袭能力变化及Western Blot检测Gab2下降后Akt和ARK5的磷酸化。  结果  胶质瘤组织中ARK5和Gab2免疫组织化学阳性结果呈正相关且在高级别胶质瘤(WHO分级为Ⅲ、Ⅳ级)中表达明显高于低级别胶质瘤(WHO分级为Ⅰ、Ⅱ级)。转染ARK5、Gab2、ARK5-Gab2及SCR质粒的LN-229细胞分别称siARK5/LN-229、siGab2/LN-229、siARK5-siGab2/LN-229和SCR/LN-229。其中siARK5干扰效率为70%,siGab2的干扰效率为75%。转染后,与SCR/LN-229相比,siARK5/LN-229中ARK5表达降低,siGab2/LN-229中Gab2表达降低,siARK5-siGab2/LN-229中ARK5和Gab2表达均降低。siARK5/LN-229和siGab2/LN-229侵袭并穿透Matrigel膜基质的细胞数均比对照组少(P < 0.01),且siARK5-siGab2/LN-229细胞数减少更显著(P < 0.01)。在IGF-1刺激下,siGab2/LN-229中Akt和ARK5的磷酸化减弱。  结论  应用小RNA干扰技术降低ARK5或Gab2表达使LN-229细胞侵袭转移能力降低,同时Gab2表达降低抑制ARK5和Akt磷酸化,提示Gab2-Akt-ARK5通路参与胶质瘤细胞的侵袭。
miR-31对人皮肤鳞状细胞癌生长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的研究
陈凯, 常东方, 段绍坤, 李渝凉
2014, 41(9): 555-559.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1787
摘要:
  目的  探讨miR-31对皮肤鳞状细胞癌(鳞癌)生长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方法  在鳞癌细胞中转染miR-31的2'-羟基甲基化的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eleotide,ASO),运用平板克隆形成和体外成瘤实验检测miR-31对鳞癌生长的影响。运用Western blot印迹及GFP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31的靶基因。在鳞癌细胞中转染靶基因的siRNA,检测其对细胞生长的影响。最后,运用实时定量PCR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miR-31和靶基因在鳞癌组织中的水平。  结果  转染miR-31反义寡核苷酸(miR-31 ASO)可以抑制克隆数目及体内裸鼠肿瘤体积(P < 0.05)。LATS2(large tumor suppressor homolog 2)是miR-31的直接靶基因。抑制LATS2表达后,鳞癌细胞克隆数目增加(P < 0.05)。miR-31在鳞癌中高表达,与LATS2的表达呈负相关。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也显示LATS2在鳞癌组织中低表达。  结论  miR-31通过负调控LATS2抑制鳞癌的生长。因此,miR-31具有作为鳞癌分子治疗靶标的潜能。
卵巢癌腹水CD4+ CD25+调节性T细胞免疫抑制功能及机制的研究
姚海荣, 田菁, 李迎春, 张文琪, 郝权
2014, 41(9): 560-565.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2020
摘要:
  目的  研究卵巢癌患者腹水内CD4+ CD25+调节性T细胞(Treg)免疫抑制功能与患者临床病理特点的关系及其与患者初治及复发状态是否相关,并进一步探讨卵巢癌腹水内CD4+ CD25+调节性T细胞(Treg)发挥免疫调节性作用的具体机制。  方法  应用免疫磁珠分选法分选28例卵巢癌患者腹水内CD4+ CD25+调节性T细胞及CD4+ CD25- T细胞,采用羧基荧光素二醋酸盐琥珀酰亚胺酯(carboxyfluorescein succinimidylester,CFSE)标记CD4+ CD25- T细胞,CD4+ CD25+ Treg与自体CFSE标记CD4+ CD25- T细胞以1:1比例共培养,经流式检测CFSE表达及Modfit软件分析CD4+ CD25- T增殖指数(PI),计算各标本内Treg对自体CD4+ CD25- T细胞增殖抑制率。应用中合性抗IL-10抗体及中合性抗TGF-β1抗体探究腹水内CD4+ CD25+ Treg介导免疫逃逸作用是否通过抑制性细胞因子IL-10或TGF-β1发挥作用。  结果  Ⅲ~Ⅳ期卵巢癌腹水内CD4+ CD25+ Treg对自体CD4+ CD25- T细胞增殖抑制率为(75.72±17.04)%,较Ⅰ~Ⅱ期Treg抑制率(59.61±16.97)%显著增强(P < 0.05)。复发卵巢癌患者腹水内Treg对自体CD4+ CD25- T细胞增殖抑制率为(85.89±7.07)%,较初治卵巢癌患者腹水Treg抑制率(52.82±8.18)%显著增强(P=0.000 1)。共培养体系内加入中合性抗IL-10抗体或/及中和性抗TGF-β1抗体,Treg对自体CD4+ CD25- T细胞增殖抑制率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P < 0.05)。  结论  卵巢癌腹水内CD4+ CD25+ Treg介导免疫逃逸能力与肿瘤分期及复发、初治状态相关,且发挥免疫逃逸作用可能是与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IL-10及TGF-β1有关。
临床研究与应用
FC与FCR方案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回顾性分析
李菲, 李增军, 易树华, 章艳茹, 冯晓燕, 邢立杰, 齐军元, 赵耀中, 邱录贵
2014, 41(9): 566-57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40165
摘要:
  目的  比较FC(氟达拉滨和环磷酰胺)和FCR(氟达拉滨、环磷酰胺和利妥昔单抗)方案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的临床疗效和预后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2年12月至2012年1月应用FC或FCR方案治疗的58例CLL患者病例资料,比较两种方案的疗效和预后影响。  结果  FC组31例,FCR组27例。FCR组完全缓解(CR)率和总反应率(ORR)均高于FC组(44.4% vs. 19.4%,P=0.039;81.5% vs. 51.6%,P=0.017)。疗程结束后,FCR组患者获得微小残留病(microscopice residual disease,MRD)阴性比例高于FC组(37.0% vs. 12.9%,P=0.032)。FCR和FC组患者中高危遗传学亚组患者PFS较非高危遗传学亚组患者短(P值分别为0.011,0.027),OS时间无明显差别。  结论  FCR方案是治疗CLL患者的更为有效的方案。
乳腺叶状肿瘤超声表现与病理相关性研究
霍兰茹, 刘佩芳, 徐熠琳, 李小康, 邵真真, 朱鹰
2014, 41(9): 571-575.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40173
摘要:
  目的  分析乳腺叶状肿瘤的超声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方法  按照美国放射学院(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ACR)乳腺超声BI-RADS诊断标准,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85个乳腺叶状肿瘤的超声图像及病理资料。  结果  85个叶状肿瘤中良性33个、交界性28个和恶性24个。肿物形态多呈分叶状、边界清晰、边缘光滑、内部回声不均匀。其中良性叶状肿瘤边界清晰更为常见(χ2=12.721,P=0.002);恶性叶状肿瘤内部多可见囊性无回声区(χ2=9.677,P=0.046)。彩色血流成像显示:75.3%(64/85)的肿物内部探及Ⅱ~Ⅲ级血流信号。26个病变进行了弹性成像,88.5%(23/26)的肿块弹性成像评分为2~3分。  结论  乳腺叶状肿瘤的超声表现具有一定特征,肿块边界是否清晰和肿块内部是否存在小囊性无回声区是鉴别良恶性叶状肿瘤的重要依据。
肝细胞肝癌患者血清microRNA-224水平变化及其临床诊断意义的研究
张华, 陈旭义, 杨波, 张明华, 王仁杰
2014, 41(9): 576-579.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40061
摘要:
  目的  探讨肝细胞肝癌患者血清microRNA-224水平变化及其临床诊断意义。  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42例肝细胞肝癌患者(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36例肝硬化患者(LC)、5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以及40例健康体检者(NC)血清miR-224表达量。计算miR-224相对表达量。通过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判断miR-224表达水平在肝癌诊断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结果  HCC组患者血清miR-224相对表达量均高于CHB组、LC组和NC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 < 0.05或P < 0.01)。HCC患者血清miR-224相对表达量与甲胎蛋白(AFP)呈正相关(P < 0.05)。与肿瘤大小、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以及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P>0.05)。ROC分析确定了最佳的miR-224相对表达量的临界值为3.47,灵敏度被确定为82.2%,特异性为92.8%,曲线下面积(AUC)为0.935。  结论  肝细胞肝癌患者血清中miR-224特异性高表达,将使其可能成为一种新的血清学指标用于肝细胞肝癌的诊断。
IL-23和IL-17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
王建升, 吕元鹏, 孟军涛, 宋津晓, 张立志, 帖彦清
2014, 41(9): 580-58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2006
摘要:
  目的  检测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和肿瘤组织中IL-23、IL-17的含量,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方法  24例对照组和56例结直肠癌患者组。用ELISA法检测患者和对照组外周血及患者正常黏膜组织与肿瘤组织培养液中的IL-23、IL-17水平。  结果  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和肿瘤组织培养液中IL-23和IL-17水平分别高于相应的对照组(P < 0.01)和正常黏膜组(P < 0.05)。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中IL-17水平与淋巴结转移情况及TNM分期相关(P < 0.05),但IL-23水平与患者各项临床病理参数无相关性(P>0.05)。肿瘤组织培养液中IL-17水平与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及TNM分期相关(P < 0.05),而IL-23水平仅与TNM分期相关(P < 0.05)。  结论  IL-23和IL-17可能参与了结直肠癌进展的免疫病理过程。
椎板减压联合射频消融辅助椎体成形术治疗高度恶性肿瘤脊柱转移的临床研究
张超, 王国文, 韩秀鑫, 滕胜, 马育林, 多健, 杨吉龙
2014, 41(9): 585-588.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0911
摘要:
  目的  探讨高度恶性肿瘤脊柱转移患者进行椎板减压联合射频消融辅助椎体成形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2年5月高度恶性肿瘤脊柱转移患者23例(肺癌13例,肝癌5例,胃癌3例,结肠癌2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10例,年龄40~65岁,平均为51.5岁。术中先行后路椎板减压,在开放手术下对病变椎体射频消融后行椎体成形术,所有患者均行脊柱内固定,记录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统计骨水泥渗漏率。于术前、术后1个月,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疼痛、Frankel分级评估脊髓损伤、卡氏(Karnofsky,KPS)评分系统评估功能状态、统计“二便”恢复情况,应用EORTC QLQ-C30评分评估生活质量。  结果  手术时间平均为163±87.36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430.00±130.35 mL,骨水泥渗漏率为21.7%。术后一个月疼痛(VAS评分)较术前明显缓解,具有统计学意义(t=25.6,P < 0.01);术后1个月,患者Frankel分级D、E级比例由术前的43.5%提高到术后的78.3%;KPS评分(80~100)百分比由术前的34.8%提高到术后的69.6%;术前“二便”障碍的患者术后有55.6%(10/18)得到不同程度缓解。术前EORTC QLQ-C30评分为85.39±8.99分,术后为52.78±15.17分,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t=11.6,P < 0.01)。  结论  椎板减压联合射频消融辅助椎体成形术治疗高度恶性肿瘤脊柱转移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骨水泥渗漏率低,能够明显减轻患者疼痛、改善脊髓损伤和功能状态,部分患者“二便”功能得以恢复,生存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原发卵巢小细胞癌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分析(附4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李林, 吴令英, 张蓉, 宋艳, 李晓光, 马绍康, 白萍
2014, 41(9): 589-592.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1916
摘要:
  目的  探讨原发性卵巢小细胞癌(Small Cell Carcinoma of the Ovary,SCCO)临床病理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  方法  对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4例SCCO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4例SCCO患者平均发病年龄43.75(17~57)岁;绝经后2例, < 30岁l例。Ⅰ期1例,Ⅲ~Ⅳ期3例。除1例无法分型外,余3例均为肺型。4例患者中1例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3例行减瘤术;4例患者术后均给予铂类为基础的多药联合化疗,3例行TC方案化疗,无术后放疗者。本组治疗后随诊7~30个月,2例于初次诊断后的9、12个月死于本病,2例治疗后分别生存7、30个月,无复发迹象。  结论  SCCO较罕见,预后差,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可用于鉴别诊断。治疗上以减瘤术及术后铂类为基础化疗为主要手段,最优化疗方案仍需进一步研究。
伊立替康或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治疗结直肠癌伴肝转移的临床研究
曹玉娟, 王德林, 刘承伟, 杜芳, 郝龙英, 曹凤, 李伟伟, 赵聪
2014, 41(9): 593-59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40225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伊立替康联合卡培他滨及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治疗晚期结直肠癌伴肝转移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方法  入选结肠癌伴肝转移患者125例,随机分成两组,其中治疗组63例,对照组62例,两组均给予卡培他滨1 000 mg/m2,每日2次,1~14 d,治疗组给予伊立替康150 mg/m2+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1 d静脉滴注,滴注1.5 h;对照组给予奥沙利铂130 mg/m2,1 d。随访的主要内容为无肿瘤进展生存时间(PFS)、中位生存时间(MST)、短期疗效和不良反应等。  结果  治疗组的ORR、DCR分别为33.3%、66.7%;对照组ORR、DCR分别为35.5%、70.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中位总生存期分别为14、12个月,相应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5、4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Ⅲ、Ⅳ级药物不良反应主要为血液学毒性、消化道反应和手足综合症等,其治疗组的腹泻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不良反应能得到有效控制,未影响化疗进程。  结论  伊立替康联合卡培他滨和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治疗晚期结直肠癌伴肝转移患者的疗效较好,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多,患者耐受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国家基金研究进展综述
以多胺代谢为靶点的抗肿瘤研究进展
王清, 王艳林, 曹春雨
2014, 41(9): 597-60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40035
摘要:
肿瘤细胞的恶性增殖依赖细胞内的高多胺水平,抑制多胺合成或促进多胺分解均能够降低肿瘤细胞内的多胺水平,因此通过耗竭肿瘤细胞中的多胺含量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成为新的抗肿瘤研究策略。本文简要综述了近年来以多胺代谢为靶点,通过多种方式耗竭肿瘤细胞内多胺的抗肿瘤研究进展。
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手术研究进展
杨庆, 杜君, 代煜
2014, 41(9): 601-603.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40389
摘要:
与传统的开放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住院时间短及切口美观等优势,但仅少数医生能够掌握。术者手的灵活性和触觉反馈功能缺失是其主要缺点,导致术者学习曲线延长,手术普及困难,尤其以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为代表的腔镜下重建手术更是如此。腹腔镜技术通过规范腹腔镜医生培训制度、手术方式标准化、简化缝合、打结复杂性操作、术中应用止血物、CT影像和生物工程学技术(力和生物电阻抗技术)辅助术中操作等,可以有效减少术者对于人手灵活性和触觉反馈功能的依赖,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使腹腔镜下保留肾单位的肾部分切除术得到更广泛开展。
综述
腮腺多形性腺瘤外科术式的演变及发展
刘洪, 李超, 王少新, 王薇, 樊晋川
2014, 41(9): 604-607.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40123
摘要:
腮腺肿瘤以多形性腺瘤居多,目前外科治疗仍是主要的治疗方式。20世纪时学者们由于对面神经解剖和多形性腺瘤包膜病理特性缺乏了解,该病的主要术式为单纯肿瘤剜除术,但术后容易导致复发;试图通过扩大切除的范围控制复发率,于是包膜外切除术开始运用于临床,虽然切除了肿瘤的包膜,但是复发率仍未能很好地控制。腮腺浅叶切除术和腮腺全切术明显降低了复发率,但是伴随着面神经损伤的加重,似乎又矫枉过正。腮腺部分切除术作为新的腮腺手术形式,不但降低了复发率、面神经损伤率,还得到病理学基础研究证据的支持,是目前较为先进的手术方式。但是在经典的腮腺浅叶切除术与先进的腮腺部分切除术之间仍存在争议。经过整形学、病理学、基因检测法等方面探究这两种手术的优劣均各有差异。本文从腮腺术式的演变历程探讨腮腺术式发展的方向。
Foxp3与恶性肿瘤治疗关系的研究进展
薛强, 郝继辉
2014, 41(9): 608-61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21656
摘要:
叉头型转录因子3(forkhead box protein 3,Foxp3)被认为是来源于胸腺以及外周的调节性T细胞的标志性分子。Foxp3虽然在除胸腺和脾以外的组织中有较少程度的表达,最新发现Foxp3可以表达于多种肿瘤细胞,并且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具有一定的关系。Foxp3已经成为近来恶性肿瘤治疗研究的热点之一,以期能够为恶性肿瘤的治疗带来新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