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  第32卷  第14期

显示方式: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的相关因素探讨
姚丽青, 申洪, 郑智勇, 余英豪
2005, 32(14): 781-783. doi:
摘要: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微血管密度、Ki-67标记指数、bcl-6阳性率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记物CD34和Ki-67、bcl-6的表达,通过形态学计量法计数肿瘤内微血管密度。结果:1)肿瘤微血管密度与Ki-67标记指数有关(P<0.01),与bcl-6表达阳性率无关;2)Kaplan-Meier分析显示微血管计数≤21.5(×200倍)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较好,而微血管计数>21.5(×200倍)预后较差;3)肿瘤细胞Ki-67的标记指数值在28.2%~85.6%之间,中位数59.4%,标记指数>59.4%较≤59.4%者预后差;4)bcl-6表达阳性率在12.4%~90.8%之间,中位数42.0%,阳性率>42.0%较≤42.0%者预后好。结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微血管密度计量、Ki-67标记指数和bcl-6阳性率是评价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联合检测CD44V6和nm23H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刘博, 王莹, 曲家骐, 张林
2005, 32(14): 784-787. doi:
摘要:
目的:探讨CD44V6和nm23H1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联合表达及其与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08例手术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CD44V6和nm23H1的表达,分析其与淋巴结转移及术后生存期的关系。结果:CD44V6蛋白高表达和nm23H1蛋白低表达均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1,P<0.05)。CD44V6高表达且nm23H1低表达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差(P<0.01)。结论:CD44V6与nm23H1的检测对判定淋巴结转移均有一定意义,二者联合检测对判断非小细胞肺癌的预后提供临床参考依据。
鼻咽癌的CT与MRI对比研究
孙颖, 马骏, 黄莹, 唐玲珑, 李立, 王岩, 卢泰祥
2005, 32(14): 788-791. doi:
摘要:
目的:比较CT与MRI对鼻咽癌侵犯部位检出率的差别;评价MRI相对于CT对'92分期产生的影响。方法:收集2003年1月至2004年6月收治、经病理证实的初诊鼻咽癌250例,所有病例同时具有治疗前鼻咽和颈部的CT及MRI资料。在CT和MRI上分别评价各个解剖部位的受侵犯情况。结合临床资料分别采用CT和MRI进行'92分期。结果:MRI对于鼻咽超腔、茎突前间隙、口咽、咽后淋巴结、颅底骨质、海绵窦、鼻窦、颈椎和颞下窝等侵犯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有统计学意义。CT与MRI对于鼻腔、茎突后间隙侵犯及颈部淋巴结的检出差别无统计学意义。MRI使32.0%的T分期发生改变;11.6%的N分期发生改变;30.0%的临床分期发生改变。结论:MRI对于诊断鼻咽癌的超腔侵犯、颅底骨质、鼻窦、海绵窦受侵,以及咽后淋巴结转移要明显优于CT;而在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检出方面与CT结果一致。MRI主要影响鼻咽癌'92分期的T分期;对N分期影响不大,临床分期的改变将有利于指引治疗方案的调整。
多发性骨髓瘤N-Ras pERK1/2的表达及相互关系的探讨
樊华, 金锋, 张国君, 王萍萍, 王艳萍, 卢香兰, 李霞
2005, 32(14): 792-794. doi:
摘要:
目的:观察N-Ras/pERK1/2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探讨N-Ras/MAPK信号通路与多发性骨髓瘤发生、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选择多发性骨髓瘤患者28例,应用Westernblot印记杂交检测N-Ras、pERK1/2蛋白表达水平,分析两者表达的相互关系。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肽性分析法(RFLP),单链构象多肽性分析法(SSCP)和DNA测序方法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进行N-Ras基因12位点突变分析。结果:多发性骨髓瘤N-Ras、pERK1/2的表达水平(N-Ras:0.56±0.19;pERK1/2:0.39±0.21)显著高于正常人末梢血淋巴细胞(N-Ras:0.13±0.12;pERK1/2:0.10±0.14)(P<0.01);28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未发现N-Ras基因12位点突变;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多发性骨髓瘤N-Ras与pERK1/2的表达具有密切相关性(r=5.1326,P<0.01)。结论:非突变型N-ras基因产物介导的ERK信号传导通路参与了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生、发展过程。
CD4+T细胞在抗肿瘤过继性免疫治疗中作用的研究
曹水, 于津浦, 任秀宝, 刘虹, 张澎, 郝希山
2005, 32(14): 795-797. doi:
摘要:
目的:观察CIK细胞中CD4+T细胞中Th1/Th2亚群分布情况。方法:体外大规模扩增CIK细胞,磁珠法纯化其中CD4+T细胞。采用胞内染色、ELISA和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培养前后Th1/Th2细胞亚群的比例、Th1/Th2类细胞因子的分泌量和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富集CD4+细胞纯度达96%,CIK中Th1亚群和Th0亚群的比例较PBMC显著升高(P<0.05),而Th2亚群无显著变化。CD4+CIK细胞中IL-2和IFN-γ等Th1类细胞因子释放量增高(P<0.01),而IL-10和TGF-"等Th2类细胞因子释放量降低(P<0.05)。但CD4+CIK细胞中除IFN-γ的mRNA显著升高外(P<0.05),IL-2和IL-4的mRNA变化不明显。结论:CIK细胞中的CD4+T细胞具有明显的Th1优势。
新辅助化疗对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凋亡和增殖的影响
彭忠民, 王潍博, 罗静, 陈景寒
2005, 32(14): 798-800. doi:
摘要: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对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细胞凋亡及对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选取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56例行新辅助化疗后并手术,并选取同期50例直接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手术标本,分别采用末端转移酶介导的dUTP切口末端标记法(TUNEL)行细胞凋亡检测,采用免疫组化标记链菌亲和素生物素法(LSAB),检测细胞增殖抗原Ki-67的表达。结果:新辅助化疗组肿瘤细胞凋亡指数(AI)均数为9.34%,对照组肿瘤细胞凋亡指数均数为5.27%,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新辅助化疗组肿瘤细胞增殖抗原Ki-67阳性表达率均数为35.68%,对照组Ki-67阳性表达率均数为59.35%,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01)。新辅助化疗组及对照组中,肿瘤细胞凋亡指数AI与增殖指数Ki-67的阳性表达均成负相关。结论:新辅助化疗能诱导Ⅲ期非小细胞肺癌肿瘤细胞的凋亡,并能抑制其增殖。
急性白血病患者MUC1与WT1基因表达的临床意义
黎国伟, 黄仁魏, 王东宁, 李旭东, 林东军, 林桂真, 林曲
2005, 32(14): 801-804. doi:
摘要:
目的:探讨MUC1基因及WT1基因在急性白血病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54例初发或复发急性白血病(AL)患者MUC1基因以及WT1基因的表达,观察MUC1基因及WT1基因的表达与急性白血病患者疗效关系。结果:54例初治或复发AL中MUC1基因表达阳性率50.0%,WT1基因表达阳性率74.1%。MUC1基因阴性表达的初治非M3型AL19例治疗完全缓解率达94.7%,MUC1阳性表达的初治非M3型AL18例治疗完全缓解率55.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WT1基因表达阳性与否与化疗疗效无关。结论:MUC1和WT1基因在急性白血病中有一定的表达,MUC1基因阳性表达可作为急性白血病患者预后不良的一项分子生物学指标。
食管癌伴胆囊转移1例
张晓东, 吕霞, 苏安
2005, 32(14): 804-804. doi:
摘要:
食管癌是一种常见恶性肿瘤,血道转移以肝、肺、骨和肾上腺等为常见[1],胆囊转移极为罕见,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食管癌伴胆囊转移报道如下.
着丝粒蛋白F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程宝春, 张洁, 窦震, 万经海, 冯春国, 李长元
2005, 32(14): 805-807. doi:
摘要:
目的:检测着丝粒蛋白F(CENP-F)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4例脑胶质瘤和10例正常脑组织石蜡包埋标本中CENP-F的表达。结果:CENP-F在64例脑胶质瘤中表达阳性率为76.6%,在10例正常脑组织中仅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ENP-F的表达在不同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直径、瘤周水肿及病理分类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病理分级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分级组较低分级组表达高。结论:CENP-F在脑胶质瘤中高表达,与肿瘤病理分级有关,对判断脑胶质瘤生物学特性有一定意义。
体重指数对子宫颈癌Ⅰb期预后的影响
臧春逸, 于松, 刘蕴华, 王峰
2005, 32(14): 808-810. doi:
摘要:
目的:探讨体重指数(BMI)对接受广泛性子宫切除术的子宫颈癌Ⅰb期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87年4月~1997年4月行广泛性子宫切除的子宫颈癌Ⅰb期患者87例,根据BMI不同将其分为3组,即BMI-S组(BMI<20)23例;BMI-M组(20≤BMI<27)48例;BMI-L组(BMI≥27)16例。分析3组5年生存率及预后因素的关系。结果:BMI-S组、BMI-M组及BMI-L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64.3%、87.9%及91.3%;BMI-S组与BMI-M组、BMI-L组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间年龄、组织学类别、细胞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率、平均肿瘤直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BMI-S组与BMI-M组、BMI-L组有深肌层浸润者分别为82.6%、50.2%、37.9%,BMI-S组与BMI-M组、BMI-L组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采用COX模型多变量分析结果表明,平均肿瘤直径(P<0.01)、有无淋巴结转移(P<0.05)及BMI<20(P<0.01)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体重指数与子宫颈癌Ⅰb期预后有关,低体重患者预后较差。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和普通遗传性大肠癌临床表型分析
刘文志, 金锋, 王舒宝
2005, 32(14): 811-813. doi:
摘要:
目的:探讨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NPCC)与普通遗传性大肠癌临床表型的异同,为临床辨认HNPCC家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符合阿姆斯特丹标准Ⅱ或日本标准的22个HNPCC家系(A组)和普通遗传性大肠癌20个家系(B组)为研究对象进行随访分析。结果:1)A、B两组男女发病的比例分别为1.4:1(41/30)和1.5:1(38/26),无显著性差异(P>0.05)。2)A、B两组确诊的中位年龄分别为48岁(32~70岁)和61岁(30~83岁),50岁以前发病比例分别为59.2%和26.6%,A组较B组发病年龄明显提前,差异显著(P<0.01)。3)A、B两组右半结肠癌发病比例分别为56.9%(29/51)和29.2%(7/24),差异显著(P<0.05)。4)A组多发癌7例,B组未见多发癌。5)A组第一、二、三代的平均发病年龄分别为64岁、56岁、48岁,逐渐年轻化,B组无此现象。结论:HNPCC与普通遗传性大肠癌临床表型不尽相同,提示两者各自有其独特的遗传学特征。
CCCG方案治疗T-NHL-Ⅲ Ⅳ期的临床观察
李璋琳, 陈鸿骏, 闫杰, 曹嫣娜
2005, 32(14): 814-816. doi:
摘要:
目的:观察中国儿童肿瘤协作组(CCCG)化疗方案在治疗晚期恶性淋巴瘤(T-NHL)的疗效。方法:1998年9月至2002年9月收治的Ⅲ、Ⅳ期T-NHL24例,根据适应证要求、治疗前检查及疗效评估标准,11例纳入本方案治疗。结果:11例患者中,完成化疗并持续缓解7例,CR最长者58个月;死亡4例:2例分别持续缓解16个月和24个月最终死于肿瘤复发;1例死于药物毒性;1例死于进展。结论:CCCG方案能提高晚期T-NHL的生存率,延长生存期,但化疗药物不良反应和骨髓抑制严重。
直肠癌阑尾转移并结肠自发性穿孔1例
李其云, 舒味冰, 黄凯
2005, 32(14): 816-816. doi:
摘要:
患者,女,29岁.排便困难伴腹胀1个月余,腹痛3天,因治疗无效症状加重,于2004年1月12日转入本院.
动态CT扫描检测及定性肾细胞癌优化时间窗的研究
王金红, 闵鹏秋, 王培军, 刘荣波, 赵小虎, 毛新清, 高小龙
2005, 32(14): 817-820. doi:
摘要:
目的:探讨肾细胞癌螺旋CT动态扫描检测及定性肿瘤的优化时间窗。方法:24例病理证实的肾细胞癌经平扫选定病灶靶平面后静脉注射造影剂,延迟14~17秒开始作靶平面增强同层动态扫描,扫描间隔4.9秒,共扫描17~24帧。随后行包括全肾的肾实质期扫描及靶平面单层延迟扫描(排泄期)。在统一标准下明确肾脏各期开始的层面及延迟时间以及肿瘤征象显示最早和最佳层面及延迟时间。明确肿瘤、肾皮质、肾髓质及腹主动脉的峰值及峰值到达时间,并计算每一例肿瘤与肾皮质、肾髓质CT值最大差值。并按肿瘤实质时间-密度曲线的升段斜率的大小分为3型。结果:肾细胞癌CT征象显示最佳时间为70.2秒,最早显示征象时间为23.9秒。肾细胞癌峰值到达时间及峰值分别为54秒及80.4hu。肿瘤与肾实质最大密度差值时间分布于曲线末102秒,占100%。结论:对肾细胞癌患者作病灶靶层面同层动态扫描(扫描时间为24、38、70秒、100秒)加全肾螺旋扫描,或根据需要在同层面加作一层延迟扫描(延迟时间视不同目的而定)可获得比较丰富和全面的检测及定性的诊断信息。
手术治疗胃癌肝转移的预后分析
郑朝旭, 袁兴华, 孙跃民, 崔修铮, 赵平
2005, 32(14): 821-823. doi:
摘要: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胃癌肝转移的预后因素。方法:对25例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应用多元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20例行同时性肝切除,5例行异时性肝切除,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4.0%,28.0%,21.0%。肝转移灶数目(孤立和多灶),转移灶分布(单叶和多叶),肝切除方式,原发灶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及脉管瘤栓与预后相关,多元分析显示多灶肝转移,原发灶淋巴结转移、脉管瘤栓是其预后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出现孤立转移灶、原发灶无淋巴结转移且无脉管瘤栓的胃癌肝转移患者应手术切除以获得更好的预后。
国产托烷司琼治疗由顺铂引起恶心呕吐的临床观察
佟仲生, 刘基巍, 高亚杰, 南克俊, 李淑芬, 汪旭, 何丽红, 王忱
2005, 32(14): 824-826. doi:
摘要:
目的:探讨国产托烷司琼治疗由顺铂(DDP)引起的消化道反应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自身交叉对照的方法,对72例接受含顺铂的联合化疗肿瘤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止吐方案:国产托烷司琼5mg,静滴,第1~5天,欧必亭5mg,静滴,第1~5天。结果:国产托烷司琼控制急性呕吐(第1~3天)的有效率分别为96.9%(63/65)、89.2%(58/65)、81.5%(53/65),欧必亭控制急性呕吐(第1~3天)的有效率分别为96.9%(63/65)、90.8%(59/65)、83.1%(54/65),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国产托烷司琼控制第4~5天呕吐的有效率分别为73.8%、81.5%,欧必亭控制第4~5天呕吐的有效率分别是80.0%、83.1%,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不良反应相似。未见头痛、腹部不适及锥体外系症状发生。结论:国产托烷司琼与欧必亭治疗以顺铂为主的化疗方案所致的恶心、呕吐,均取得相似的效果,且不良反应轻微,具有很好的耐受性,可作为预防含有顺铂联合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一线治疗。
肝尾状叶肿瘤的切除(附5例报道)
袁强, 杜智, 舒桂明, 王毅军, 聂福华
2005, 32(14): 827-829. doi:
摘要:
目的:探讨肝尾状叶肿瘤的手术切除经验。方法:对我院2001年11月~2002年6月收治的5例累及肝脏尾状叶肿瘤的手术方式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5例均采用右侧路径切断尾状静脉,2例其中游离部分腔静脉,切断尾状静脉4~5支,2例血管瘤和1例肝转移癌患者游离全部肝段下腔静脉,切断全部尾状静脉。5例患者均好转出院。结论:尾状静脉的离断是手术安全的保障。另外解剖肝门板,离断尾状叶的动、静脉分支可以减少手术中的出血量。
肝素酶抑制剂对食管癌移植瘤中uPA VEGF蛋白表达的影响
陈奎生, 张秋红, 张岚, 高冬玲, 郑湘予, 张云汉
2005, 32(14): 830-833. doi:
摘要:
目的:探讨肝素酶抑制剂硫酸多糖体内对裸鼠食管癌移植瘤中与肝素酶作用相关uPA、VEGF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硫酸多糖分组处理人食管癌EC9706细胞后,进行裸鼠体内成瘤实验,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裸鼠食管癌移植瘤中uPA、VEGF的蛋白表达。结果:4种不同浓度的肝素酶抑制剂硫酸多糖对裸鼠食管癌移植瘤中uPA、VEGF蛋白表达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实验组间两两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不加硫酸多糖的对照组两两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硫酸多糖可抑制裸鼠食管癌移植瘤中uPA、VEGF蛋白表达,说明硫酸多糖对肿瘤浸润、转移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胃肠道间质瘤中CD117 CD34和Ki-67的表达及其与危险度的关系
胡静姿, 刘惠敏, 李玉莉, 何金, 徐毅
2005, 32(14): 834-836. doi:
摘要: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类发生于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形态学上主要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镜下很难与典型的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和神经鞘瘤相区别.
放疗定位模板在恶性淋巴瘤治疗中的应用
刘莉, 王巍
2005, 32(14): 836-837. doi:
摘要:
恶性淋巴瘤属常见恶性肿瘤之一[1],放射治疗是其有效的治疗手段,早期病例90%可治愈[2].
乳腺癌细胞中心体调控研究新进展
韦丽, 牛昀
2005, 32(14): 838-840. doi:
摘要:
随着研究的进展,人们不断认识到中心体的复杂功能及其重要性。中心体异常可导致基因不稳定及细胞的恶性转化。中心体正常功能的维系以及中心体复制与细胞周期的一致有赖于多个调控因子的协调作用。目前乳腺癌细胞中,中心体调控因子主要有中心体相关激酶,泛素-蛋白酶体途径相关物质,相关癌基因/抑癌基因及其产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