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  第41卷  第22期

基础研究
肿瘤微环境对乳腺癌干细胞样微球体培养鉴定的影响
朱玉芬, 任美敬, 谷峰, 付丽
2014, 41(22): 1417-1421.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41062
摘要:
  目的  探讨肿瘤微环境在乳腺癌干细胞(breast cancer stem cells,BCSCs)培养鉴定及分化过程中的影响及意义。方法:采用无血清培养液PCM-2及成纤维细胞上清液对乳腺癌细胞及MCF-7细胞进行原代培养。观察乳腺癌细胞微球体形成状况,MTT比色法检测乳腺癌细胞的增殖能力,免疫细胞化学  方法  检测乳腺癌干细胞标记物及上皮间质标记物的表达,并通过RT-PCR进行验证。  结果  无血清培养液PCM-2培养的原代细胞微球体的直径大于成纤维细胞上清液的培养(t=4.996,P= 0.002),且原代细胞中ALDH1(aldehyde dehydrogenase 1)的表达率高于后者。成纤维细胞上清液培养的细胞生长速度较无血清培养液PCM-2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RT-PCR检测发现无血清培养液PCM-2培养的原代细胞中ALDH1表达上调,E-cadherin、Vimentin表达下调。  结论  在乳腺癌原代细胞和MCF-7细胞中可以采用无血清悬浮培养方法富集BCSCs样微球体,成纤维细胞上清液能够促进BCSCs样微球体的增殖与分化。提示乳腺肿瘤微环境在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增殖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Hes1对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骨髓CD34+CD38-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田晨, 贾勇圣, 胡冬至, 张翼鷟
2014, 41(22): 1422-1425.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41339
摘要:
  目的  研究Hes1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骨髓CD34+CD38-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收集初治AML患者及正常供者骨髓样本后,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CD34+CD38-细胞比例及其细胞周期。通过免疫磁珠法分选CD34+CD38-细胞后,体外集落形成实验(CFC)检测其增殖能力,并通过Realtime PCR检测其Hes1的表达量。构建Hes1过表达逆转录病毒载体,感染正常供者骨髓CD34+细胞后,流式细胞术分析其细胞周期的改变,CFC检测其增殖的改变。  结果  AML患者骨髓CD34+CD38-细胞比例明显低于正常对照,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患者来源CD34+CD38-细胞大多数进入静止期,CFC结果显示患者CD34+CD38-细胞体外扩增能力下降。Realtime PCR结果发现患者CD34+CD38-细胞中Hes1表达上调。提高正常供者CD34+细胞中Hes1的表达后,细胞增殖减少,进入静止期。  结论  在AML中CD34+CD38-细胞比例下降,进入静止期,与Hes1的表达上调有关。
miR-30通过调节CD90表达抑制肝细胞肝癌
李培, 李莲, 郭燕, 郑红, 宋丰举, 刘奔, 陈可欣
2014, 41(22): 1426-1431.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41389
摘要:
  目的  miRNA能通过转录后调节靶基因的表达量,并在致癌过程中发挥抑癌或促癌作用。研究发现miR-30家族在人类肿瘤中起着重要作用,并参与维持干细胞特性的上皮细胞间质化过程,本研究主要识别miR-30家族与肝细胞肝癌的关系。  方法  应用qRT-PCR实验方法检测93例肝细胞肝癌患者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miR-30c,miR-30b和miR-30e表达水平,另对121例肝细胞肝癌患者癌组织进行miR-30家族的表达及CD90免疫组织化学表达检测,分析miR-30家族与CD90在肝细胞肝癌中的相关性。  结果  本研究发现miR-30c(P < 0.001)、miR-30b(P=0.004)和miR-30e(P < 0.001)与癌旁正常组织相比,癌组织中表达显著下调。CD90蛋白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07)。MiR-30c(P=0.032)和miR-30e(P=0.015)在CD90阴性表达的患者中表达水平显著高于CD90阳性表达的患者。  结论  miR-30家族在肝细胞肝癌中可作为抑癌miRNA,并通过调节CD90蛋白来发挥这一作用。
临床研究与应用
血浆RNF180启动子甲基化及其蛋白表达在胃癌诊断中的价值
张学松, 张谢, 孙蓓蕾, 宋毓飞, 陆宏娜, 王丹萍, 黄志刚
2014, 41(22): 1432-143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41067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浆RNF180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及其蛋白表达在胃癌临床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法(MSP)和ELISA法检测各组患者血浆中RNF180甲基化状态和RNF180蛋白表达情况,并分别将其与各临床病理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MSP结果显示胃癌患者血浆中RNF180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为62.75%,健康者为21.88%,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RNF180甲基化阳性率与肿瘤大小、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以及远处转移密切相关(P < 0.05)。ELISA结果显示胃癌血浆RNF180蛋白水平(23.22±1.36) μg/mL明显低于对照健康组(34.25±2.44) μ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胃癌血浆RNF180蛋白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胃癌患者血浆RNF180基因表达存在高甲基化率,而RNF180蛋白表达明显下降,提示血浆RNF180基因甲基化可作为一种微创的检测方法在临床胃癌诊断中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PLCε1基因多态性与食管癌遗传易感性的关联研究
周荣秒, 王娜, 牛朝旭, 黄茜, 霍向然, 李琰
2014, 41(22): 1437-1441.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40993
摘要:
  目的  探讨PLCε1基因rs2274223 A/G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和rs11599672 T/G SNP与河北省磁县高发区人群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遗传易感性之间的关系。  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连接酶检测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ligase detection reaction,PCR-LDR)方法对527例ESCC患者和527例健康对照PLCε1基因rs2274223 A/G SNP和rs11599672 T/G SNP进行基因分型。  结果  ESCC患者组上消化道肿瘤(upper gastrointestinal cancer,UGIC)家族史阳性个体比例为48.6%,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39.3%,χ2=9.25,P=0.002)。ESCC患者组及健康对照组PLCε1基因rs2274223 A/G SNP AA、AG、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8.0%、43.9%、8.1%和57.1%、37.5%、5.4%。与AA基因型相比,携带AG、GG、AG/GG基因型可能增加ESCC的发病风险,经年龄、性别、吸烟状况、UGIC家族史校正后的OR值分别为1.41(95%CI=1.09~ 1.83)、1.71(95%CI=1.03~2.86)、1.45(95%CI=1.13~1.85)。PLCε1基因rs11599672 T/G SNP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总体分布在ESCC患者组及健康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应用2LD软件对PLCε1基因rs2274223 A/G SNP和rs11599672 T/G SNP进行联合分析显示,两个多态性位点间不存在连锁不平衡现象(D'=0.11)。与最常见的AT单体型相比,GT单体型增加了ESCC的发病风险(OR=1.36,95%CI=1.08~1.71)。  结论  PLCε1基因rs2274223 A/G SNP可以作为高发区人群ESCC遗传易感性的标志物。UGIC家族史阳性个体、携带PLCε1基因rs2274223 A/G SNP AG、GG基因型的个体罹患ESCC的风险较高,应定期接受食管内镜检查,以便真正实现ESCC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胃癌患者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李熳, 张志广, 刘霞, 罗丹
2014, 41(22): 1442-1445.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41410
摘要:
  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外周血中循环肿瘤细胞的临床意义。  方法  采集45例胃癌患者的外周血,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免疫荧光法检测外周血中的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并比较其临床病理意义。  结果  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免疫荧光法检测胃癌患者外周血中的CK19阳性肿瘤细胞即为CTCs。45例胃癌患者中27例为CTCs阳性,CTCs阳性与淋巴结转移(P=0.007)、远处转移(P=0.035)和复发密切相关(P=0.035),而与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和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无关(P> 0.05)。  结论  CTCs与胃癌的不良预后相关。
乳腺癌的磁共振强化方式与新辅助化疗后退缩模式间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
胡芸, 金朝林, 王翔, 张树桐, 谢元亮, 李惠
2014, 41(22): 1446-1449.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41344
摘要:
  目的  探讨乳腺癌的磁共振强化方式与新辅助化疗后退缩模式间的相关性,及其指导制定手术方案的临床意义。  方法  55例局部进展期乳腺癌患者分别于新辅助化疗前及全程化疗后手术前,行乳腺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观察化疗前肿瘤的磁共振强化方式和化疗后肿瘤退缩模式,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55例患者中54例为单乳病变、1例为双乳病变,共56处病灶。肿块样强化为24处(43%),其中23处呈向心性退缩、1处呈环形退缩(P < 0.01);多灶肿块样强化为13处(23%),其中2处为单一肿块呈向心性退缩、11处退缩后仍呈多灶肿块(P < 0.01);肿块伴周边非肿块样强化为8处(14%),其中4处呈向心性退缩、4处呈蜂窝状多灶退缩(P>0.05);非肿块样强化为11处(20%),其中4处呈向心性退缩、7处呈蜂窝状多灶退缩(P < 0.01)。  结论  新辅助化疗后肿瘤的退缩模式是保乳手术选择的关键因素之一,根据乳腺癌在新辅助化疗前的磁共振动态增强强化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其在化疗后的退缩模式,进而预测患者保乳手术的可行性,为临床医生选择个体化的后续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提供参考。
小野寺预后营养指数对胆囊癌患者生存的影响
黄海, 彭健
2014, 41(22): 1450-1453.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41316
摘要:
  目的  研究胆囊癌患者的预后危险因素,并分析小野寺预后营养指数(PNI)对患者生存的影响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于中南大学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诊治的63例胆囊癌患者的生存预后。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明确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并分析PNI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PNI≤50、鳞癌、肝脏侵润及胆总管的侵犯为OS的危险因素,而多因素分析中发现只有淋巴结转移状态(HR=4.495,95%CI=2.380~8.488,P < 0.001)及PNI(HR= 0.195,95%CI=0.098~0.389,P < 0.001)仍对OS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分层分析发现,PNI在中青年组(年龄≤65岁)的患者中对预后的预测能力相较于在老年组中(年龄>65岁)更为显著(中青年组:P=0.011;老年组:P=0.078)。  结论  PNI对胆囊癌患者术后预后的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NI≤50的患者其预后显著差于PNI>50的患者,在中青年组患者(年龄≤65岁)中这种差别更为显著。PNI有潜能作为一个评价胆囊癌患者术后预后评估的新证据,有利于临床医生更全面地掌握患者的整体情况。
化疗后再使用EGFR-TKI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
夏国豪, 曾赟, 方瑛, 于韶荣, 王丽, 史美祺, 孙蔚莉, 黄新恩, 陈嘉, 冯继锋
2014, 41(22): 1454-1458.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41231
摘要:
  目的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EGFR-TKI)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虽疗效显著,且安全性好,但最终都会发生耐药。EGFR-TKI耐药机制复杂,应对困难,本研究旨在探讨EGFR-TKI治疗晚期NSCLC获得性耐药的患者,化疗后再次应用EGFR-TKI的疗效。  方法  前瞻性对EGFR-TKI治疗晚期NSCLC长期获益后获得性耐药的27例患者,先化疗,后再次应用EGFR-TKI治疗,吉非替尼250 mg qd或厄洛替尼150 mg qd至疾病进展;依据RECIST标准评价疗效,比较再使用原EGFR-TKI与另一种EGFR-TKI的疗效。  结果  27例患者全为晚期肺腺癌,完全缓解(CR)为1例(3.7%)、部分缓解(PR)为8例(29.6%)、稳定(SD)为14例(51.9%)、进展(PD)为4例(14.8%),有效率(RR)为33.3%,疾病控制率(DCR)为85.2% (95% CI为62~94),mPFS为6个月。13例再用原EGFR-TKI (同药组) CR为1例(7.6%),PR为2例(15.4%)、SD为8例(61.5%),RR为23%,PD为2例(15.4%),DCR为86.4%,其mPFS为5个月;14例再用另一种EGFR-TKI (换药组) CR为0例,PR为6例(42.8%),SD为6例(42.8%),进展为2例(14.3%),RR为42.8%,其mPFS为9.5个月,DCR为85.7%,两组DCR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的mPFS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 0.05);mPFS换药组明显长于同药组。  结论  EGFR-TKI治疗晚期NSCLC长期获益后获得性耐药的患者,先化疗、后再次应用EGFR-TKI,大部分患者仍能取得一定疗效。
食管癌疫苗临床应用分析
刘东红, 朱丽华, 张庆波, 曹秀华, 石恩富, 丁贺田
2014, 41(22): 1459-1461.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41175
摘要:
  目的  对食管癌疫苗在临床应用效果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方法  从食管癌术后肿瘤组织标本中提取其可溶性抗原成分和超抗原SEC构建成肿瘤疫苗,对食管癌术后328例患者进行临床应用(观察组),并以常规治疗32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并分析临床应用效果和5年随访结果。  结果  观察组5年生存率为49.71%(173/328),对照组5年生存率为20.55% (67/326),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 < 0.05);女性生存率为51.22% (84/164),男性生存率为45.12% (74/164),女性生存率显著高于男性(P < 0.05)。观察组中低分化患者的生存率(61.90%)显著高于高分化患者的生存率(41.6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对照组低分化患者生存率(10.75%)显著低于高分化患者的生存率(31.3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该疫苗能有效防止食管癌术后患者的复发和肿瘤转移,提高生存率,特别是对女性患者和恶性程度高的患者效果更佳。
临床病例讨论
原发性精囊腺癌1例报告分析
蒋月强, 张珺, 殷铁军
2014, 41(22): 1462-1465.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40767
摘要:
原发性精囊腺癌是一种极其罕见的恶性肿瘤,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治标准,应与前列腺癌、直肠癌、膀胱癌等相鉴别。完整切除肿瘤是较公认的治疗方法之一,因早期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且极其罕见,故发现时多为晚期,预后较差。2012年7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收治1例精囊腺癌患者,年龄51岁,患者行局部切除术,术后有肉眼肿瘤残留,术后病理为原发性精囊腺癌。术后采用紫杉醇(175 mg/m2)联合顺铂(60 mg/m2) 6个疗程的化疗方案,静脉滴注,盆腔局部行60 Gy/30次适形放疗,取得一定疗效,目前患者定期随访。
国家基金研究进展综述
核不均一性核糖核蛋白的异常表达与肿瘤发生
郭榕, 李勇
2014, 41(22): 1466-1469.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41459
摘要:
核不均一性核糖核蛋白(heterogeneous nuclear ribonucleoprotein,hnRNP)家族是一组调节前体mRNA(pre-mRNA)分子的选择性剪接以及mRNA转运、翻译和稳定性等的多功能RNA结合蛋白。hnRNP A1和hnRNP A2是该家族中表达水平最高、研究最为广泛的成员,两者具有高度的序列同源型和功能相似性,在多种肿瘤组织中高表达,通过调节多种肿瘤相关基因pre-mRNA选择性剪接和mRNA稳定性,参与调控了肿瘤细胞的增殖、凋亡、肿瘤相关的炎症与免疫反应、上皮-间质转换等多种细胞生物学过程,从而成为肿瘤发病分子机制以及肿瘤诊断和治疗领域研究的热点。
上皮间质转化与肿瘤治疗抗拒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
王鹏, 赵路军
2014, 41(22): 1470-1473.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2217
摘要:
化疗、分子靶向治疗以及内分泌治疗是肿瘤内科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抗肿瘤药物的出现虽为肿瘤患者带来生存获益但均未克服耐药性的问题。放疗为肿瘤常规治疗的三大手段之一,约2/3肿瘤患者在其病程的某一阶段需要接受放疗,放疗抗拒是目前制约放疗疗效的重要原因。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是上皮细胞向间质细胞转化的过程,在胚胎发育、肿瘤的侵袭转移中的作用已被大量研究,与肿瘤的治疗抗拒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EMT与肿瘤治疗抗拒之间关系的研究将有望克服耐药性及放疗抗拒的发生,提高疗效,使更多的患者得以治愈。本文将就EMT与肿瘤治疗抗拒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综述
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防治药物研究进展
曲敬琨, 张佳, 张靖, 王健生
2014, 41(22): 1474-1477.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40896
摘要:
蒽环类药物包括阿霉素、表阿霉素、柔红霉素和阿克拉霉素等,广泛地用于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和实体肿瘤,如急性白血病、淋巴瘤、乳腺癌、胃癌、软组织肉瘤和卵巢癌等。蒽环类药物可以与其他化疗药物及分子靶向药物联合应用,以蒽环类药物为基础的联合治疗通常是一线治疗的标准方案。蒽环类药物的抗瘤谱广,抗瘤作用强,疗效确切,但是可以引起脱发、骨髓抑制和心脏毒性等毒副反应。针对骨髓抑制可采用造血刺激因子(G-CSF、EPO、TPO等)进行防治,而心脏毒性是蒽环类药物最严重的毒副反应。临床研究和实践观察均显示蒽环类药物导致的心脏毒性呈进展性和不可逆性,特别是初次使用蒽环类药物就可能造成心脏损伤,因此早期监测和积极预防蒽环类药物引起的心脏毒性显得尤为重要,已经引起临床上的高度重视,制定了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防治指南。本研究对目前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防治药物进行综述。
病例报告与分析
脐尿管黄色肉芽肿1例
陈跃东, 吴准, 刘菲, 刘荣福, 陈斌, 邢金春
2014, 41(22): 1478-1478.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40606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