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  第46卷  第12期

临床研究与应用
Erbin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王璐瑶, 于佳乐, 刘帅莹, 董彩凤, 白春英, 张俊毅
2019, 46(12): 595-60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9.12.365
摘要:
  目的  探讨Erbin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ESCC)中的表达意义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方法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含有299例食管癌病例的组织芯片中Erbin的表达情况, 并分析Erbin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和患者生存时间的关系, 采用Cox回归预测各临床病理参数的危险度。此外, 借助蛋白印迹和PCR方法检测25例冷冻的食管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Erbin的蛋白和基因表达。  结果  与癌旁正常食管上皮相比, Erbin蛋白和mRNA在ESCC组织中的表达显著增高(55.2%vs.0, P< 0.05), 且Erbin的高表达与患者的TNM分期(64.9%vs.47.3%, P=0.002)和淋巴结转移状态密切相关(65.5%vs. 45.0%, P< 0.001), Erbin的高表达也与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P< 0.05)。  结论  Erbin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表达增高并与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 提示Erbin可能是一个重要的肿瘤患者预后的生物标记物。
胃肠道间质瘤的MRI征象与不同危险度的相关性
马菊香, 韩丽珠, 李绪斌, 叶兆祥
2019, 46(12): 601-605.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9.12.507
摘要:
  目的  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s) MRI征象, 探讨不同MRI征象与其危险度间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9月至2017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5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GISTs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 分析GISTs的MRI征象中的大小、部位、形态、边界、生长方式、有无囊变坏死、转移、信号均匀性、肿瘤时间-信号强化曲线及扩散加权成像(DWI)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平均ADC值), 并将上述MRI征象与GISTs侵袭性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54例患者中, 低危险度16例, 中危险度13例, 高危险度25例。统计结果显示肿瘤大小、部位、形态、边界、有无囊变坏死、信号均匀性及ADC值在预测GISTs侵袭性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肿瘤生长方式、有无转移及强化曲线与GISTs的侵袭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GISTs危险度增高, 肿瘤体积增大、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 肿瘤内部信号不均, 更易发生囊变坏死, ADC值越低。  结论  MRI不同征象可以对GISTs的侵袭性进行术前初步评价, 为临床治疗及预后提供参考。
62例原发性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例分析
易嘉宁, 范培芝, 范舟, 易平勇, 陈帅, 杜洋
2019, 46(12): 606-61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9.12.620
摘要:
  目的  探讨原发性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breast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PBDLBCL)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方案及预后。  方法  收集湖南省人民医院、湖南省肿瘤医院和邵阳珂信肿瘤医院2006年1月至2016年12月62例PB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 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单因素分析, 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  结果  62例患者均为女性, 年龄26~71岁, 中位年龄47岁。随访6~105个月, 3年患者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 OS)为71.0%, 5年OS为51.0%。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 临床分期、IPI评分、化疗方案、Ki-67、LDH水平、Myc/Bcl-2蛋白共表达的患者3、5年O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Myc/Bcl-2蛋白共表达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结论  Myc/Bcl-2蛋白共表达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治疗仍以免疫化疗为主, 结合局部放疗。
改良式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在胸腔镜手术中的应用
朱建权, 魏巍, 赵洪伟, 宫立群
2019, 46(12): 611-61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9.12.461
摘要:
  目的  比较胸腔镜手术后不同途径给予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对患者术后镇痛效果。  方法  选取2018年8月至2018年11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60例接受胸腔镜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 手术结束时使用0.25%罗哌卡因阻滞肋间神经, 采用改良式胸腔外经胸壁阻滞(试验组)和传统式胸腔内阻滞(对照组)。观察手术后12 h (T1)、24 h (T2)、48 h (T3)及72 h (T4)时两组患者静息时疼痛VAS评分及疼痛评分(Prince Henry Pain Scale, PHPS); 同时观察手术后追加吗啡剂量和相关不良反应事件。  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均较满意, 试验组术后T1~T4各时间点VAS和P-H疼痛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术后吗啡用量及带管时间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 试验组在穿刺后胸膜下血肿发生例数较少。  结论  胸腔镜下改良式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与传统式胸腔内阻滞均能起到术后较好镇痛效果, 改良式肋间神经阻滞的方法具有操作简便, 并发症少的优点。
甲磺酸阿帕替尼在晚期难治性骨与软组织肉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观察
康建平, 肖砚斌, 董苏伟, 李文忠, 马翔, 张漾杰, 王雷, 龚一帆
2019, 46(12): 615-621.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9.12.488
摘要:
  目的  观察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晚期难治性骨与软组织肉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同时分析影响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sion free survival, PFS)的可能相关因素。  方法  选取云南省肿瘤医院2017年6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21例晚期难治性骨与软组织肉瘤患者, 予以甲磺酸阿帕替尼片, 主要疗效指标为PFS, 次要疗效指标为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 OS)。根据实体瘤疗效评定标准RECIST 1.1评价临床疗效, 包括总缓解率(overall response rate, ORR)、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 DCR), 同时根据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NCI)4.0标准随访观察安全性。  结果  2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 截至最后1次随访时间2019年3月31日, 无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 CR), 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 PR)患者有2例(9.5%), 疾病稳定(stable dis? ease, SD)患者7例(33.3%), 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 PD)患者12例(57.1%), ORR为9.5%, DCR为(42.8%), 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edian 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 mPFS)为8个月, 中位总生存时间(median overall survival, mOS)为14个月。患者的性别、年龄、ECOG评分、组织来源、是否手术、是否化疗对患者PFS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只有服用阿帕替尼前是否有放疗史这一因素对患者PFS的影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有放疗史患者的PFS低于无放疗史患者。Ⅲ级及以上不良反应依次为手足综合征(14.3%)、气胸(14.3%)和贫血(4.8%)。  结论  甲磺酸阿帕替尼在治疗晚期难治性骨与软组织肉瘤中显现出一定的疗效, 不良反应总体来说是可预见、可控制和可逆转的, 对于治疗依从性良好、无其他治疗方法可选择的晚期难治性骨与软组织肉瘤的患者可以尝试。
室管膜下区受侵对脑胶质瘤预后的影响
彭世义, 李艳萍, 涂子为, 李国庆
2019, 46(12): 622-62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9.12.268
摘要:
  目的  探讨室管膜下区(subventricular zone, SVZ)受侵对脑胶质瘤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江西省肿瘤医院2010年1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175例经病理诊断为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WHOⅡ级59例, Ⅲ级59例, Ⅳ级57例; 根据术前MRI检查病灶与SVZ的位置关系, 分为SVZ受侵组(SVZ+)及SVZ未受侵组(SVZ-), 其中SVZ (+)组75例, SVZ (-)组100例, 比较两组的生存时间及复发模式。  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63个月; 5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 OS)及无进展生存率(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分别为42.2%、37.5%;SVZ (+)组5年OS为20.9%, SVZ (-)组为57.1%(P< 0.001);而5年PFS分别为15.3%、44.1%(P< 0.001)。SVZ (+)组手术全切率更低(P< 0.001), 有更多大病灶(最大径≥ 5.0 cm)及Ⅳ级病例(P < 0.001, P=0.018)。全组共89例复发, SVZ (+)组总复发率为62.7%, SVZ (-)组为42.0%(P=0.007), 而远处复发率分别为21.3%、7.0%(P=0.004)。  结论  SVZ受侵是影响脑胶质瘤OS、PFS的不良预后因素, 且与低的全切率、大病灶及Ⅳ级病变呈正相关; SVZ受侵增加了总复发及远处复发概率。
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二线化疗失败上皮性卵巢癌的疗效分析
孙璐, 刘翔宇, 于虎, 王珂, 刘文欣
2019, 46(12): 627-63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9.12.159
摘要:
  目的  探讨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二线化疗失败上皮性卵巢癌(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EOC)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  方法  收集2017年9月至2018年11月46例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二线化疗失败的复发性EO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甲磺酸阿帕替尼的疗效及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并评估其安全性。  结果  46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2个月,中位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时间为6(2~15)个月。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为26.1%(12/46),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为86.9%(40/46)。46例患者中30例(65.2%)出现不良反应,主要为1~2级,最常见的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为高血压占39.1%(18/ 46),手足皮肤综合征占30.4%(14/46),仅1例患者出现3级治疗相关性高血压,所有患者的1、2级不良事件均能迅速缓解,且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后患者耐受性良好。  结论  甲磺酸阿帕替尼对于二线化疗失败的EOC患者可能是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治疗选择,但仍需开展大规模的临床试验进一步研究。
国家基金研究进展综述
E26转化特异性同源因子EHF/ESE3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刘静, 郝继辉
2019, 46(12): 631-635.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9.12.531
摘要:
E26转化特异性同源因子[ETS(E26 transformation-specific)homologous factor,EHF]属于ETS家族转录因子。EHF广泛存在于细胞核内,能够单独或与其他效应分子形成转录复合物,增强或抑制下游靶基因的转录,参与细胞增殖、分化、凋亡、衰老等过程。EHF在前列腺癌、胰腺癌、食管癌及结肠癌中发挥抑癌作用,在口腔鳞癌、胃癌、卵巢癌、甲状腺癌、头颈部鳞癌及乳腺癌中发挥促癌作用。在免疫微环境方面,EHF可影响肿瘤细胞相关免疫因子的表达进而对微环境中调节性T细胞、骨髓来源的抑制细胞以及树突细胞产生调控作用。近年来,EHF在肿瘤以及免疫微环境中的病理生理功能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就EHF结构、功能及作用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肿瘤治疗提供新的靶标及分子预测标记。
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放射治疗进展
陈思颖, 孙基峰, 赵路军, 王平, 刘宁波
2019, 46(12): 636-639.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9.12.433
摘要:
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xtensive-stage small cell lung cancer,ES-SCLC)约占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的2/3,治疗以化疗为主,辅以放疗等综合治疗。虽然SCLC对放化疗反应敏感、初治缓解率高,但几乎所有ES-SCLC都会发生复发及进展,迫切需要新的治疗策略以提高疗效。近年来,放疗在ES-SCLC中进展主要包括脑预防照射(prophylactic cranial irradiation,PCI)和胸部放疗(thoracic radiotherapy,TRT)。此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展现了良好的抗肿瘤活性,有望成为该领域治疗的重要突破口。本文将对ES-SCLC在放疗和免疫治疗以及其他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方面进行综述。
综述
长链非编码RNA在多发性骨髓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贺玉钦, 高文, 陈文明
2019, 46(12): 640-64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9.12.236
摘要: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为血液系统发病率位居第二位的常见恶性肿瘤,其主要特征之一是基因的异质性。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的数目异常与MM的恶性度存在密切关系。伴随新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如原位荧光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高通量测序(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基因芯片(gene microarray)和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 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对MM的细胞遗传学异常的研究有了较大拓展。本文针对11种新发现的lncRNA来阐释MM的不同机制。lncRNA有望成为诊治MM的潜在靶点。
MGMT启动子甲基化对神经胶质瘤患者治疗及预后的临床意义
韩雪涛, 周欢娣, 薛晓英
2019, 46(12): 645-648.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9.12.327
摘要:
目前以替莫唑胺(temozolomide,TMZ)为基础的化疗已成为神经胶质瘤术后辅助治疗的标准方案,然而TMZ对部分患者疗效欠佳。DNA修复蛋白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O6-methylguanine-DNA methyltransferase,MGMT)启动子甲基化是胶质瘤患者的重要分子标志物,与胶质瘤预后及烷基化药物如TMZ的耐药有关。在新诊断的胶质母细胞瘤中,MGMT启动子甲基化已成为独立预后指标。MGMT启动子甲基化是抑制MGMT蛋白表达的关键机制,可抑制DNA修复,增加TMZ化疗敏感性。本文综述了MGMT启动子甲基化与神经胶质瘤患者预后、疗效的最新数据及临床试验,对MGMT启动子甲基化在临床中的应用进行总结,以期为神经胶质瘤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
三阴性乳腺癌靶向治疗进展
董国雷, 赵伟鹏, 佟仲生
2019, 46(12): 649-652.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9.12.479
摘要:
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是雌、孕激素受体和HER-2表达均为阴性的乳腺癌,侵袭性强,与其他分子分型乳腺癌相比复发率较高,生存率低。临床上内科治疗主要以化疗为主,随着对TNBC分子分型的深入探索,靶向治疗的研究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近些年,多种靶向药物进入临床试验,取得一定疗效,不良反应相对较轻,部分药物已批准上市。本文将对TNBC的靶向治疗应用进展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