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  第48卷  第7期

指南与共识
日本胰腺协会《胰腺癌临床实践指南(2019)》更新解读
刘光年, 许静涌, 杨尹默
2021, 48(7): 325-329.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1.07.738
摘要:
日本胰腺协会《胰腺癌临床实践指南》2019年版,为该指南第5次修订更新。日语版于2019年7月发布,2020年3月该指南英文版以大纲模式在“Pancreas”杂志线上发表。指南基于诊断和治疗两大方面,整合为6个板块进行详述,分别为胰腺癌的诊断、可切除性胰腺癌的治疗、交界可切除胰腺癌的治疗、局部进展期胰腺癌的治疗、胰腺癌合并远处转移的治疗、支持与姑息治疗。该指南结合最新文献,在诊断与治疗流程等方面,提出了较为权威的推荐意见,体现出胰腺癌的诊疗现状与研究进展。
专家论坛
EB病毒感染的多样性及其意义
吴克复, 郑国光, 马小彤, 宋玉华
2021, 48(7): 330-335.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1.07.152
摘要: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最早被确定的人类肿瘤病毒,在人群中广泛传播,感染呈多样性。EBV与伯基特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等多种淋巴瘤以及鼻咽癌、胃癌等多种实体肿瘤相关,还能引起移植后淋巴增生性疾病和自身免疫病等多种疾患。EBV以隐性感染的方式终身潜伏,在少数免疫力低下者体内通过多种途径在多种疾病中起作用,或与其他因素协同作用导致复杂疾病,可能与多种疑难病症相关,引起了临床研究者的关注。虽然已有一些抗人类疱疹病毒的药物用于临床,但是对于EBV感染无效,抗EBV感染的药物和疫苗正在积极研究中。对EBV感染多样性的研究不仅有临床意义,也为微进化规律的研究提供新线索。
黏膜黑色素瘤的探索与治疗策略
盛锡楠, 鄢谢桥, 连斌, 崔传亮, 斯璐, 迟志宏, 孔燕, 郭军
2021, 48(7): 336-34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1.07.363
摘要:
黏膜黑色素瘤是黑色素瘤的一种罕见亚型,具有独特的生物学和临床特征。研究其特有的低突变负荷、高结构变异负荷和独特的驱动基因将有助于了解其自然病程及其对各种治疗的反应。目前仍缺乏黏膜黑色素瘤最佳治疗策略的共识。新的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联合治疗是目前临床试验研究的方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被认为与不良预后相关,阻断该途径可以控制黑色素瘤的进展。此外,该途径在肿瘤微环境中还具有免疫抑制作用,体内研究显示同时抑制VEGF受体和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1,PD-1)途径,可以协同增强T细胞浸润,抑制肿瘤生长。PD-1单抗和VEGF受体抑制剂联合方案在晚期初治黏膜黑色素瘤中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和持久的抗肿瘤效果。总体而言,尽管其他亚型晚期黑色素瘤的全身治疗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黏膜黑色素瘤患者的预后仍不佳,这一罕见亚型的实验室和临床研究工作更为迫切地需要受到重视。
临床研究与应用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的脑皮层结构差异的回顾性研究
吴川, 陈功, 董立, 高明权, 柳元, 罗丽萍, 赖昕, 方曾怡, 吴自飞, 王卫东
2021, 48(7): 341-34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1.07.652
摘要:
  目的   分析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颅脑核磁共振影像学(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改变,并探讨其相关的影响因素,为患者的脑健康预防及保护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3月四川省肿瘤医院45例初诊为NSCLC(癌症组)及39例健康对照组(正常组)颅脑MRI数据,利用Freesurfer软件对MRI数据进行基于大脑皮层表面形态学测量(surface-based morphometry,SBM)分析,统计对比癌症组与正常组的脑区变化,利用偏相关分析方法将血常规、血脂、肿瘤标志物与变化脑区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癌症组右脑中央后回及顶叶上回脑皮质体积明显萎缩(P < 0.05),但其厚度、表面积、曲率、脑沟深度未见明显变化(P>0.05)。此外,癌症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27.02±33.16)ng/mL vs.(7.8±3.85)ng/mL,P < 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中央后回体积萎缩与NSE呈负相关(r=-0.268,P=0.039),血常规、血脂、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与中央后回体积萎缩无明显相关性。  结论   NSCLC可导致右脑中央后回及顶叶上回体积缩小,且中央后回体积缩小与NSE呈显著负相关,提示NSE可作为预测NSCLC相关脑损伤的潜在预测分子。
3型胃神经内分泌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及淋巴结转移风险分析
李远良, 苏雯婷, 史艳芬, 谭煌英
2021, 48(7): 347-35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1.07.286
摘要:
  目的   分析无远处转移的3型胃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tumor,NET)的临床病理特征,并探索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9年5月就诊于中日友好医院的36例无远处转移的3型胃NET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构建逻辑回归模型分析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  结果   研究纳入36例无远处转移的3型患者,8例(22.2%)出现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具有较大的肿瘤直径和较高的Ki-67指数,内镜下溃疡型病灶也更多见(50%),肿瘤T分期以T4为主(50%)。单因素结果显示,肿瘤≥2 cm、溃疡型病灶、病理分级G2/3、T2/4是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而多因素分析发现仅肿瘤直径≥2 cm(OR=8.54,95%CI:1.16~62.96)和溃疡型病灶(OR=10.97,95%CI:1.16~103.52)是影响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因子。  结论   具备淋巴结转移高危因素的3型胃NET需要在术前全面评估区域淋巴结状态,以选择最佳的治疗方式。
7例生物潜能未定非典型神经纤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
张笑盈, 李春梅, 张铭, 饶晓松, 任玉波
2021, 48(7): 351-355.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1.07.472
摘要:
  目的   探讨生物潜能未定非典型神经纤维瘤(atypical neurofibromatous neoplasm of uncertain biologic potential,ANNUBP)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改变。  方法   分析2014年12月至2020年8月收集于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病理诊断为非典型或富于细胞性神经纤维瘤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7例具有ANNUBP的特征,光镜观察肿瘤细胞形态、免疫表型特征、并进行总结。  结果   ANNUBP中男性5例,女性2例,年龄14~44岁(平均年龄27岁,中位年龄27岁);6例位于腹膜后,1例位于头颈部,最大径4.5~21.5 cm,平均11.0 cm,界限较清。镜下肿瘤细胞可见细胞异型性、丰富密集、失去神经纤维瘤结构和/或核分裂像增加(>1/50 HPF和<3/10 HPF);其中4例多次复发,2例进展为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malignant peripheral nerve sheath tumor,MPNST),1例无瘤生存,复发率85.71%(6/7),恶变率28.57%(2/7);S-100、SOX-10、H3K27Me3在7例中均弥漫强表达,1例CD34染色显示网状结构消失,Ki-67增殖指数<2%~5%。  结论   ANNUBP是具有较高复发率和恶变率的肿瘤,术后应结予相应的辅助治疗,并密切随访,同时也应避免过度治疗;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有助于其诊断和鉴别诊断。
国家基金研究进展综述
调控固有免疫防治肺癌转移的研究进展
于盼, 姜怡, 阙祖俊, 罗斌, 田建辉
2021, 48(7): 356-36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1.07.602
摘要:
远处转移是导致肺癌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肺癌转移的整体防控效率亟待提高。基于适应性免疫调控为主的免疫靶向治疗已经在晚期肺癌实现疗效的突破,充分证实了免疫编辑理论指导临床的重要价值,但对早期根治术后的远处转移的防治仍缺乏高水平临床证据,提示肺癌转移的发生有适应性免疫之外的机制。因此,本文聚焦探讨固有免疫紊乱与远处转移发生的关系,讨论了NK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固有免疫细胞与肿瘤细胞间的作用机制,调控固有免疫细胞防治肺癌转移的临床应用以及固有免疫细胞作为生物标志物丰富转移评估体系的价值。将固有免疫紊乱融合入肺癌转移的核心机制,创新提出“正虚伏毒”学说并构建转移特异性研究平台以探索免疫细胞间、免疫细胞与肿瘤细胞间的作用机制,寻找防治肺癌转移的关键靶点群,研发综合免疫疗法促进肺癌转移防控效率的提高。
综述
循环肿瘤DNA在脑胶质瘤中的研究进展
孙新新, 顾明亮
2021, 48(7): 361-365.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1.07.178
摘要:
脑胶质瘤是脑内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包括多种亚型,预后各异。其病变部位特殊,手术切除较困难,后续治疗方法极为有限。在精准医疗时代,发现肿瘤驱动基因或驱动突变、鉴定其特殊DNA突变模式已成为现代肿瘤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常规肿瘤组织活检仅提供了单一部位、单一时间的肿瘤细胞信息,不能充分描述肿瘤基因组异质性及其动态变化的全景特征。循环肿瘤DNA(circulating tumor DNA,ctDNA)监测以非侵入性的方式连续观察肿瘤基因组的变化,为癌症诊断、治疗反应和预后判断提供有价值的生物标志物。本文回顾ctDNA在脑胶质瘤中的研究进展,对其检测方法及在早期诊断、反映肿瘤突变负荷、监测疗效和反映肿瘤细胞的异质性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系统综述。
腺苷酸激酶4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牛良晨, 李力
2021, 48(7): 366-37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2.07.452
摘要:
腺苷酸激酶4(adenylate kinase 4,AK4)是腺苷酸激酶家族的成员之一,具有调节细胞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浓度的生物学功能,在调节细胞能量代谢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同时也在缺氧耐受、肿瘤的发展、抗肿瘤药物耐药、调节线粒体活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恶性肿瘤一直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许多肿瘤的死亡率居高不下。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及治疗一直是科学研究的热点,肿瘤的治疗在不断改进,尽管在部分领域取得一定进展,但总体来说,我们对肿瘤的认识,尤其是治疗、耐药后治疗仍未突破瓶颈。AK4被用作抗癌治疗的潜在治疗靶点,而AK4与肿瘤之间的确切关系尚未得到进一步的阐明。本文拟对AK4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以期对AK4及其在临床及疾病中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仑伐替尼治疗肝细胞癌的研究进展
姜仲春, 谷带利, 唐才喜, 谢智钦
2021, 48(7): 371-375.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1.07.222
摘要: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具有发展迅速、高侵袭性和高复发性等特点。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是进展期,而靶向治疗作为进展期肝癌的主要治疗策略,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以往该类患者的一线治疗药物仅有索拉菲尼,但其不良反应大,肿瘤应答率低,对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阳性患者的总生存率并无明显改善。近年来,新的靶向治疗药物仑伐替尼在肝癌的治疗研究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成为继索拉菲尼后治疗进展期肝癌的第2个一线药物。本文就仑伐替尼在治疗HCC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病例报告与分析
生物蛋白胶载药缓释系统携载吉西他滨及顺铂治疗1例转移性胰腺癌
屈子榆, 杨彪, 廖正银
2021, 48(7): 376-377.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1.06.458
摘要:
以副肿瘤综合征为首发症状的隐匿性乳腺癌1例
杨森果, 罗轲, 杨海松, 毛大华
2021, 48(7): 378-378.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1.07.161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