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  第33卷  第19期

显示方式:
小分子干扰RNA特异性抑制人胰腺癌细胞株PANC-1突变型K-ras基因表达的探讨
张志平, 姜冠潮, 王俊
2006, 33(19): 1081-1084. doi:
摘要:
目的:研究小分子干扰RNA(smallinterferingRNA,siRNA)对人胰腺癌细胞株PANC-1中突变型K-ras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Silencer3.1-K-rasv12,转染PANC-1细胞后应用RT-PCR及Westernblot检测突变型K-ras基因mRNA及蛋白质表达变化;噻唑蓝(MTT)测定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凋亡率。结果:测序证实siRNA真核表达载体构建成功。RT-PCR光密度比值结果空载体组、阴性对照组、实验组分别为:95.3%±2.5%、97.6%±2.8%、40.1%±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blot灰度比值结果空载体组、阴性对照组、实验组分别为:96.1%±2.2%、98.5%±2.0%、36.5%±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细胞生长受到明显抑制,凋亡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pSilencer3.1-K-rasv12能有效抑制突变型K-ras基因在人胰腺癌细胞株PANC-1中的表达,抑制细胞生长,诱导细胞凋亡,为肿瘤的生物学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
经直肠超声对直肠癌肠周淋巴结检出率分析
廖盛日, 戴莹, 范智慧, 杨薇, 吴薇, 陈敏华
2006, 33(19): 1085-1087. doi:
摘要:
目的:总结术前经直肠超声检查(TRUS)对直肠癌肠周淋巴结检出率,分析影响检出率的因素、淋巴结大小与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对45例直肠癌术前行TRUS,记录超声检出的淋巴结数目及大小,对手术切除标本再行术后超声检查,研究病例术前均未行放、化疗。结果:病理检查共检出肠周淋巴结698个,与病理结果比较,术前TRUS对肠周淋巴结总检出率为22.5%,其中最大径(L)<5mm的淋巴结检出率为12.6%,5mm≤L<10mm为42.4%,L≥10mm为67.9%。当肿瘤位于直肠上段或导致肠腔明显狭窄时,TRUS对肠周淋巴结的检出率较低,分别为12.1%、10.3%。病理结果显示,L<5mm的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13.2%,5~10mm达30.7%,≥10mm达64.3%。结论:TRUS检出的肠周淋巴结数目明显少于病理检查,淋巴结太小、肠腔狭窄,肿瘤位于直肠上段、声像图不典型为影响淋巴结检出率的主要因素,TRUS漏检淋巴结降低了TRUS对肠周淋巴结转移诊断的准确性。
利用组织芯片技术研究胃癌及其癌前病变中Bax、p53、Survivin表达的关系及意义
肖玉平, 吴东瑛, 林志, 高余佳, 孙宏伟, 辛彦
2006, 33(19): 1088-1090 1097. doi:
摘要:
目的:探讨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ax、Survivin、p53编码蛋白异常表达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相关分子病理学机制。方法:构建胃癌及其癌前病变组织芯片,采用Envision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凋亡相关基因编码蛋白表达。结果:Bax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率(17.7%,17/96)显著低于正常胃粘膜、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组织中的表达(51.0%、69.2%、75.0%),P<0.01;Survivin编码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率(80.6%,89/98)显著高于正常胃粘膜、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9%、91.4%、100%),P<0.01;胃癌转移组Survivin蛋白表达率(淋巴结转移86.2%;肝脏转移组100%;卵巢转移组100%)显著高于无转移组(64.3%),P<0.05。胃癌组织中Bax与Survivin蛋白表达呈负相关P<0.05,而与mp53蛋白表达无关,P>0.05;Survivin与mp53蛋白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p53基因突变导致凋亡异常可能与其对Survivin表达调控失调关系更为密切,Bax表达下调与Survivin表达上调可能共同在胃粘膜癌变和癌变后的恶性演进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二者联合检测有望作为预警胃癌发生和转移的病理生物学标志。
上皮性卵巢癌中VEGF、sFlt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曲芃芃, 李慧东, 赵建国
2006, 33(19): 1091-1093. doi:
摘要: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及其可溶性受体sFlt1在上皮性卵巢肿瘤患者血清、腹水、瘤液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34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血清、腹水、瘤液中VEGF及sFlt1的表达。结果:1)卵巢癌组术前血清VEGF明显升高,早期已显著升高,其作为区别良恶性卵巢肿瘤的标志物,灵敏度为76.5%,特异度为75.0%,阳性预测值为75.4%,阴性预测值为76.1%。2)卵巢癌组术前血清sFlt1显著降低,VEGF/sFlt1比值较对照组增长近10倍。腹水、瘤液中VEGF及sFlt1均明显高于相应的血清水平。结论:卵巢癌患者处于严重的血管生成失衡状态。术前血清VEGF是较好的血清标志物,对早期卵巢癌的辅助诊断有一定价值;术后血清观察VEGF、sFlt1变化有利于进一步监测卵巢癌病情发展。
转染NF-κB抑制物基因对食管癌细胞系生物活性的影响
李健, 杜芳, 齐义军, 冯常炜, 王立东
2006, 33(19): 1094-1097. doi:
摘要:
目的:将NF-κB抑制物基因pcDNA3/mIκBαS32A/S36A转染食管癌细胞株EC1,观察对NF-κB因子活性及对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pcDNA3/mIκBαS32A/S36A质粒转染入EC1细胞进行瞬时表达,检测其对EC1细胞的影响,用Westernblot和RT-PCR方法检测转染前后NF-κBp65、NF-κBp50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与转染pcDNA3.0质粒和未转染质粒组比较,转染pcDNA3.0/mIκBαS32A/S36A质粒EC1细胞的生长速度受到明显抑制,P<0.05。转染pcDNA3/mIκBαS32A/S36A质粒的EC1细胞,在0、24、48、96小时未见NF-κBp65、NF-κBp50蛋白和mRNA表达,而转染pcDNA3.0质粒EC1细胞可见核内NF-κBp65和NF-κBp50蛋白表达。结论:转染NF-κB抑制物基因IκBα后可抑制EC1细胞的生长,并抑制细胞NF-κBp65、NF-κBp50基因的表达,该结果提示调节NF-κB的表达可能是食管癌基因治疗的靶点。
51例复发性骨巨细胞瘤的治疗
郭乾臣, 沈靖南, 黄纲, 王晋, 邹昌业, 靳松, 尹军强
2006, 33(19): 1098-1101. doi:
摘要:
目的:探讨复发性骨巨细胞瘤(GCT)的治疗。方法:回顾51例四肢复发性GCT的临床资料,分析治疗效果。外科治疗依据病理和影像学分期,进行扩大的肿瘤刮除﹑辅助囊壁处理或肿瘤切除功能重建。结果:平均随访36个月,再复发8例,总复发率为15.7%,局部囊内刮除后再复发率为22.7%(5/22),肿瘤边缘切除后再复发率11.5%(3/26),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9.8%。结论:GCT复发后肿瘤局限且无明显软组织肿块,再次刮除空腔充填;有明显软组织肿块形成的CampanacciⅢ级和部分肿瘤较大的Ⅱ级患者,行瘤段切除后功能重建,选择性治疗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人胃癌BGC-823细胞PGE2、SOD和MDA的影响
巩涛, 李勇, 范立桥, 赵群, 宋振川, 张志栋
2006, 33(19): 1102-1104. doi:
摘要: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ω-3多不饱和脂肪酸(EPA、DHA)对人胃癌BGC-823细胞存活情况、PGE2和脂质过氧化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测定肿瘤细胞存活率,酶联免疫吸附竞争法测定PGE2浓度,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总SOD活力,TBA法测定MDA含量。结果:30μg/ml和45μg/ml的EPA或DHA可显著降低肿瘤细胞存活率(P<0.001),细胞PGE2浓度和总SOD活力明显下降(P<0.05)、而MDA含量明显升高(P<0.05)。结论: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可通过PGE2代谢和脂质过氧化作用抑制人胃癌BGC-823细胞的生长。
核心蛋白聚糖在乳腺癌中表达的探讨
操海萍, 舒振波, 王维忠, 张桂珍
2006, 33(19): 1105-1108. doi:
摘要:
目的:探讨核心蛋白聚糖(DCN)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DCNmRNA及蛋白在38例乳腺癌及9例相对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在乳腺癌癌细胞内可见DCNmRNA表达,阳性率为88.00%(22/25),正常乳腺腺细胞内未见DCNmRNA表达,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DCN蛋白在38例乳腺癌中表达阳性率为55.26%(21/38),相对正常乳腺腺细胞内未见DCN蛋白表达,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在乳腺癌间质DCN蛋白表达较相对正常乳腺组织增高,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DCNmRNA及蛋白在乳腺癌癌细胞及间质表达均较相对正常乳腺组织增高。
鼻咽癌患者MDR-1和GST-л耐药蛋白表达的临床意义
蔡长青, 刘发全, 崔念基, 夏云飞
2006, 33(19): 1109-1111,1116. doi:
摘要:
目的:探讨鼻咽癌患者多药耐药蛋白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WHO病理分类和福州92'鼻咽癌分期,对T3~4,N2~3和T2N1鼻咽癌患者采用同期化疗,T3~4,N2~3患者放射治疗前采用新辅助化疗。采用免疫组化检测45例鼻咽癌标本MDR-1和GST-π的表达。结果:MDR-1表达与鼻咽癌病理类型有关,GST-π与鼻咽癌病理类型无关,而MDR-1和GST-π表达与临床分期和近期疗效均无关。结论:MDR-1和GST-π耐药蛋白表达与鼻咽癌临床分期和近期疗效无关。
NS-398对结直肠癌细胞HT-29放射增敏机制的初探
王振波, 胡立宽, 竺鑫丽, 宋轶鹏
2006, 33(19): 1112-1116. doi:
摘要:
目的:探讨COX-2抑制剂NS-398对结直肠癌细胞系HT-29的放射增敏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COX-2高表达细胞系HT-29经25μmol/LNS-398处理24h后,给以不同剂量(0、2、4、6、8Gy)X-ray照射,应用克隆形成实验测NS-398对HT-29细胞的放射增敏作用,流式细胞仪(FCM)分析NS-398对HT-29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RT-PCR和FCM观察NS-398处理后Bax、Bcl-2在mRNA及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结果:25μmol/LNS-398对HT-29有明显增敏作用,细胞存活分数(SF)为0.1时,放射增敏比SER为1.76;NS-398诱导HT-29凋亡、增强HT-29对放射诱导凋亡的敏感性,同时抑制细胞增殖;BaxmRNA及蛋白表达呈NS-398剂量依赖性增高,而Bcl-2的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NS-398对HT-29有放射增敏作用,其机制与诱导凋亡、直接抑制细胞增殖有关。
10例骨旁骨肉瘤的诊断与治疗
施学东, 马忠泰, 米川, 方志伟
2006, 33(19): 1117-1121. doi:
摘要:
目的:总结骨旁骨肉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和治疗经验。方法:全部病例采用手术治疗,瘤段切除、人工假体植入7例,肿瘤局部切除(半皮质切除)自体或异体骨移植2例,截肢1例。结果:随访4.6~29年,无局部复发。结论:骨旁骨肉瘤为低度恶性肿瘤,广泛切除是治愈肿瘤的前提,个体化的手术方式是尽可能多地保留患肢功能的保证。出现肺转移可结合化疗和积极手术治疗,预后仍然较好。
棉酚对髓系白血病细胞凋亡的影响
王文清, 黄高昇, 梁蓉, 张伟平, 王娟红, 李袁飞, 刘宇宏, 白庆咸, 陈协群
2006, 33(19): 1122-1124. doi:
摘要:
目的:本实验拟通过棉酚对3种经典髓系白血病细胞系的研究,探索其治疗白血病的可能。方法:用细胞培养、四唑盐比色试验、形态学、DNA电泳等方法观察棉酚对白血病细胞的凋亡效应。结果:棉酚在浓度<6μmol/L时可选择地抑制白血病细胞的增殖、促进其凋亡,并表现出浓度依赖效应。结论:棉酚对髓系白血病细胞具有选择杀伤作用,表明其可能是一种高效低毒的抗白血病药物。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抗体抑制成骨肉瘤生长及血管生成的实验探讨
李世德, 韦程寿, 詹新立, 肖增明, 劳山
2006, 33(19): 1125-1129. doi:
摘要:
目的:观察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抗体对人成骨肉瘤生长的影响。方法:用抗VEGF单克隆抗体100!g隔天于治疗组荷瘤裸鼠肿瘤周围及瘤块内注射,对照组用等量PBS注射,共给药6次。测量两组裸鼠肿瘤体积及肿瘤湿重,肿瘤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微血管密度(MVD),光镜下病理学检查。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肿瘤体积、重量、MVD值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抑瘤率达54.05%。病检发现治疗组肿瘤内有散在点状或线状坏死灶,甚至小片状坏死灶,对照组很少出现坏死灶。结论:抗VEGF单克隆抗体能够有效抑制裸鼠体内人成骨肉瘤移植瘤的血管生成抑制肿瘤生长。
成人原发性腹膜后畸胎瘤诊治16例
郭俊超, 阎长青, 赵玉沛
2006, 33(19): 1130-1131. doi:
摘要:
成人原发性腹膜后畸胎瘤对放疗及化疗均不敏感。完整切除的良性畸胎瘤可不必行化疗。对于术后残存瘤组织或不能手术切除者应行联合化疗。 本组中 2 例恶性非手术患者行顺铂、足叶乙甙、平阳霉素联合化疗后,症状改善较显著。
乳腺癌患者生存质量的测量量表及其研究进展
李威, 王培忠
2006, 33(19): 1132-1135. doi:
摘要: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人类尚未彻底了解乳腺癌的病因及寻找出有效的预防乳腺癌的手段。因此在我国及世界许多国家乳腺癌发病率仍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在过去30年里随着临床治疗手段及早期诊断技术的进步,其死亡率已呈现下降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乳腺癌患者将保持长期带瘤生存状态,乳腺癌如何影响患者的健康及生活已成为人们关注的主要问题。因此,生存质量(HRQOL)这一概念也就应运而生。鉴于生存质量的研究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就肿瘤目前常用的生存质量的测量手段加以介绍。
肝囊腺癌合并长期顽固性腹水1例
张艳梅, 刘东屏
2006, 33(19): 1135-1135. doi:
摘要:
患者,男性,45 岁。 因腹胀 4 年于 2006 年 5 月入我院。患者 4 年前因腹胀,当地 CT 检查发现肝肾之间有一 8.0cm×8.0cm 囊肿,边界清,密度不均匀,行 “ 肝囊肿囊壁剥离大网膜充填术”, 术后病理为单纯性肝囊肿, 术后 3 个月发现腹水,此后反复放腹水,累计抽放腹水总量达 250 000ml,术后 7 个月曾出现过一次胸水, 经治疗后消失未再出现胸水, 腹水反复多达 20 次找肿瘤细胞,其中 1 次找到肿瘤细胞,但经多家医院会诊予以排除,患者病来食欲睡眠良好,体重无改变。 查体: 生命征平稳,心肺检查正常,腹部略膨隆,全腹无压痛、肌紧张和反跳痛, 肝脏、脾脏未触及, 移动性浊音阳性, 双下肢无水肿。
食管胃吻合术后胃食管反流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徐启明, 周乃康
2006, 33(19): 1136-1139. doi:
摘要:
食管癌或贲门癌切除食管胃吻合术后存在胃食管反流。食管癌或贲门癌术后患者进行食管胃的压力测定,结果显示吻合口上方的静息压高于吻合口下方的静息压。食管24小时pH监测表明术后胃食管反流是客观存在的。内镜检查和病理检查,患者有异常现象及食管炎征象。胃食管反流的发生不因机械吻合或手工吻合而异。反流的发生与术后时间的长短无关。食管24小时pH监测是最敏感的观察方法。半卧位睡眠是预防反流的有效方法。反流的治疗主要应用促动力药和粘膜保护剂。
微小早期食管癌1例
冯秀洁, 刘鸿章, 张彦芳, 范平
2006, 33(19): 1139-1139. doi:
摘要:
患者,男,61 岁,主因进食后偶感胸骨后疼痛 3 个月,于2005 年 3 月 1 日入院。 患者 3 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进食后偶感胸骨后疼痛, 呈锐痛, 并向肩部放射, 无进食梗噎感。在外院行胃镜检查示:距门齿 22cm 左壁粘膜粗糙,最大直径0.5cm,下方稍发红,碘染淡染约 1cm,诊断:食管病变,返流性 食管炎。 咬检病理诊断: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有癌变倾向。入院后借阅病理切片, 我科诊断基本同上, 行上消化道造影示: 未见异常。 CT 示: 食管中段壁略厚, 最厚处约 0.8cm, 诊断:癌 (不典型)。 于 2005 年 3 月 7 日,行食管大部切除术。
腹内韧带样型纤维瘤病1例
李小强, 杜光烨, 董君波, 陆玲娟, 余翔, 陆增珏
2006, 33(19): 1140-1140. doi:
摘要:
患者,男,27 岁。 因发现右下腹肿块一周于 2005 年 2 月入院。 腹部 MRI 示:后腹膜肿块,神经鞘瘤可能性大。 临床诊断:后腹膜肿块,恶性可能。 术中见肿块位于回肠近回盲部肠壁上,直径约 10cm。 行肿瘤及部分升结肠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