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  第34卷  第18期

显示方式:
p21 Ser31Arg多态性与新疆维吾尔族宫颈癌发生的相关性探讨
杨安强, 潘晓琳, 郑兴征, 付锦艳, 郑莉莉, 梁伟华, 陶林
2007, 34(18): 1021-1024. doi:
摘要:
目的 :探讨p21WAF1/CIP1基因第31位密码子多态性(p21Ser31Arg)与新疆维吾尔族(维族)宫颈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 方法 :采用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技术检测100例维族宫颈癌及100例维族正常宫颈组织中p21Ser31Arg的分布,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1)宫颈癌组中p21Ser31Arg三种基因型检出率分别为Arg/Arg13.0%、Ser/Ser38.0%、Arg/Ser49.0%。对照组中三种基因型检出率分别为Arg/Arg10.0%、Ser/Ser39.0%、Arg/Ser51.0%,两组基因型构成比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χ2=0.444,P>0.05)。2)p21Ser31Arg多态性在中分化和低分化鳞癌组之间的构成比差异有显著性(χ2=6.560,P=0.038)。3)p21Ser31Arg多态性与年龄分组无相关性(χ2=0.341,P>0.05)。 结论 :p21Ser31Arg多态性可能与维族宫颈癌的遗传易感性无明显相关性,但多因素分层分析显示不同的基因型可能与宫颈癌不同的组织分化程度有关,但与年龄分组无关。
袖状肺叶切除术治疗支气管源性肺癌143例
刘伟, 刘国津, Jean Deslauriers
2007, 34(18): 1025-1028. doi:
摘要:
目的 :探讨支气管源性肺癌袖状肺叶切除术后预后生存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袖状肺叶切除术治疗支气管源性肺癌143例,通过肿瘤注册和术后随访,采用寿命表法对随访结果进行Log-Rank统计处理,分析不同肿瘤分期对预后的影响因素。 结果 : 全组患者术后 PTNM 分期Ⅰ 期42 例(29.37% )和Ⅱ期66例(46.15%),Ⅲa 期32例(22.38%)和Ⅲb期3例(2.10%), 全组总 5 年生存率 47.20%,其中Ⅰ、Ⅱ、Ⅲ期5年生存率分别为77.30%、56.10%、20.56%;Ⅰ期和Ⅱ期5年生存率较Ⅲ期有明显差异(P<0.05),但Ⅰ期和Ⅱ期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预后与淋巴结分期有关,73例(51.05%)N0期5年生存率为61.00%,而56例(39.16%) N1期5年生存率为45.00%,二者无明显差异;N2期14 例(9.79%)无1例5年生存,N0期、N1期5年生存率与N2期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通过术前仔细筛选病例, 袖状肺叶切除术是治疗原发性肺癌N0和N1期病变的有效方法;对于N2期病变主张先进行多学科辅助治疗后再进行外科治疗。
HPV16感染p53及MDM2蛋白表达在宫颈癌中的意义
郑兴征, 杨安强, 潘晓琳, 郑莉莉, 李洪安, 李锋, 陆天才
2007, 34(18): 1029-1032. doi:
摘要:
目的 :检测新疆维吾尔族(维族)宫颈癌中HPV16感染、p53和MDM2蛋白表达情况,探讨三者在宫颈癌致癌机制中的相互作用及意义。 方法 :应用半巢式PCR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79例宫颈鳞癌(实验组)、40例正常宫颈组织(对照组)中HPV16DNA和p53、MDM2蛋白表达。 结果 :1)实验组中HPV16DNA检出率为81.0%(64/79),高于对照组7.5%(3/4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58.328,P=0.000)。2)实验组中p53蛋白表达率为68.4%(54/79),高于对照组12.5%(5/4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33.140,P=0.000)。3)实验组中MDM2蛋白表达率为39.2%(31/79),高于对照组10.0%(4/40),差异有显著性(χ2=10.936,P=0.001)。 结论 :对HPV感染和p53、MDM2蛋白表达关系的分析显示,在大多数HPV阳性的宫颈癌中p53和MDM2蛋白表达一致,其相互作用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在HPV阴性的宫颈癌中,可能主要由MDM2基因通过p53依赖和p53非依赖两条途径发挥致癌作用。另外,HPV、p53和MDM2也可能各自具有独立的致癌作用。
不同分化级别子宫内膜癌差异表达基因探讨
蔡斌, David Hogg, 路光中, 刘玲, 席晓薇, 杨懿霞, 万小平
2007, 34(18): 1033-1035. doi: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分化级别人子宫内膜癌组织基因表达谱差异,寻找高危子宫内膜癌的基因表达谱。 方法 :利用基因芯片分析32例不同分化子宫内膜癌间差异表达基因,并对基因表达谱进行层次聚类分析。 结果 :按分化对所有样本分组,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33个(P<0.001)。根据33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层次聚类分析的结果与根据分化程度进行分类的相符率为91%。 结论 :对不同分化级别子宫内膜癌基因表达谱差异的研究可以发现与子宫内膜癌分化相关的基因;基因表达谱的聚类分析有助于识别高危子宫内膜癌。
卵巢印戒细胞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高英, 孙艳君, 姜彦多
2007, 34(18): 1036-1038. doi:
摘要:
目的 :探讨卵巢印戒细胞间质瘤(signet-ring stromal tumor,SRST)的临床病理特点、鉴别诊断、治疗、生物学行为及预后。 方法 :采用HE、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SRST肿瘤细胞PAS-D、CK、CK7、CK20、Vi-mentin、Actin、inhibin、calretinin的表达。 结果 :4例SRST患者年龄20~56岁(平均40岁),所有肿瘤均为单侧发生。组织学表现为印戒样细胞与梭形细胞混合存在,无上皮分化(如腺管、细胞巢或条索)。组织化学染色PAS-D、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K、CK7、CK20、inhibin、calretinin均为阴性,Vimentin和Actin阳性。患者随访11~52个月(平均27.8个月),均生存,无肿瘤复发或转移。 结论 :SRST是少见的卵巢良性肿瘤,预后好,组织学上与Krukenberg瘤等肿瘤易混淆,结合临床病理特征、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有助于SRST的诊断。
紫杉醇或草酸铂联合氟脲嘧啶/亚叶酸治疗晚期胃癌的对比研究
白桦, 申维玺, 李先明, 陈亦欣, 郑瑾, 叶建增, 徐敏, 许瑞莲
2007, 34(18): 1039-1040. doi:
摘要:
目的 :观察并比较紫杉醇联合氟脲嘧啶/亚叶酸(5-FU/CF)与草酸铂联合5-FU/CF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及毒副反应。 方法 :随机将晚期胃癌患者分为两组:紫杉醇联合5-FU/CF组(A组)27例,草酸铂联合5-FU/CF(B组)29例。每例患者至少完成2周期以上的化疗。 结果 :A组有效率(CR+PR)为59.26%,中位缓解期5.8个月,中位生存期11.6个月。B组有效率(CR+PR)为55.17%,中位缓解期6.2个月,中位生存期10.8个月。两组的主要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神经毒性和消化道反应。两者相比A组的骨髓抑制、脱发较重,B组轻度腹泻的发生率稍高。 结论 :紫杉醇联合5-FU/CF与草酸铂联合5-FU/CF两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疗效相当,毒副反应均可耐受。
生物化疗对肾癌转移病灶远期疗效的临床观察
李长福, 闫秋哲, 孔祥波, 陈永胜
2007, 34(18): 1041-1043. doi:
摘要:
目的 :探讨生物化疗对肾癌转移病灶的远期疗效。 方法 :将63例肾透明细胞癌术后患者分为2组:生物化疗组30例,术后2周行IFN-α+IL-2+5-FU生物化疗;对照组33例,术后未进行生物化疗。 结果 :生物化疗组中位生存时间为22个月,高于对照组(9个月);且生存曲线也高于对照组,经Log-rank检验,P<0.01;且生物化疗期间,转移灶总缓解率为33.3%,药物不良反应0~Ⅰ度。 结论 :RobsonⅣb期病理类型为肾透明细胞癌患者术后配合生物化疗能提高生存率,可以使部分转移病灶缓解,且药物不良反应能耐受,值得临床推广。
21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临床分析及文献复习
王静, 王平, 庞青松
2007, 34(18): 1044-1047. doi:
摘要:
目的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指原发于中枢神经系统,无其它系统播散的淋巴瘤。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预后较差。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PCNSL的合理诊断方法及治疗方式。 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1993年6月至2006年6月经病理证实的21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临床特征、诊断方法及治疗方式。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男性12例,女性9例,中位年龄50岁(46~55岁)。单发病灶15例,多发者6例。CT、MRI检查示明显的肿物占位效应,边界清楚,伴周围水肿。病理检查均为B细胞淋巴瘤,脑脊液未见癌细胞。3例行立体定向穿刺活检,18例行手术治疗完全或部分切除肿瘤。17例术后或立体定向穿刺术后行放、化疗综合治疗。10例术后先行放疗后行化疗,7例先行化疗后行放疗。Kaplan-Meier分析全组中位生存期(Mediansurvivaltime,MST)22.6个月,2年生存率44.5%。经Log-Rank检验,先放后化组与先化后放组的生存期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47)。前者中位生存期36个月,2年生存率66.7%;后者中位生存期19个月,2年生存率35.7%。 结论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采用化疗和放疗综合治疗有望提高生存率。手术的意义仅仅在于取活检,并不能延长生存期。对于影像学高度怀疑的病例应行立体定向穿刺活检明确诊断,不必手术。放化疗的顺序对于患者总生存期并无影响。但先放后化组与先化后放组的2年生存率、中位生存期仍然存在较大差异。先放后化组好于先化后放组。
动脉瘤样骨囊肿人工假体置换术后恶变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
高悠水, 梅炯, 王树青, 祝晓忠, 童天朗, 蔡宣松
2007, 34(18): 1047-1047. doi:
摘要:
患者,男,40岁。1985年7月因左上臂无痛性肿块,在当地医院诊断"左肱骨上端骨肿瘤"行肿瘤刮除术,术后1年肿瘤原位复发,再次行肿瘤刮除及植骨术,2次术后均未作病理检查。1993年因肿瘤再次复发行左肱骨中上段肿瘤切除人工假体置换术。
宫颈鳞癌预后因素的层别化及其临床意义
熊樱, 梁立治, 刘继红, 彭小萍, 魏梅, 沈扬, 李孟达
2007, 34(18): 1048-1052. doi:
摘要:
目的 :探讨影响宫颈鳞癌预后的因素,将其按预后风险水平层别化,并建立预后预测系统以指导个体化治疗方案。 方法 :对287例FIGOⅠb1~Ⅱb期宫颈鳞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和随访结果进行分析,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筛选并层别化预后影响因素。 结果 :287例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为81.3%。多重COX回归分析显示,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为盆腔淋巴结转移(P<0.001)和宫旁切缘阳性(P=0.013)(A级因素)、宫颈深肌层浸润(P=0.035)(B级因素)。具有A级因素者局部复发率、局部伴远处转移率和远处转移率分别为27.4%、4.1%和13.7%;具有B级因素者局部复发率为20.0%,局部伴远处转移率为1.1%,远处转移率为1.1%;无A级或B级因素者局部复发率为9.2%,局部伴远处转移率为1.7%,远处转移率为0.8%。根据A级和B级因素建立预后预测系统,高危组患者具有A级因素,5年无瘤生存率为25.0%~61.3%;中危组患者无A级因素但具有B级因素,5年无瘤生存率为83.7%;低危组患者无A级或B级因素,5年无瘤生存率为93.9%。 结论 :盆腔淋巴结转移、宫旁切缘阳性、宫颈深肌层浸润为影响宫颈鳞癌预后的因素。具有上述不同因素的患者预后风险及复发模式有所不同,有必要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来提高远期疗效。
雌激素受体β亚型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传导通路的相互作用机制探讨
张静, 孙慧, 战忠利, 郝希山
2007, 34(18): 1053-1057. doi:
摘要: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β亚型(ERβ)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通路在乳腺癌发生、发展及凋亡过程中的作用及两者的相互作用机制。 方法 :将小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三苯氧胺(TAM)组、环磷酰胺(CTX)组和联合组(TAM+CTX)。用免疫组化法联合检测给予三苯氧胺和环磷酰胺后小鼠乳腺癌(BCML-TA299)组织中ERβ、MEK-2和p-ERK的表达情况,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肿瘤细胞的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改变,并进行形态学方面的观察。 结果 :三苯氧胺和环磷酰胺均可抑制肿瘤生长,环磷酰胺组和联合组尤为明显(F=14.554,P<0.05);与对照组相比,其他三组肿瘤细胞增殖受到抑制,S期细胞百分比明显下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苯氧胺组和联合组在G0期左侧出现凋亡峰,凋亡率分别为2.3%和13.1%,统计学上有差异(P<0.05);病理观察对照组肿瘤细胞生长活跃,呈侵袭性生长,核分裂象多见。其他各组肿瘤细胞呈不同程度的灶状坏死,细胞核肿胀变空,可见核固缩、核碎裂和凋亡小体,联合组尤为明显;三苯氧胺和环磷酰胺均可抑制ERβ、MEK-2和p-ERK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F=211.88、179.08、156.44,P<0.05),且各组中ERβ与MEK-2、p-ERK的表达有明显的协同作用。 结论 :ERβ和MAPK通路的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乳腺癌的发展、凋亡及内分泌治疗耐药的发生,可能成为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和化学治疗的新靶点。
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启动子调控腺病毒介导胸苷激酶基因治疗人膀胱癌的动物实验研究
连文峰, 林向阳, 张素英, 王春仙, 杨永安, 于洋, 宫香宇, 陈艳军, 张敏
2007, 34(18): 1058-1061. doi:
摘要:
目的 :探讨带有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启动子驱动单纯疱疹病毒胸腺嘧啶激酶(HSV-tk)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hTERT-HSV-tk结合无毒的环氧鸟苷(GCV)对人膀胱癌的治疗作用。 方法 :建立人膀胱癌细胞株253JBALB/C裸小鼠移植瘤模型,采用Ad-hTERT-HSV-tk裸鼠尾静脉注射,腹腔注射GCV治疗并观察结果。通过常规病理切片观察肿瘤破坏情况及安全性;通过TUNEL染色进一步观察肿瘤的凋亡情况,免疫组化法测定增值细胞核抗原(PCNA)。 结果 :Ad-hTERT-HSV-tk/GCV治疗组,显示出明显的肿瘤抑制作用,其肿瘤体积、重量显著低于各对照组(P<0.05),抑瘤率明显。Ad-hTERT-HSV-tk/GCV治疗组凋亡指数高于其它各组,而增殖指数却明显低于其它各组。 结论 :Ad-hTERT-HSV-tk/GCV系统对裸鼠移植瘤的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可以靶向性转入人膀胱癌细胞,治疗效果显著。
经食管床超胸顶食管胃吻合治疗食管癌143例
倪浩, 石仲歧, 张郁林, 张挺, 刘正标, 冯建国
2007, 34(18): 1062-1063. doi:
摘要:
2002年3月~2006年5月,我们在胸段食管癌切除术中,经食管床超胸顶食管胃吻合治疗胸段食管癌进行消化道重建143例,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肾脏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姜睿, 黄朝友, 兰永树, 陈东, 陈明, 陈江华
2007, 34(18): 1063-1065. doi:
摘要: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是来源于间叶组织的高度恶性的肿瘤,是最常见的软组织肉瘤之一,多见于四肢,发生于肾脏的MFH相当罕见。本文报道4例如下。
涎腺组织外恶性多形性腺瘤4例临床病理分析
郑舟军, 孙蕾娜, 潘毅, 孙保存
2007, 34(18): 1065-1066. doi:
摘要:
恶性多形性腺瘤也称癌在多形性腺瘤中(carci-noma ex pleomorphic adenoma)、多形性腺瘤癌变等,即癌起源于多形性腺瘤或在多形性腺瘤中。本瘤发生于涎腺组织以外者很少见。我们对发生于涎腺外的4例恶性多形性腺瘤进行分析,以提高和加深对其的认识。
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术后远处转移3例
张海燕, 盛修贵, 李慧芹, 陈真云
2007, 34(18): 1067-1068. doi:
摘要:
静脉内平滑肌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具有独特生物学行为,可侵犯血管腔并沿血管腔扩散,因而可以出现在任何存在平滑肌组织的部位。文献报道以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为主,并可出现远离子宫的转移[1,2]。我院1998年11月~2006年6月共收治3例患者,现报道如下。
双膦酸盐类药物引起的下颌骨坏死
房桂珍, 李为民, 刘东刚
2007, 34(18): 1069-1071. doi:
摘要:
随着双膦酸盐药物(bisphosphonates,BPs)日趋广泛的应用,与BPs相关的下颌骨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jaw,ONJ)也逐渐成为广大临床医师和患者关注的焦点。ONJ的发生与BPs药物种类及治疗时间密切相关,其发生率较高,且不能治愈。因此,早期诊断和预防ONJ的发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综述ONJ的发生机理与BPs的关系、临床表现和防治原则。
复发转移性食管癌治疗研究进展
晋颖, 陈勇, 刘巍
2007, 34(18): 1072-1075. doi:
摘要:
食管癌在我国发病率较高,手术、化疗、局部放疗是目前治疗食管癌的主要手段,但对于复发转移性的食管癌患者,传统的治疗药物及治疗模式已不能有效控制疾病的进展,随着新药的不断研发以及新的治疗手段的出现,对于复发转移性食管癌的治疗也取得了一些进步。
宫颈小细胞癌2例
蒋铁根, 周子红, 周锦梅
2007, 34(18): 1076-1077. doi:
摘要:
宫颈小细胞癌(small cell carcinoma of cervix,SCCC)罕见,治疗效果差,早期即可发生盆腔淋巴结和远处转移。本院收治2例SCCC,结合文献讨论其诊断、生物学特性及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
阴道侵袭性血管粘液瘤1例
凌晟荣, 张亚, 易村犍
2007, 34(18): 1078-1078. doi:
摘要:
侵袭性血管粘液瘤(aggressive angiomyxoma,AAM)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我科收治1例,现报道如下。患者,女性,51岁。因阴道分泌物增多伴尿频1个月余于2006年7月3日入院。患者近1年月经紊乱,2~3次/60~90天,分泌物无异味。妇检:阴道内可触及一直径7cm囊实性包块,光滑活动,似有一蒂与宫颈上唇相连,包块界限清楚,宫颈无法暴露,宫体正常大小,双附件区未触及异常。B超:阴道内贴宫颈外口处可见67.0mm×49.0mm囊性回声,界清,内可见密集低回声。
大阴唇深部侵袭性血管粘液瘤1例
刘富金, 龚选举
2007, 34(18): 1079-1079. doi:
摘要:
女性,34岁,因大阴唇肿物10年,术后5年复发于2006年入住我院。查体:左大阴唇囊性肿物约10cm×7cm,临床诊断:巴氏腺囊肿。手术完整剥离肿物,术后12天伤口Ⅰ期愈合出院。巨检:肿物红褐色,15cm×5cm×5cm,分叶状轮廓,表面光滑,切面有光泽,粘液水肿性,灰白,灶性灰褐色,质地部分质软,部分质韧。
会阴上皮样肉瘤1例
于海丽, 王平
2007, 34(18): 1080-1080. doi:
摘要:
患者,男性。39岁。2006年11月发现会阴部肿物,压痛(+)。会阴部B超:于皮下0.3cm处探及一大小约2.2cm×1.1cm的低回声团,边界清,呈分叶状,内部回声不均匀。CD-FI:低回声团内探及丰富血流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