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  第48卷  第18期

临床研究与应用
胃癌细胞侵犯骨髓患者临床实验室检查特点分析
马鸣, 丁雅雯, 焦文静, 何京, 崔雯瑄, 邵俊国, 于浩淼, 张金艳
2021, 48(18): 919-924.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1.20201469
摘要:
  目的  分析胃癌骨髓侵犯患者临床实验室检测结果的特点,筛选对胃癌细胞骨髓侵犯具有提示意义的实验室指标。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1年3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收治的30例胃癌发生骨髓侵犯患者,收集血常规、凝血功能、免疫、生化及骨髓等临床指标检测结果资料。分析上述患者与未发生骨髓侵犯的Ⅳ期胃癌患者临床实验室检测结果的差异,并制作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各指标在提示胃癌细胞骨髓侵犯中的意义。  结果  与未发生骨髓侵犯的Ⅳ期胃癌患者相比较,发生骨髓侵犯的患者血小板(Plt)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乳酸脱氢酶(LDH)、D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CEA及CA72-4等指标的检测结果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FDP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AUC=0.988),且阳性似然比最高。同时,两组患者外周血幼红、幼粒细胞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胃癌骨髓侵犯患者的部分临床实验室检测指标较未发生骨髓侵犯患者异常检出率更高且变化更为明显,上述指标对骨髓侵犯具有提示意义。
360°直肠腔内超声对直肠少见肿瘤的诊断及术前分期价值
刘波, 王珍芳, 张雪梅, 彭建美, 陈琳, 刘瑞廷
2021, 48(18): 925-928.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1.20200700
摘要:
  目的  分析直肠少见肿瘤的360°直肠腔内超声图像特征,以提高其诊断正确率。  方法  选取2012年9月至2018年9月于陕西省人民医院在360°直肠腔内超声检查下行外科手术及化疗的直肠少见肿瘤患者14例,根据超声及病理结果等资料,分析各种病变的特征性表现。  结果  14例患者共检出病灶16个,术前超声诊断准确者8例,诊断符合率为57.1%,准确分期率78.5%。其中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4例(28.6%),准确分期3例(75.0%);直肠肛管黑色素瘤3例(21.4%),准确分期2例(66.7%);直肠间质瘤6例(42.9%),准确分期6例(100.0%);直肠淋巴瘤1例(7.1%),超声误诊为直肠癌。其中13例行手术治疗,1例淋巴瘤行化疗。  结论  直肠肛管少见肿瘤种类较多,360°直肠腔内超声对直肠肛管少见肿瘤的临床诊断及术前分期具有较大价值。
组织学分型对于CRS联合HIPEC治疗后的阑尾黏液性肿瘤预后评估的临床意义
王帅奇, 孙浩, 张寿儒, 陈利辉, 李卫
2021, 48(18): 929-934.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1.20201342
摘要:
  目的  阑尾黏液性肿瘤较为罕见,可发生腹膜转移形成腹膜假黏液瘤。目前,临床上多应用肿瘤细胞减灭术(cytoreductive surgery,CRS)和腹腔热灌注化疗(hyperthermic introperitoneal chemotherapy,HIPEC)进行治疗。其组织学类型、腹膜癌指数(peritoneal carcinomatosis index,PCI)评分及细胞减灭程度(completeness of cytoreduction,CC)评分等因素和预后的相关性尚为明确。将规范的组织学分类作为预测因子应用至临床,探讨不同组织学分型、PCI评分和CC评分等因素对伴有腹膜转移的阑尾黏液性肿瘤的预后影响。  方法  回顾行分析2009年3月至2019年1月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就诊的经CRS联合HIPEC治疗后的阑尾黏液性肿瘤的转归。按照2019年第5版世界卫生组织(WHO)对消化道肿瘤推荐的分类标准和国际腹膜表面肿瘤组的规范化组织学分型,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通过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明确组织学分型、PCI评分、CC评分对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 free survival, PFS)的影响。  结果  共48名患者接受了CRS+HIPEC的治疗。经单因素Cox回归分析,PCI 评分 、CC评分、原发组织学类型和腹膜组织学类型均对PFS存在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现为与PCI评分≤10分相比,20~30的危险比为10.38;CC评分与0分相比,1分和3分的危险比分别为4.26和14.74;原发组织学类型中与低级别黏液性肿瘤相比,印戒细胞癌的危险比为9.81;腹膜组织学类型中,与无细胞黏蛋白相比,高级别腹膜黏液癌的危险比为14.35。经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仅原发组织学类型对PFS存在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组织学类型中与低级别黏液性肿瘤相比,印戒细胞癌的危险比为110.79。  结论  对于经过CRS+HIPEC治疗阑尾黏液性肿瘤及其引起的腹膜假黏液瘤,规范化地进行原发病灶和腹膜病灶组织学分型对患者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腹膜病灶组织学恶性程度与原发病灶组织学恶性程度相比呈正相关。原发病灶和腹膜灶恶性度越高,患者预后越差。相对于腹膜病灶组织学分型,原发病灶组织学分型与患者预后更为密切,是更好的预测指标。同时,患者预后与CRS的CC评分和PCI评分有关,PCI评分和CC评分越高,患者预后越差。因此,在CRS+HIPEC治疗中,应对原发病灶和腹膜病灶进行组织学分型,尽可能减瘤彻底,规范化地HIPEC治疗使患者获益。
N-myc表达在儿童神经母细胞瘤完全缓解后复发中的作用
李凡, 张伟令, 胡慧敏, 张谊, 陈莉萍, 文圆, 杜旭艳, 黄东生
2021, 48(18): 935-939.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1.20210974
摘要:
  目的  探讨N-myc蛋白表达与神经母细胞瘤完全缓解后复发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至2018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收治的初次完全缓解的神经母细胞瘤患儿49例,其中N-myc阳性组27例,N-myc阴性组(对照组)22例。采用Kaplan-Meier及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分析。  结果  49例患儿5年的总生存率、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75.7%、65.0%。N-myc阳性组患儿5年的总生存率、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64.2%、51.6%,对照组分别为90.9%、81.8%。N-myc阳性组患儿的总生存率、无复发生存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N-myc表达阳性是导致神经母细胞瘤完全缓解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  N-myc阳性是导致神经母细胞瘤完全缓解后复发的重要因素。应关注N-myc阳性患儿完全缓解后的巩固治疗及肿瘤复发的监测,最大限度避免治疗后复发,以改善患儿长期预后。
基于MRI与病理对照的骨肉瘤动态增强MRI定量参数与肿瘤微循环及乏氧性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李佳璐, 王瑶, 马焕, 李梅, 李鹍, 丁莹莹, 陶海波
2021, 48(18): 940-945.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1.20210965
摘要:
  目的  基于MRI与病理对照,探讨动态增强MRI(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DCE-MRI)定量参数与骨肉瘤微循环和乏氧性表达的相关性。  方法  分析云南省肿瘤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原发于膝关节周围的骨肉瘤患者,手术前行MRI检查。术后取瘤段正中矢状面组织切片,并分割为1 cm×1 cm组织块。检测每个组织块肿瘤坏死率(tumor necrosis rate,TNR)、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乏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并按照Huvos分级标准划分为反应良好组(TNR≥90%)和反应差组(TNR<90%)。在对应位置的DCE-MRI图像上,定位划分与病理样本等感兴趣区,并测量定量参数(Ktrans、Kep、Ve、Vp)。探讨各定量参数与MVD、VEGF、HIF-1α的关系并绘制ROC曲线。  结果  入组10例骨肉瘤患者,共取得460个肿瘤病理组织块,其中反应良好组59个(12.8%),反应差组401个(87.2%);VEGF阳性311个(67.6%),阴性149个(32.4%);HIF-1α阳性68个(14.8%),阴性392个(85.2%)。反应良好组Ktrans、Kep、Ve、Vp、MVD计数、VEGF阳性率均高于反应差组,而HIF-1α阳性率低于反应差组(P<0.05)。Ktrans、Kep、Ve与MVD具有相关性,回归系数分别为-0.652、0.525、0.418(P<0.01)。Ve预测VEGF、Kep预测HIF-1α阳性表达的阈值、曲线下面积、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0.634、0.609、63.7%、60.0%和0.115/min、0.614、42.2%、83.3%。  结论  DCE-MRI定量参数对骨肉瘤化疗后肿瘤微循环及乏氧性具有一定的评估价值,或可为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估提供依据。
国家基金研究进展综述
外泌体在胃癌转移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董超, 李东宝, 周进
2021, 48(18): 946-949.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1.20201763
摘要:
胃癌是发病率高且进展较快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随着手术、化疗、靶向治疗等多种治疗方法的不断进步,胃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较过去有所改善,但由于胃癌早期缺乏有效的诊断方法,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往往已发生转移,预后较差。因此,对胃癌转移机制的探寻始终是胃癌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外泌体是一种可以传递蛋白质、核酸等多种分子、实现细胞间信息交流的胞外囊泡。外泌体运载的分子参与了胃癌的转移过程,并且可能成为诊断胃癌的新型分子标志物,为胃癌的精准治疗提供了新方向。本文就外泌体在胃癌转移中的作用及机制进行综述。
综 述
m6A甲基化修饰在胃癌中的研究进展
贾丽娟, 张云强, 张百红, 岳红云
2021, 48(18): 950-957.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1.20210672
摘要:
N6-甲基腺苷(N6-methyladenosine,m6A)甲基化修饰是真核细胞mRNA最常见的一种表观遗传修饰方式。m6A甲基化修饰通过调控修饰mRNA,广泛参与细胞内RNA的许多生物学行为,从而影响疾病进展与肿瘤的发生。m6A RNA修饰相关因子在胃癌(gastric cancer,GC)中的异常表达,引发 m6A甲基化修饰失调,影响GC的增殖、转移与侵袭、凋亡和耐药等生物学过程。因此,本文就m6A RNA甲基化修饰在G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化疗耐药予以综述。
PD-1抑制剂治疗食管癌的临床研究新进展
马明全, 唐鹏
2021, 48(18): 958-963.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1.20210872
摘要:
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EC)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主要病理类型分为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和腺癌(adenocarcinoma,AC)。EC患者的传统治疗方式包括手术、化疗和放疗。然而,系统治疗仅在部分患者中疗效较好,多数患者在初始治疗后很快复发。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以通过重新激活抗肿瘤免疫反应,强化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应来发挥作用,从而提高临床疗效。目前,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1(programmed death-1,PD-1)抑制剂已成为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PD-1抑制剂在EC中的研究不断增多,尽管临床试验KEYNOTE-181和ATTRACTION-03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仍需要提高对EC免疫状况的认识,以助于制定更为有效的免疫治疗策略,从而精准选择受益患者。
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预后因素的研究进展
阎拂蒙, 陈春燕
2021, 48(18): 964-967.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1.20210785
摘要:
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neutrophilic leukemia,CNL)是一种少见类型的骨髓增殖性肿瘤。集落刺激因子3受体(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3 receptor,CSF3R)突变为特征性分子学标志。目前,CNL的治疗尚无统一标准,靶向药物芦可替尼(ruxolitinib)等可改善部分患者的生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 HSCT)仍然是唯一可能治愈的方法。随着CNL基因组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因素被证明与预后相关。本文综述了影响CNL患者预后的临床因素、细胞分子遗传学等因素,以期构建更为完善的预后评估系统,更好地指导患者的治疗。
病例报告与分析
IgM型原发浆细胞白血病2例
孙晶晶, 徐勇, 周东明, 关朝阳, 陈兵
2021, 48(18): 968-969.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1.20210911
摘要:
原发于小肠的骨外黏液样软骨肉瘤1例
陈镜, 管丽丽, 廖刚
2021, 48(18): 970-971.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1.20210237
摘要:
阴茎原发性皮肤黏液癌1例
那佈其, 朴美慈, 金仁顺
2021, 48(18): 972-972.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1.20211047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