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  第40卷  第1期

科苑随笔
一个细菌多重启迪
刘端祺
2013, 40(1): 1-2.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01.001
摘要:
基础研究
癌光啉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的光动力杀伤效应及其机制研究
陈磊, 孔祥杰, 李佳, 张俊峰, 房林
2013, 40(1): 3-7.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01.002
摘要:
  目的  探讨癌光啉(PSD-007)在体外对于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光动力杀伤效应, 并分析其分子机制。   方法  MTT法检测不同浓度PSD-007(0、2、4、6、8、10μg/mL)作用于MDA-MB-231细胞株后对其增殖的影响; 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光动力治疗后细胞形态的变化, 荧光显微镜分析PSD-007作用后细胞的死亡形式。应用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分析其分子机制。   结果  当PSD007浓度为10μg/mL、光照能量为9.0 J/cm2时, 对乳腺癌细胞的光动力杀伤效应最大, 抑制率为97.01%。光动力治疗处理后的细胞逐渐变圆, 体积变小, 核质比增大, 折光性减弱, 贴壁能力下降, 细胞间隙增大, 直到细胞漂浮死亡。荧光显微镜分析结果显示, 光动力治疗后死亡细胞主要为坏死或晚期的凋亡细胞。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相比对照组, 实验组Caspase3、Caspase8、P65亚基和P53表达水平明显上调, 而Bcl-2和Bcl-x表达无明显改变。   结论  PSD-007在体外通过调控Caspase蛋白酶、P53、NF-KB通路对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具有光动力杀伤效应, 可能成为未来乳腺癌治疗的一个新方式。
Girdin对恶性胶质瘤细胞增殖和运动能力的影响
李智慧, 王静, 谷峰, 马勇杰
2013, 40(1): 8-11.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01.003
摘要:
  目的  观察抑制恶性胶质瘤LN229细胞中Girdin蛋白的表达对细胞运动的影响, 并探讨其分子机制。   方法  用小RNA干扰技术降低恶性胶质瘤细胞株LN229中Girdin蛋白的表达水平, 通过Western blotting技术验证其降表达效率, 并筛选出稳定降表达的克隆命名为siGirdin/LN229, 阴性对照组命名为scr/LN229。利用增殖实验检测LN229细胞的存活率; 应用划痕实验和侵袭实验检测细胞的运动变化。通过慢病毒感染技术来提高Girdin在LN229细胞中的表达水平, 使用嘌呤霉素筛选2周建立稳定的细胞系, 并用Western blot验证Girdin表达水平。   结果  Western blotting验证小RNA干扰技术有效沉默了LN229细胞中Girdin的表达。增殖实验显示siGirdin/LN229细胞增殖能力下降(P < 0.05), 至第6天时实验组细胞数为(19.98±2.54)×104; 对照组细胞数为(61.04±5.26)×104。划痕实验发现细胞非定向运动能力减弱(P < 0.05), 24 h时实验组细胞运动的距离为(21.83±2.52)μm; 对照组为(44.16±2.89)μm。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LN229细胞中Girdin的表达增高, 增殖实验显示过表达Girdin对LN229细胞增殖能力无影响。体外细胞侵袭实验中实验组穿过Matrigel胶的细胞数为(14.67±2.08)个; 对照组为(32.67±3.06)个, 结果显示Girdin降表达后细胞的侵袭能力较对照组细胞显著下降(P < 0.05)。   结论  Girdin和胶质瘤细胞增殖和运动能力密切相关, Girdin蛋白表达降低可抑制LN229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
PUMA基因转染乳腺癌MCF-7细胞增强表柔比星致凋亡敏感性的研究
姜真, 孙长岗, 庄静, 刘瑞娟, 王华庆, 王兴, 曲美婷
2013, 40(1): 12-15.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01.004
摘要:
  目的  探讨PUMA基因转染是否增强乳腺癌MCF-7细胞对表柔比星致凋亡的敏感性。   方法  应用脂质体介导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UMA-pCDNA3和空载体pCDNA3质粒瞬时转染至乳腺癌MCF-7细胞中, G418筛选阳性细胞。将系列浓度(0.01~100μmol/L)的表柔比星分别作用于MCF-7、MCF-7/PUMA和MCF-7/pCDNA3细胞72 h, MTT法测定各组细胞的存活率并计算IC50, FCM、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 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细胞PUMA蛋白表达的变化。   结果  MCF-7、MCF-7/PUMA和MCF-7/pCDNA3细胞的表柔比星IC50分别为(13±1.4)、(1.8±0.2)和(10.7±1.3)μmol/L, MCF-7/PUMA细胞对表柔比星作用的敏感性增加了7.2倍。表柔比星以剂量依赖方式诱导MCF-7细胞凋亡, 但对MCF-7/PUMA细胞所诱导的凋亡比MCF-7和MCF-7pCDNA3更明显。低浓度表柔比星(0.1μmol/L)轻微引起MCF-7/pCDNA3[(1.15±0.26)%]和MCF-7细胞凋亡[(0.9±0.24)%], 但能诱导MCF-7/PUMA细胞明显凋亡[(6.44±1.46)%]; 高浓度表柔比星(1μmol/L)诱导各组细胞凋亡, 但表柔比星MCF-7/PU MA细胞凋亡率[(35.47±9.36)%]明显高于MCF-7[(12.6±3.73)%]和MCF-7/pCDNA3细胞[(15.2±5.17)%],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FCM和TUNEL方法检测显示相同的结果。PUMA蛋白在MCF-7/PUMA细胞中的表达明显高于MCF-7和MCF-7/pCD NA3细胞。   结论  PUMA基因稳定转染明显地增强了乳腺癌MCF-7细胞增强表柔比星致凋亡作用的敏感性。
17-AAG通过STAT3通路调控胃癌细胞VEGF基因及蛋白表达作用探讨
赵恩宏, 许倩, 肖丽君, 刘镭, 赵爽, 高亚贤, 郑鑫
2013, 40(1): 16-20+28.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01.005
摘要:
  目的  观察17-烯丙胺-17-脱甲氧格尔德霉素(17-allylamino-17-desmethoxy-geldanamycin, 17-AAG)对人胃癌MKN-45细胞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蛋白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s 3, STAT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并探寻STAT3通路所发挥的作用。   方法  体外培养人胃癌MKN-45细胞, 分别给予不同剂量及不同作用时间17-AAG进行作用, 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 RT-PCR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细胞STAT3和VEGF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   结果  0.165~10 mg/L的17-AAG作用24、48 h后对MKN-45细胞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且有明显的时间、剂量依赖性; 1.0、2.0、3.0、5.0 mg/L的17-AAG作用48 h后, 各组细胞STAT3和VEGF mRNA和蛋白表达均下调, 且具有浓度依赖性; 3.0 mg/L 17-AAG作用12、24、48h后, 各组细胞STAT3和VEGF mRNA和蛋白表达均下调, 且具有时间依赖性。   结论  17-AAG对人胃癌MKN-45细胞的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并能抑制STAT3和VEGF mRNA和蛋白的表达, 17-AAG可能通过对STAT3通路的负性调控作用而抑制VEGF表达。
miRNA-375对胰腺癌细胞Panc-1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宋世铎, 周健, 何宋兵, 朱东明, 赵华, 张子祥, 王毅, 李德春
2013, 40(1): 21-2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01.006
摘要:
  目的  探讨miRNA-375的外源性表达对人胰腺癌细胞Panc-1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方法  将miRNA-375表达质粒或对照质粒转染Panc-1细胞, qRT-PCR方法检测miRNA-375在转染细胞中的表达水平, 细胞计数法、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外源性miRNA-375表达后Panc-1细胞增殖、凋亡和周期的变化情况。   结果  miRNA-375表达质粒组与对照组比较, 其miRNA-375表达诱导性升高, 细胞增殖受到抑制, 细胞凋亡率增加, 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   结论  在胰腺癌细胞Panc-1中增加miRNA-375的表达, 可抑制细胞增殖, 促进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阻滞, miRNA-375在胰腺癌细胞Panc-1中可能发挥潜在的抑癌基因作用。
临床研究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hTERC基因预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1级自然转归的前瞻性研究
李凌, 江维, 曾四元, 李隆玉
2013, 40(1): 25-28.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01.007
摘要:
  目的  探讨运用FISH方法检测hTERC基因, 预测子宫颈上皮内瘤变1级(CIN1)自然转归的可能性。   方法  以人群为基础选取江西省2 499例30~49岁农村妇女, 对其进行了以病理为金标准的宫颈癌筛查。第一次病理学诊断有74例CIN1患者, 入组作为观察对象, 同时用宫颈细胞学样本进行hr-HPV HC-2和hTERC基因检测以了解基线情况。全部入组对象在知情同意的基础上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不行干预, 第12个月hr-HPV HC-2随访, 第24个月对所有对象进行hr-HPV HC-2+阴道镜检查并取活检, 以第24个月的随访病理结果评价hTERC基因和hr-HPV检测在预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1级自然转归中的作用。   结果  74例CIN1患者全部随访24个月, 病变进展7例(9.5%), 病变持续为25例(33.8%), 病变消退42例(56.7%)。hTERC基因表达阳性组和阴性组间病变进展率(包括持续和进展)的差别有显著性差异(χ2=21.07, P < 0.001), hTERC基因表达阳性病变进展和持续的相对危险性是hTERC基因表达阴性组的3.24(1.96~5.37)倍。hr-HPV持续阳性组病变进展率和阴性组(hr-HPV转阴组+持续阴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45, P=0.006)。hTERC基因和初次检测hr-HPV两者均为阳性组病变进展率和两者均为阴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44, P=0.033)。   结论  hTERC基因异常扩增与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1级进展和持续呈高度正相关。而hr-HPV需多次检测, 持续阳性与病变进展和持续相关, FISH方法检测hTERC基因异常扩增可能可单独预测CIN1自然转归。
血清GP73联合AFP和CA199检测在肝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赵运胜, 张丽娜, 李洪臣, 崔辰莹, 吴侠
2013, 40(1): 29-31, 4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01.008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清高尔基体蛋白73 (GP73) 及其与甲胎蛋白(AFP) 和CA199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PHC) 诊断的价值。   方法  收集肝癌患者50例、肝炎患者20例、肝硬化患者20例、除肝癌外其他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20例及健康对照者20例。用酶联免疫分析方法定量检测各组人群血清GP73, 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AFP和CA199。   结果  肝癌组血清GP73含量中位数(104.4μg/L) 明显高于肝炎组(22.7μg/L)、肝硬化组(53.8μg/L)、其他消化系统肿瘤组(41.4μg/L) 和对照组(19.3μg/L), P均 < 0.05。单项指标中GP73用于肝癌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率均最高, 分别为72.0%、95.0%和86.2%, GP73/AFP/CA199平行实验灵敏度最高(92.0%), GP73+AFP+CA199系列实验特异性最高(100%), GP73/AFP平行实验准确率最高(87.7%)。ROC曲线分析GP73曲线下面积最大, 为0.824。三个检测指标之间相关性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GP73是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肝癌诊断的血清标志物, 其联合AFP和CA199检测可提高对PHC的诊断价值。
临床应用
Ⅲ期结直肠癌术后经肝动脉灌注联合静脉辅助化疗的临床观察
肖宇, 李鸿雁, 马力文, 张照辉, 梁莉, 王墨培, 曹宝山
2013, 40(1): 32-35.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01.009
摘要:
  目的  通过与静脉辅助化疗对照, 观察经肝动脉灌注联合静脉辅助化疗对Ⅲ期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无病生存期及总生存期的影响。   方法  2002年1月至2006年3月, 21例Ⅲ期结直肠癌患者作为治疗组, 术后给予肝动脉灌注FUDR联合静脉应用草酸铂化疗, 同期对照21例Ⅲ期结直肠癌患者, 术后给予草酸铂联合CF/5-FU静脉化疗。主要观察终点为肝转移率及DFS, 次要终点为OS和用药安全性。   结果  中位随访65(9~119)个月, 治疗组肝转移发生率较低(9.5%vs.28.6%, P=0.109), 肺转移发生率略高(28.6%vs.14.3%, P=0.256)。2组5年DFS(38.1%vs.42.9%, P=0.671)及OS(47.9%vs.45.0%, P=0.784)无统计学差异。化疗副反应多为Ⅰ~Ⅱ度血白细胞减少、恶心呕吐及感觉神经障碍。   结论  Ⅲ期结直肠癌术后给予经肝动脉联合静脉系统化疗, 与静脉化疗相比, 可能会降低肝转移的发生率, DFS及OS无统计学差异, 化疗副反应较轻, 可耐受。
低剂量99mTc-MIBI乳腺断层双时相显像诊断乳腺癌的临床研究
文美玲, 梁庆模, 包铮, 赵小艳, 郑自贵
2013, 40(1): 36-4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01.010
摘要:
  目的  探讨低剂量99mTc-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半定量分析在乳腺断层双时相显像诊断乳腺癌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  109例乳房肿块患者和26例正常对照者为临床研究对象, 使用自制乳腺显像装置进行早期和延迟图像采集, 图像行半定量分析(SQA), 并与病理检查结果对照。   结果  正常对照组、良性病变组、乳腺癌组的早期相T/NT比值分别为1.09±0.18、1.77±1.36、3.98±3.11, 3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正常对照组的早期相与延迟相T/NT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9±0.18)vs.(1.08±0.19), P > 0.05];良性病变组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77±1.36)vs.(1.28±0.83), P < 0.05];乳腺癌组下降不明显,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98±3.11)vs.(3.04±2.46), P > 0.05]。半定量分析诊断乳腺癌的灵敏度为97.67%(42/43), 特异性为81.82%(54/66), 准确性为88.07%(96/109), 阳性预测值为77.78%(42/54), 阴性预测值为98.18%(54/55)。   结论  低剂量99mTc-MIBI乳腺断层双时相显像是诊断乳腺癌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对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TACE序贯联合PMCT治疗原发性肝癌的预后因素分析
倪嘉延, 许林锋, 陈耀庭, 孙宏亮, 谭绮尹, 胡仁美
2013, 40(1): 41-4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01.011
摘要:
  目的  分析影响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arterial chemoemlolization, TACE)序贯联合微波凝固消融(percutaneous micro wave coagulation therapy, PMCT)治疗原发性肝癌预后的主要因素。   方法  本研究收集本科收治的97例接受TACE序贯联合PMCT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对可能影响预后的各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 再利用多因素Cox逐步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结果  本组肝癌患者的1、2、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8.2%、43.2%、28.8%、13.4%。单因素分析与预后有关的因素为肿瘤大小、临床分期(BCLC)、Child-Pugh分级、门脉癌栓、动静脉瘘、PMCT治疗次数及体力状况(ECOG评分)。Cox逐步回归多因素分析与预后有关并具有显著意义的因素为肿瘤大小、临床分期、门脉癌栓、PMCT治疗次数及体力状况。   结论  适当重复PMCT治疗可以延长肝癌患者的生存期限。大肝癌、门脉癌栓为预后的危险性因素, 巨块型肝癌及伴门脉主干癌栓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明显缩短。
金龙胶囊先期干预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
杨佩颖, 孙一予, 张蕴超, 张欣, 孙彬栩, 贾英杰
2013, 40(1): 45-49.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01.012
摘要:
  目的  观察金龙胶囊先期干预联合肝动脉栓塞介入化疗(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7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单纯TACE组36例(对照组), TACE+金龙胶囊组34例(治疗组)。对照组进行E-ADM+5-FU+DDP TACE治疗1次; 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 于治疗前7天始口服金龙胶囊1 g/次, 3次/日, 连续服用5周。观察两组治疗后肿瘤病灶大小、肝功能指标、中医证候评分、KPS评分及Th1、Th2细胞因子漂移等方面的变化情况。   结果  在肿瘤病灶大小变化、肝功能评价指标数值变化、KPS评分值、中医症状评分及Th1、Th2细胞因子浓度变化等多方面, 单纯TACE组与金龙胶囊先期干预组比较, 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 < 0.05)。   结论  研究资料显示金龙胶囊先期干预对原发性肝癌具有抑制肿瘤、减毒增效保肝、提高生存质量、增强免疫功能等疗效, 且经证实无出血及凝血功能障碍等不良反应。
89例术后高度恶性脑胶质瘤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彭世义, 邬蒙
2013, 40(1): 50-5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01.013
摘要:
  目的  探讨高度恶性脑胶质瘤的预后以及预后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分析江西省肿瘤医院2005年4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89例高度恶性脑胶质瘤的临床资料, 其中手术全切43例, 部分切除46例; WHO3级45例, 4级44例。   结果  全组中位生存期13个月, 2年总生存率(OS)及无进展生存率(PFS)分别为43.2%和36.9%;单因素分析显示切除程度、病理分级、年龄是OS的影响因素(P < 0.05), 切除程度、脑室系统受侵、术后放疗是PFS的影响因素(P < 0.05), 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切除程度、年龄是OS的独立影响因素(P < 0.05);切除程度、术后放疗是PFS的独立影响因素(P < 0.05);全组共41例复发, 其中原位复发65.9%, 远隔部位复发34.1%;46例脑室系统受侵者, 11例出现远隔部位复发; 其余43例, 仅3例出现远隔部位复发。   结论  手术切除程度、年龄是影响OS的独立预后因素, 术后放疗能改善PFS; 原位复发是主要复发模式, 脑室受侵增加了远处播散概率。
临床病例讨论
1例转移性隐匿性乳腺癌的临床诊治
郝春芳, 王淑玲, 佟仲生
2013, 40(1): 55-59.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01.014
摘要:
隐匿性乳腺癌(occult breast cancer, OBC), 是较少见的特殊类型乳腺癌, 指经临床体检和影像学检查未发现乳房内包块而以腋窝淋巴结转移或其他远处转移为首发症状, 并经病理证实来源于乳腺组织的乳腺癌。对转移淋巴结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是OBC诊断的关键。对于钼靶和超声阴性的OBC, 增强核磁共振(MRI)检查在寻找原发灶方面有重要作用, 且有助于OBC的术前定位和指导手术方案。其手术治疗方法的选择尚有争议。现介绍1例晚期转移性OBC, 经多学科联合诊治、予以个体化综合治疗的成功经验, 为OBC的诊治提供更多思路, 强调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
综述
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分子预后标记物研究进展
姚艳红, 王海涛
2013, 40(1): 60-62.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01.015
摘要: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常见肿瘤, 可分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和转移性膀胱癌。临床上患者多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易于复发, 复发后大多数细胞分化良好, 预后佳。但10%~30%患者肿瘤复发时转变为具有侵袭性的浸润性膀胱癌, 预后不良。目前临床上采用的分级分期方法很难准确预测具有复杂生物学行为的浸润性膀胱癌的预后。近年许多肿瘤标记物相继被发现并用于浸润性膀胱癌的诊断和预后判断。这些分子标记物不仅对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预后的判断有提示作用, 同时决定着患者是否适合行保留膀胱的放化疗、新辅助化疗和以铂类为基础的辅助化疗等治疗方式。本文对影响浸润性膀胱癌预后的分子标记物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