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  第40卷  第8期

基础研究
肺肉瘤样癌中血管生成拟态的形成及其与上皮间充质转化的关系
郑旭, 孙保存, 赵秀兰, 王进京, 董学易, 古强, 孙冉
2013, 40(8): 431-435.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08.001
摘要:
  目的  研究肺肉瘤样癌(pulmonary sarcomatoid carcinoma, PSC)中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 VM)的临床意义, 阐述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to-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提高PSC的恶性度及促进VM形成的相关机制。  方法  对肺肉瘤样癌组织切片22例进行HE、CD31和PAS双重染色, Twist、Vimentin、E-cadherin、VEG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分析VM相关的临床意义及EMT促进VM形成的相关机制。  结果  22例中4例(18.2%)存在VM, Kaplan-Meier生存分析提示有无VM肿瘤患者比较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VM阳性患者Twist的阳性率较阴性患者高,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Twist1的表达与VEGF、E-cadherin、Vimentin的表达存在明显相关性。  结论  VM是患者预后的不利因素, 肺肉瘤样癌中发生了EMT, 转录因子Twist1可能通过下调E-cadherin, 上调Vimentin诱导EMT, 并可能通过上调VEGF的表达促进VM的形成, 从而促进肿瘤的侵袭和转移。
芹菜素增强阿司匹林对结肠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刘斌, 刘太香, 白明, 王伟, 刘锐, 邓婷, 周礼鲲, 巴一
2013, 40(8): 436-439.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08.002
摘要:
  目的  研究芹菜素(apigenin)能否增强阿司匹林(aspirin)对结肠癌细胞系的增殖抑制作用, 并阐述其机制。  方法  选取HT-29、HCA-7、Moser和DLD-1细胞系, 设置空白对照组、芹菜素(10μmol/L)组、阿司匹林(2.5、5、10 mmol/L)组、联合用药组。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免疫印迹法和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不同处理方式对Moser细胞环氧合酶-2(cy clooxygenase-2, COX-2)表达的影响。免疫印迹法检测不同处理方式对由TNF-α诱导的IκBα降解的抑制, 以此来反映不同处理方式对NF-κB活性的影响。  结果  芹菜素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地增强阿司匹林对表达COX-2的结肠癌细胞增殖的抑制, 并协同增强阿司匹林对COX-2表达的抑制和对TNF-α诱导的IκBα降解的抑制。  结论  芹菜素能通过抑制COX-2的表达而增强阿司匹林对结肠癌细胞的增殖抑制。
抗CD47单克隆抗体对卵巢癌细胞靶向治疗的体外研究
鞠宝辉, 黄宇婷, 田菁, 冯慧, 胡林萍, 袁卫平, 郝权
2013, 40(8): 440-443.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08.003
摘要:
  目的   探讨抗CD47单克隆抗体在体外对巨噬细胞吞噬卵巢癌细胞作用的影响。  方法   收集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1年6月至2011年12月手术切除的卵巢组织样本45例(包含卵巢癌组织样本39例, 正常卵巢组织样本6例), 获得的组织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CD47的表达水平, 通过细胞功能学实验观察抗CD47单克隆抗体在体外对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卵巢癌细胞的靶向治疗作用。  结果   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 卵巢癌细胞系SKOV-3细胞和卵巢癌组织细胞中CD47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人卵巢上皮细胞,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且与疾病的分化程度相关(P < 0.05)。细胞功能学实验结果显示, 抗CD47单克隆抗体在体外可促进巨噬细胞对卵巢癌细胞的吞噬作用, 各实验组(1μg/mL、5μg/mL、10μg/mL、20μg/mL)分别较空白对照组吞噬指数显著增加, 并且随抗体浓度的增加吞噬指数呈浓度依赖性,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统计学分析显示, 10μg/mL浓度组吞噬指数达到峰值, 同20μg/mL浓度组吞噬指数无显著性差异(P > 0.05)。  结论   CD47高表达于卵巢癌组织细胞, 且与组织分化程度相关。抗CD47单克隆抗体在体外可促进巨噬细胞对卵巢癌肿瘤细胞的吞噬作用, 为卵巢癌的靶向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多西紫杉醇治疗前列腺癌的分子机制研究
吴静, 方克伟, 石志豪, 陈韬, 董彪
2013, 40(8): 444-448.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08.004
摘要:
  目的  探讨多西紫杉醇治疗男性雄激素抵抗前列腺癌(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 CRPC)的分子机制。  方法  前列腺癌细胞株LNCaP、PC-3和CW22-rv1体外培养后, 通过蛋白质印迹、细胞转染、荧光素酶分析、细胞存活率分析等试验分析多西紫杉醇(Docetaxel, Doc)处理后细胞株的存活、AR及p-c-jun的表达情况及其与细胞生存的关系, 同时实时定量PCR检测相应mRNA的表达情况。  结果  多西紫杉醇对不同前列腺癌细胞株的敏感性不同, 其中PC-3细胞最敏感, CW22-rv1和LNCaP细胞中度敏感, 其敏感性与p-c-jun表达呈负相关。转染c-jun基因可降低细胞对多烯紫杉醇的敏感性, 而PC-3细胞转染c-jun和AR基因后则可以使细胞恢复到中等程度敏感性, 细胞存活率为30%。长期暴露于Bicalutmide(比卡鲁胺)后的LNCaP细胞经Doc处理后PSA蛋白表达增加, AR蛋白表达水平降低, AR的mRNA却增加。  结论  p-c-jun降低前列腺癌细胞株对多西紫杉醇的敏感性, 而AR可以增加前列腺癌细胞株对多西紫杉醇的反应, AR的上调降低c-jun/p-c-jun的转录活性, 从而增加前列腺癌细胞株对Doc的反应, 可能是Doc治疗前列腺癌的机制之一。
临床研究
EHD2负向调控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与转化能力
李盼, 龚玉爱, 许世磊, 陈永孜, 田刚, 姚欣, 应国光
2013, 40(8): 449-452.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08.005
摘要:
  目的  研究EHD2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以及EHD2表达水平对前列腺癌细胞系增殖与转化能力的影响。  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EHD2在14例前列腺癌组织及7例前列腺增生组织中的表达。用EHD2干扰表达质粒、过表达质粒和对照载体分别转染293T细胞, 制备慢病毒, 感染DU145细胞, 建立稳定细胞系。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EHD2表达情况。采用细胞计数法、二维克隆形成实验、Soft Agar实验分别检测EHD2沉默或过表达对前列腺癌细胞增殖能力、克隆形成能力和转化特性的影响。  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显示EHD2在前列腺癌组织中表达量明显低于前列腺增生组织。EHD2干扰表达后DU145细胞的增殖能力、二维克隆形成能力、三维克隆形成能力均明显增强(P < 0.01);EHD2过表达后DU145细胞的增殖能力和三维克隆形成能力均减弱(P < 0.01和P < 0.05)。  结论  EHD2的表达水平对DU145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与转化特性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EHD2可能是前列腺癌的新抑癌基因。
CUL4在局限期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刘蕊, 李慧, 任秀宝
2013, 40(8): 453-457.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08.006
摘要:
  目的   探讨泛素连接酶CUL4A、CUL4B的表达与局限期小细胞肺癌(limited small cell lung cancer, L-SCLC)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方法   采用组织芯片技术及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检测72例L-SCLC组织和14例L-SCLC癌旁组织CUL4A、CUL4B的表达情况。  结果   CUL4A在L-SCLC组织中的阳性率为72.2%(52/72), 显著高于癌旁组织中的阳性率35.7%(5/14)(P < 0.05)。CUL4A的表达与患者吸烟情况密切相关(P < 0.05), 而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是否转移、胸膜侵袭、血小板(PLT)和乳酸脱氢酶(LDH)无显著相关性(P > 0.05)。CUL4B在L-SCLC组织中的阳性率分为68.1%(49/72), 显著高于癌旁组织中的阳性率28.6%(4/14)(P < 0.05), CUL4B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吸烟情况密切相关(P < 0.05), 而与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是否转移、胸膜侵袭、PLT升高和LDH升高无显著相关性(P > 0.05)。单因素分析发现, 淋巴结是否转移、CUL4A表达水平、CUL4B表达水平和血液LDH量均与患者的中位无病进展时间(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和中位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 OS)密切相关。多因素结果显示, CUL4B高表达是影响OS的独立危险因素, 而淋巴结转移、血液LDH升高不仅是影响OS, 也是影响PFS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CUL4过表达可能是局限期小细胞肺癌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可以作为预测局限期小细胞肺癌预后的参考指标之一, 并为局限期小细胞肺癌的靶向治疗提供依据。
E-cadherin和COX-2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鲁海珍, 刘尚梅
2013, 40(8): 458-461.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08.007
摘要:
  目的   研究胃癌及癌旁组织中E-钙粘附素(E-cadherin)和环氧合酶(cyclooxygenase: COX)-2的表达, 探讨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指标及与癌旁黏膜表达的关系。  方法   采用组织芯片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对胃癌组织121例及118例和癌旁组织113例及111例。分别检测E-cadherin及COX-2, 并分析二者蛋白表达情况与临床病理指标相关性。  结果   胃癌E-cadherin阳性率为76.9%(93/121), 其表达降低与肿瘤大体分型(P=0.014)、Lauren分型(P < 0.001)、肿瘤分化(P=0.004)及pTNM分期(P=0.024)等显著相关, 分化差分期晚的肿瘤E-cadherin表达要显著低于分化好分期早的肿瘤。癌旁黏膜组织E-cadherin均呈阳性表达, 与肿瘤无显著相关。COX-2蛋白阳性率为38.1%(45/118), 其过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48), 有淋巴结转移的表达率高, 与其它病理指标无明显相关性。  结论   E-cadherin及COX-2分别从肿瘤分化、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等方面预测胃癌患者预后, 二者互补, 联合应用可做为临床预后判断的参考指标。
联合检测血清HMGB1 PSA在局限性前列腺癌冷冻术后复发中的应用价值
胡萍, 司同国, 于海鹏, 王海涛, 郭志
2013, 40(8): 462-465.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08.008
摘要:
  目的   探讨局限性前列腺癌经前列腺癌氩氦冷冻治疗后血清HMGB1和PSA表达在预测治疗后复发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测定80例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Pca组) 冷冻治疗前、后和30例前列腺良性增生患者(BPH组)、2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HMGB1和PSA表达。Pca组术后PSA、MRI随访, 经病理穿刺活检证实: 局部复发9例, 远处转移3例。比较Pca组术后血清HMGB1表达, 及预测前列腺癌复发的价值。  结果   Pca组术前血清HMGB1 (94.0±77.4 ng/mL) 相比BPH组(33.2±7.4 ng/mL) 和健康对照组(24.7±7.3 ng/mL) 显著升高(P < 0.001)。Pca组术后血清HMGB1 (55.0±11.0 ng/mL) 较术前显著降低(P=0.005);Pca组冷冻治疗后, 复发者术后HMGB1平均值为(70.8±2.7) ng/mL, 无复发者术后HMGB1平均值为(55.0±10.8) ng/m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例远处转移患者血清HMGB1水平较9例局部复发者显著升高(94.2±17.9 vs.73.1±7.9ng/mL)。术后血清HMGB1相比PSA预测复发性Pca的敏感性高(83.3%Vs.66.7%), 而两者联合诊断的特异性较单一PSA高(95.6%vs.82.4%)。Pca组术后HMGB1表达与临床分期、复发和转移(P < 0.001) 相关, 与Gleason评分无显著相关性(P > 0.05)。  结论   血清HMGB1在Pca中高表达, 提示血清HMGB1可作为一项预测和预后指标。此外, Pca患者冷冻治疗后联合检测HMGB1和PSA对于复发患者可提高早期诊断率, 有效的指导病理穿刺活检及后续治疗。
临床应用
脊柱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及临床相关性研究
赵晖, 胡永成, 王林森, 潘涛, 陈思
2013, 40(8): 466-47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08.009
摘要:
  目的   分析脊柱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及进行临床相关性研究, 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及临床治疗。  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证实的脊柱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资料。  结果   11例肿瘤中位于颈椎2例, 胸椎4例, 腰椎2例, 骶椎3例。术后复发3例, 伴动脉瘤样骨囊肿3例。X线及CT表现为偏心性溶骨性破坏, 病灶内密度较均匀, 8例伴发病理骨折, 3例复发病例的影像学表现为虫蚀状溶骨性破坏, 边界不清。MR表现为T1WI呈等低信号, T2WI上表现为混杂高信号, 3例伴动脉瘤样骨囊肿的表现为多囊状高信号。  结论   脊柱骨巨细胞瘤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 对诊断、治疗及术后处理有重要价值。
术前辅助放化疗加根治性子宫切除术治疗ⅠB2~ⅡA期宫颈癌50例临床分析
马耀梅, 赵桂玲, 祁冀, 孙培松, 刘彩艳, 薛凤霞
2013, 40(8): 471-47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08.010
摘要:
  目的   分析术前辅助放化疗后行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加盆腔淋巴切除术治疗FIGOⅠB2~ⅡA期宫颈癌患者, 探讨宫颈癌的个体化治疗。  方法   回顾2006年6月至2010年6月期间在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治疗的所有术前辅助放化疗后行根治性子宫切除术的宫颈癌FIGOⅠB2~ⅡA期患者资料。  结果   共50例FIGOⅠB2~ⅡA期患者术前行新辅助化疗以及阴道盒消瘤治疗后行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加盆腔淋巴切除术。50例患者手术顺利, 手术时间平均195 min(110~285 min), 平均失血量583 mL(200~1 400 mL)。28%(14/50)患者出血量超过800 mL, 需要输血治疗。术后尿储留4例, 血栓性静脉炎2例, 3例术后复发率6%。12例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 其中2例患者同时有宫旁转移, 1例患者阴道残端有肿瘤细胞。23例患者具有2种以上高危因素(包括宫颈间质深层浸润、淋巴血管内瘤栓、肿瘤大小≥4 cm)。共26例患者需要术后辅助治疗。远期并发症3~4度骨髓抑制为4%(2/50), 放射性直肠炎和放射性膀胱炎2%(1/50)和输尿管肾盂积水2%(1/50), 淋巴水肿6%(3/50), 阴道狭窄发生率4%(2/50)。中位随访时间43个月, 3年生存率90%, 3年无瘤生存率90%。  结论   术前辅助放化疗加根治性子宫切除的治疗宫颈癌ⅠB2~ⅡA期患者安全有效, 能够获得理想的生存率, 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最新国际肺腺癌分类方法回顾性分析具有细支气管肺泡癌特征的肺腺癌209例
田璇, 孙蕾娜, 王静, 董元焕, 战忠利
2013, 40(8): 475-478.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08.011
摘要:
  目的   探讨最新国际肺腺癌分类中肺腺癌各组织学亚型与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   收集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经手术切除、病理诊断为细支气管肺泡癌(bronchioloalveolar carcinoma, BAC)或伴有BAC成分的腺癌209例。按照肺癌新分类, 对所有病例组织学切片进行复习和分类, 同时进行临床资料的收集和随访。  结果   原诊断BAC的209例病例中原位腺癌(adenocarcinoma in situ, AIS)20例, 微小浸润性腺癌(minimally invasive adenocarcinoma, MIA)13例, 鳞屑样生长方式为主型腺癌(Lepidic predominant adenocarcinoma, LPA)82例, 乳头状和腺泡状为主型55例, 实性型和微乳头为主型39例。随访发现, 腺癌的组织学亚型与5年生存率有显著的相关性, AIS和MIA两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均为100%, 且均无淋巴结转移; LPA患者5年生存率为54.5%;腺泡型和乳头型腺癌的患者比AIS、MIA、LPA三组预后差, 而实性型和微乳头型的病例预后最差。  结论   肺腺癌中AIS和MIA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较好的预后。对具有细支气管肺泡癌特征的肺腺癌, 严格按照最新国际肺腺癌分类标准进行亚型分型, 对指导临床治疗及预测预后有重要意义。
改良胸腹联合切口治疗贲门癌的研究
张立飞, 李安桂, 王海永, 宋剑非
2013, 40(8): 479-482.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08.012
摘要:
  目的  报道一种改良胸腹联合切口治疗贲门癌的研究。  方法  收集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胸外科自2007年10月至2011年10月贲门癌手术病例27例。分为三组: 改良胸腹联合切口组、经典胸腹联合切口组和左开胸组, 比较三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拔除胸管时间、住院天数等一般项目, 以及在淋巴结清扫、术后并发症、呼吸功能影响和术后疼痛等方面的差异。  结果  改良胸腹联合切口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淋巴结情况等与经典胸腹联合切口组相近, 术后并发症及使用止痛药物少于其他二组。术后肺功能受损及恢复情况优于其他二组。  结论  此种改良胸腹联合切口入路符合贲门癌手术要求, 且创伤小、对患者心肺功能影响小, 简单实用, 易于掌握。
病例报告与分析
甲状腺霍奇金淋巴瘤1例
李川, 秦映芬, 周嘉, 冼晶, 韦敏怡
2013, 40(8): 470-47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08.015
摘要:
原发性肝脏平滑肌肉瘤1例
李秀, 蔡苏玲, 王华
2013, 40(8): 489-489.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08.016
摘要:
套扎及注射组织胶治疗胃间质瘤并出血1例
秦士钊, 赵夏平, 翟卫春, 于晓辉, 张方信
2013, 40(8): 490-49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08.017
摘要:
综述
血管周细胞在肿瘤血管生成和转移过程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邓鑫, 罗茂, 李蓉, 吴剑波
2013, 40(8): 483-485.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08.013
摘要:
大量研究证明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与肿瘤血管生成密切相关。血管周细胞作为血管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血管新生以及维持血管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一种血管周基质细胞, 血管周细胞能为血管提供结构支持以及通过影响血管稳定性来调整局部组织生理环境。尽管目前血管周细胞在癌症病理机制中的作用还不完全清楚, 但大量研究结果揭示血管周细胞-内皮细胞信号网络的失常对肿瘤血管生成和转移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评价关于血管周细胞在肿瘤病理机制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以及探讨潜在的抗癌治疗靶点。
EphA2/ephrinA1与人脑胶质瘤发生的关系及靶向治疗潜能探讨
郑俊青, 安聪娟, 方艳伟
2013, 40(8): 486-488.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3.08.014
摘要:
恶性脑胶质瘤发生发展同酪氨酸蛋白激酶(receptor tyrosine kinases, RTK)受体EphA2及其配体ephrinA1的表达功能与肿瘤细胞中的信号转导密切相关, EphA2和ephrinA1的表达受肿瘤细胞种类和微环境的影响, 进而诱导肿瘤细胞及相关细胞信号转导, 产生相应的生物学行为。EphA2、ephrinA1系统有望成为恶性脑胶质瘤药物治疗的新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