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第47卷  第3期

专栏寄语
李雁
2020, 47(3): 109-109.
摘要:
腹膜转移癌研究专栏
开拓临床肿瘤实践前沿创建腹膜肿瘤学科
姬忠贺, 李鑫宝, 于洋, 闫风彩, 李雁
2020, 47(3): 110-113.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03.382
摘要:
腹膜种植转移是恶性肿瘤三大转移途径之一,也是临床肿瘤学长期认识不足、诊治技术水平落后的"老、大、难"问题。近30年,腹膜种植转移外科整合诊治技术体系的建立、完善和推广,引领了肿瘤腹膜转移基础、转化和临床研究热潮,推动形成了腹膜肿瘤学学科雏形,填补了临床肿瘤学的空白。基于对腹膜转移肿瘤生物学规律、特点和机制的深入认识,腹膜肿瘤临床诊断学、治疗学核心技术体系初步建成并逐渐完善,诞生了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导向的"十大里程碑"事件。2012年,《中国肿瘤临床》首推"腹膜转移癌专栏",引领国内肿瘤学界着力研究腹膜癌诊治策略。8年来,在中国抗癌协会的大力支持下,我国腹膜肿瘤学专家协同努力,逐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的腹膜癌综合诊疗技术体系,出版了国内首部腹膜癌专著,制定2项腹膜癌诊治专家共识,在学科理论形成、研究平台建设、临床实践指南等方面,全面引领了国内腹膜肿瘤学学科发展。今年再度推出"腹膜转移癌研究"专栏,系统介绍我国腹膜癌领域的最新成果,促进临床肿瘤学的发展,推动腹膜肿瘤学学科建设。
胃癌腹膜转移的外科诊治观
薛侃, 李子禹
2020, 47(3): 114-117.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03.645
摘要:
随着诊断性腹腔镜的普及、晚期胃癌转化治疗概念的兴起,以及腹腔化疗港、腹腔热灌注化疗等技术的应用,胃癌腹膜转移的诊断与治疗取得新的进展。然而,胃癌腹膜转移预后差,治疗依旧缺乏高级别证据,在实践过程中应注意规范化诊断与评效,在患者筛选、手术指征、术后化疗等重要问题上进行多学科讨论决策。药物治疗的进展仍是未来提高胃癌腹膜转移预后的关键。
结直肠癌腹膜转移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
向文强, 蔡国响
2020, 47(3): 118-122.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03.251
摘要:
腹膜是结直肠癌转移的第三常见部位。结直肠癌腹膜转移通常被认为是终末期疾病,预后差。随着系统性药物治疗的进展,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预后明显改善,但腹膜转移患者生存获益仍然较少。腹膜肿瘤细胞减灭术和腹腔热灌注化疗能够显著改善腹膜转移患者的预后。新型治疗方法如腹腔加压气溶胶化疗、腹腔MOC31PE抗毒素治疗等也随之出现。本文将对结直肠癌腹膜转移治疗的临床研究进行综述。
腹膜转移癌内科治疗新进展
黄莹莹, 赵赟博
2020, 47(3): 123-127.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03.632
摘要:
腹膜转移癌因发现较晚且预后差,目前正成为研究热点。随着细胞减灭术及腹腔热灌注治疗的推广,部分经选择的患者获益。针对不同肿瘤的不同时期,大量的临床研究显示,用药选择、用药时机、用药方法方面均取得进展,尤其是加压腹腔内气溶胶化疗的使用减轻了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并提高了疗效。本文就近年来腹膜转移癌的内科治疗进展进行阐述。
完全肿瘤细胞减灭术加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胃癌腹膜转移的病例筛选策略
姬忠贺, 刘刚, 安松林, 张彦斌, 李兵, 于洋, 李鑫宝, 闫国军, 李雁
2020, 47(3): 128-13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03.383
摘要:
  目的  构建肿瘤细胞减灭程度(completeness of cytoreduction,CC)预测模型,为肿瘤细胞减灭术(cytoreductive surgery,CRS)加腹腔热灌注化疗(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HIPEC)治疗胃癌腹膜转移(gastric cancer with peritoneal metastasis,GCPM)提供病例筛选方法。  方法  比较完全CRS(complete CRS,CCRS)组和不完全CRS(incomplete CRS,ICRS)组患者基本临床病理特征和治疗参数,通过逻辑回归模型筛选CC独立预测因子,精准预测CCRS可能性。  结果  125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CC0组52例(41.6%),中位总生存期为30.0(95% CI:16.8~43.3)个月;CC1-3组73例,中位总生存期7.3(95% CI:5.7~8.8)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而CC1、CC2和CC3组间中位总生存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CC0定义为CCRS组,CC1-3定义为ICRS组,构建并优化了以腹膜转移时相(OR=14,95% CI:2.0~97.9,P=0.008)、术前肿瘤标志物(OR=6.5,95% CI:2.1~37.8,P=0.037)和腹膜癌指数(OR=1.5,95% CI:1.3~1.8,P < 0.001)预测ICRS的多因素回归模型和预测列线图,内部验证显示,ROC曲线下面积为0.985,列线图显示预测准确度、一致性良好。根据列线图结果将患者分为4个亚组,设定CCRS预测概率≥ 50%,同时性且术前肿瘤标志物正常组、同时性且术前肿瘤标志物异常组、异时性且术前肿瘤标志物正常组、异时性且术前肿瘤标志物异常组腹膜癌指数界值点分别为:≤ 16、≤ 12、≤ 10和≤ 5。  结论  CCRS+HIPEC可延长部分经选择的GCPM患者生存期,以腹膜癌指数为核心,联合腹膜转移时相和术前肿瘤标志物的病例筛选策略,可有效选择高概率实现CCRS的患者接受CCRS+HIPEC治疗。
腹腔热灌注化疗对不同病理类型和Borrmann分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预后分析
詹宏杰, 梁寒, 刘洪敏, 王学军, 丁学伟, 王晓娜, 王宝贵
2020, 47(3): 135-139.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03.631
摘要:
  目的  回顾性分析行手术联合术后腹腔热灌注化疗(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HIPEC)与同期单纯手术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以期了解HIPEC对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4年1月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行HIPEC的80例Ⅲb期胃癌患者与同期单纯手术90例IIIb期胃癌患者。根据术后是否使用腹腔热灌注化疗分为HIPEC组(研究组)和单纯手术组(对照组)。研究组:印戒细胞癌24例,非印戒细胞癌56例;Borrmann Ⅰ型12例,Bor-rmannⅡ型28例,BorrmannⅢ型23例,BorrmannⅣ型17例。对照组:印戒细胞癌26例,非印戒细胞癌64例;BorrmannⅠ型15例,BorrmannⅡ型30例,BorrmannⅢ型26例子,BorrmannⅣ型19例。两组患者术后4周均予以SOX方案化疗8个疗程。分析比较不同病理类型及Borrmann分型的胃癌患者术后生存情况,并对两组患者手术相关并发症进行对比。  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36.25%和28.89%(P < 0.05);印戒细胞癌患者中,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25.00%和15.38%(P < 0.05);非印戒细胞癌患者中,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41.07%和34.38%(P>0.05);BorrmannⅠ型胃癌患者中,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41.67%和40.00%(P>0.05);BorrmannⅡ型胃癌患者中,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35.71%和33.33%(P>0.05);BorrmannⅢ型胃癌患者中,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39.13%和26.92%(P < 0.05);Bor-rmannⅣ型胃癌患者中,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29.41%和15.79%(P < 0.05)。两组患者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手术联合HIPEC安全可行,有利于提高患有印戒细胞癌、BorrmannⅢ型及BorrmannⅣ型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后的5年生存率,延长生存期。
腹腔热灌注化疗联合细胞减灭术对胆囊癌腹膜转移的临床疗效研究
高庆祥, 冯飞灵, 袁磊, 吴越, 沈洋, 李志臻, 姜小清
2020, 47(3): 140-14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03.610
摘要:
  目的  探讨腹腔热灌注化疗(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theropy,HIPEC)治疗胆囊癌伴腹膜转移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  方法  本文回顾性分析海军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84例胆囊癌合并腹膜转移患者,31例患者给予HIPEC联合细胞减灭术(cytoreductive surgery,CRS)+术后1个月全身化疗为研究组,53例给予细胞减灭术+术后1个月全身化疗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研究组中位生存时间为(21.72±2.96)个月,显著长于对照组的(14.93±2.09)个月(P < 0.05)。研究组白细胞减少、血红蛋白减少、血小板减少、胃肠道反应、肝功能损伤和肾功能损伤较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HIPEC治疗进展期胆囊癌临床疗效显著,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不良反应较小,值得推广应用。
细胞减灭术+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腹膜假黏液瘤—单中心854例经验总结
夏奥, 马瑞卿, 翟喜超, 卢一艳, 蔡莺, 史冠军, 安鲁彪, 王冰, 庞少军, 陈峰, 许洪斌
2020, 47(3): 145-151.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03.609
摘要:
  目的  腹膜假黏液瘤(pseudomyxoma peritonei,PMP)是一种罕见的临床综合征,细胞减灭术(cytoreductive surgery,CRS)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HIPEC)因其良好的治疗效果已经成为各中心公认的标准治疗方案,航天中心医院从2008年开始致力于PMP患者诊治工作,2016年开始将全腹膜切除应用于临床,本研究通过对既往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对PMP治疗经验进行总结。  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1月到2019年1月航天中心医院腹膜假黏液瘤中心收治并接受手术治疗的PMP患者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对所有患者的手术方式、根治程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临床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并通过随访结果对相关因素进行生存分析,了解CRS+HIPEC在PMP治疗中的临床价值,同时对腹膜切除技术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结果  共纳入854例患者,平均年龄50岁,中位改良腹膜肿瘤指数(peritoneal cancer index,PCI)为29,其中25.5%的患者接受了根治性手术切除,细胞减灭程度(completeness of cytoreduction,CC)达到0或1。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21.7%,围术期死亡率为1.1%。自2016年引进腹膜切除技术后,本中心达CC-0/1的比例由14.3%升至36.5%,且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下降(16.8%vs.28.8%,P < 0.001)。总体而言,CC-0/1的患者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77%、64.3%,显著优于CC-2/3患者的45.8%、39.4%。在未达根治的患者中,CC-2和CC-3患者10年生存率也存在明显差异(45.5%vs.34.5%,P=0.006)。对总体生存进行分析,改良腹膜肿瘤指数、手术方式、术中是否行热灌注治疗、病理级别、CA125水平均为影响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细胞减灭术+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腹膜假黏液瘤安全有效,腹膜切除技术可显著提高根治程度并降低并发症风险;对于无法达到根治切除的患者,最大限度的减瘤亦可延长远期生存。
临床研究与应用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微钙化减少对肿瘤病理完全反应的预测
刘文佳, 刘雨潇, 杨正军, 李君辉, 曹旭晨
2020, 47(3): 152-155.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03.300
摘要:
  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后影响微钙化(mcrocalcification,MC)改变的因素及MC减少与肿瘤病理完全反应(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pCR)的相关性。  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15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范围改变组及数量改变组,评估影响MC改变的因素。根据MC是否减少进行分组,分为MC范围缩小组及MC数量减少组,分析不同分子分型中MC减少与pCR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价乳腺X线摄影(mammography,MG)检查中MC减少对pCR敏感性、特异性的预测。  结果  MC呈弥散分布,范围>2 cm,数量>20个患者更易发生MC减少。MC范围缩小组较非缩小组易发生pCR。MC数量减少组与非减少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子分型不是MC范围缩小及数量减少与pCR的影响因素。MC范围缩小组预测pCR的敏感度为77.78%、特异度为57.45%(P=0.000 1)。  结论  乳腺癌患者NAC后MC改变因素为MC范围、数量及分布,MC范围缩小患者的pCR率高,但MC范围缩小对预测pCR准确性较低,暂不推荐MG检查评估NAC后是否达到pCR。
综述
Aurora激酶与消化道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熊诗萌, 刘宏斌
2020, 47(3): 156-16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03.155
摘要:
Aurora激酶是一类高度进化保守的丝/苏氨酸激酶,包括Aurora-A、Aurora-B、Aurora-C亚型,在细胞周期中呈动态分布,通过调控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中心体的成熟和分离、双极纺锤体组装和稳定、染色体精确分离及细胞质有效分裂等过程,确保细胞周期正常完成。近年来研究者已在人体多种实体瘤中发现Aurora激酶过表达,高表达的Aurora激酶导致异常的有丝分裂,引起基因的不稳定性,与肿瘤的发生、增殖、预后密切相关,表明其是一种新型抗肿瘤靶点。目前Aurora激酶抑制剂是分子靶向治疗的新领域,部分抑制剂已进入临床试验,表现出较强的抗肿瘤活性。本文就Aurora激酶生物学特性及其抑制剂与消化道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进行综述。
病例报告与分析
贝伐珠单抗联合奥希替尼治疗晚期肺腺癌致心力衰竭1例
曹莹, 俞森权, 郑健, 高文仓
2020, 47(3): 161-162.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20.03.119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