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  第35卷  第18期

显示方式:
胸腔前外侧壁层胸膜活检30例临床分析
金普乐, 田晓玲, 杜芸, 王平, 王敏
2008, 35(18): 1021-1023. doi:
摘要:
目的: 胸膜活检是明确胸膜疾病性质的重要手段。获得胸膜组织的主要方法有:Vim-silverman分叶针,Abrams针,Cope针,Tru-Cut针,电视胸腔镜,纤维支气管镜替代胸腔镜胸膜活检术等,这些方法在不同方面存在活检的组织小,操作复杂,技术要求高,创伤大等缺点。本文提出一种新的胸膜组织活检器械-钳式胸膜活检套管针,并探讨其对胸膜咬检的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 应用钳式胸膜活检套管针对30例胸腔积液患者进行胸膜腔腋前线壁层胸膜活检。沿胸壁垂直方向将套管针送入胸腔,拔出针芯,将活检钳插入套管针外套管内,一只手固定外套管,另一手用指尖捏住活检钳体部,沿外套管管腔来回做提插运动,同时向腋前线胸腔逐步、缓慢推送外套管,当出现阻力感时说明已经抵达壁层胸膜,此时张开活检钳,将外套管和活检钳前推,钳头轻轻施压壁层胸膜后,关闭钳头并退出外套管,取出组织块。 结果: 取材成功率96.6%(29/30),病理诊断阳性率为70.6%(21/30),第1次咬检明确诊断率76.2%(16/21),病理未见肌肉、脂肪组织。平均活检组织块2.1±1.3mm。发生气胸4例(13.3%),胸痛14例(46.6%),出血3例(10%)。 结论: 应用钳式胸膜活检套管针进行腋前线壁层胸膜活检是一种操作简单、安全和有效的胸膜活检方法。
高龄肺癌外科治疗及围术期处理95例
王京弟, 闫天生, 刘丹丹, 梁正, 沈祯云, 王可毅, 宋金涛
2008, 35(18): 1024-1027. doi:
摘要:
目的: 通过分析70岁以上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高龄肺癌外科治疗和围术期处理的相关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胸外科1997年11月至2007年11月手术治疗70岁以上肺癌患者95例,其中男70例,女25例;平均年龄73.5岁。术前根据患者肺功能检查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超声心动左室射血分数(LVEF)、运动试验等结果评估其手术风险。在双腔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全肺切除3例,肺叶切除70例,肺部分切除20例,开胸探查2例。对于手术结束时出现低氧血症的12例患者延迟拔除气管插管,予呼吸机辅助通气以利于麻醉恢复期平稳过渡。采用β1受体阻滞剂和胺碘酮相结合治疗术后快速性心律失常。 结果: 根据pTNM分期,Ⅰ期患者占总体的41.2%。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4.2%,无术中死亡,围术期死亡率4.2%。术前DLCO<60%预计值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DLCO≥60%预计值的患者(P=0.004)。麻醉恢复期给予呼吸机支持的患者,围术期死亡率(P=0.02)和平均通气时间(P=0.032)显著低于麻醉恢复期未经呼吸机支持,术后因呼吸功能不全而二次气管插管的患者。β1受体阻滞剂和胺碘酮治疗术后快速性心律失常有效率达到94.1%。 结论: 高龄肺癌患者通过严格的心肺功能评估,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积极防治术后并发症,可以获得相对良好的外科治疗效果。
综合手术方式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113例分析
孟兴凯, 张俊晶, 李得溪, 乔建梁
2008, 35(18): 1028-1031. doi:
摘要:
目的: 探讨综合手术方式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的价值。 方法: 分析2001年8月~2007年6月内蒙古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113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的临床资料,其中综合手术方式组36例(A组),其他手术方式组77例(B组)。两组间性别、年龄、术前清蛋白水平、血细胞比容、壶腹部周围癌的部位及类型、两组术前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ICU护理天数、术后早期并发症(包括胰瘘、出血、胆瘘及腹腔感染等)的发生率及术后死亡率等。 结果: A组患者中出现早期并发症7例(19.4%),其中胰瘘、胆瘘、出血、腹腔感染等的总数为5例(13.8%),死亡1例((2.7%);B组患者中出现早期并发症45例(58.4%),其中胰瘘、胆瘘、出血、腹腔感染等发生的患者总数为38例(49.4%)。出现两种及两种以上并发症8例,死亡5例(6.5%)。A组术后住院天数、胰瘘的发生率及腹腔感染率均低于B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ICU护理天数高于B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出血、胆瘘及死亡率均低于B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 综合手术方式能够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喉部鼻型T/NK细胞淋巴瘤1例
冷辉, 孙海波, 刘万庆
2008, 35(18): 1031-1031. doi:
摘要:
患者,男性,49岁,因"咽痛伴时有发热一个月"于2007年12月10日就诊。
18F-FDG联合99mTc-MDP显像在乳腺癌术后随访中的应用
张春燕, 高树兴, 刘晓杰, 张志刚, 丁育松, 蒋灵军
2008, 35(18): 1032-1034. doi:
摘要:
目的: 探讨18F-FDG符合探测显像联合99mTc-MDP骨显像在乳腺癌手术化疗后早期随访中,监测其复发及转移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81例乳腺癌患者手术化疗后3年内,分别行18F-FDG符合探测显像、99mTc-MDP骨显像、CT显像,计算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 结果: 81例乳腺癌手术化疗后患者中,经病理检查或临床及其他影像学诊断转移31例,18F-FDG符合探测显像对复发及转移患者监测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74.2%、92.0%、85.2%;CT显像对复发及转移患者监测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58.1%、88.0%、76.5%;18F-FDG符合探测显像联合99mTc-MDP骨显像诊断对复发及转移患者监测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3.5%、92.0%、92.6%。 结论: 18F-FDG符合探测显像联合99mTc-MDP骨显像对乳腺癌手术化疗后患者的早期随访中,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均较高,对监测其复发及转移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适形放疗联合介入治疗宫颈癌放疗后盆腔复发的临床观察
吴超群, 王佩国, 徐利明, 赵晨
2008, 35(18): 1035-1037. doi:
摘要:
目的: 评价三维适形放疗联合介入治疗复发性宫颈癌的近期疗效和毒副反应。 方法: 分析放疗后盆腔复发宫颈患者癌27例,给予动脉介入治疗两周期后,复发病灶适形放疗50~55Gy。 结果: 1年生存率为59.2%,CR22.2%,PR59.3%,总有效率(CR+PR)为81.5%,症状缓解率:腰骶疼痛71.4%(15/21),下肢痛64.3%(9/14),下肢水肿40%(2/5)。急性Ⅲ度以上膀胱、直肠反应、骨髓抑制发生率分别为14.8%、18.5%、25.9%,1例发生晚期放射性膀胱炎,2例出现晚期放射性直肠炎,盆腔皮下组织纤维化3例,全组未发生治疗相关性死亡。 结论: 三维适形放疗联合介入治疗宫颈癌放疗后盆腔复发,近期疗效满意,毒副反应可以接受,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全腹外斜肌筋膜皮瓣下移修复肿瘤性腹股沟和下腹壁缺损
张如明, 张琥, 顾新丰, 史萌, 常跃文, 沈敬松
2008, 35(18): 1038-1040,1044. doi:
摘要:
目的: 介绍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覆盖肿瘤切除后,腹股沟和下腹壁区缺损修复的新方法。 方法: 2005年9月~2007年12月,治疗4例患者。其中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纤维肉瘤1例,血管肉瘤1例,阴茎癌腹股沟淋巴结转移1例,全部病例均为多次手术后复发。切口起于腹股沟和下腹壁缺损区的内上角,沿中线走行至剑突后转向外上方,经由乳晕下方至腋后线。切开腹直肌前鞘的内缘,向外侧掀起腹直肌前鞘和续接的全腹外斜肌及其表面皮肤,形成具有宽大蒂部的肌筋膜皮瓣。然后,将皮瓣下移,覆盖在腹股沟和下腹壁缺损区。裸露的供区,利用皮肤和皮下组织的弹性,直接缝合。切除的范围从18×15~22×18cm,平均310cm2。转位的肌筋膜皮瓣从30×17~37×20cm,肌筋膜皮瓣平均下移11cm以上。所有的创面均一期闭合,仅1例3×3cm区游离植皮。 结果: 4例转位的肌筋膜皮瓣全部成活,其中3例所有切口均一期愈合,1例下缘裂开,经换药愈合。平均随访11个月,复发1例。无腹壁疝出现。 结论: 应用全腹外斜肌筋膜皮瓣修复腹股沟区和下腹壁缺损,是一种简单,安全和有效的新方法。
乳腺癌患者非前哨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因素
张涛, 陈保平, 魏希亮, 李中, 崔乃鹏
2008, 35(18): 1041-1044. doi:
摘要:
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非前哨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因素。 方法: 用同位素法示踪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除常规HE染色外,对前哨淋巴结还进行间隔连续切片和免疫组化染色。回顾性分析了1999年5月~2008年7月间前哨淋巴结活检中存在转移的108例患者,以研究非前哨淋巴结转移与各种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结果: SLN活检的成功率为96%,灵敏度为92%,特异度为100%,假阴性率为8%,假阳性率为0,准确率为96.6%。当原发肿瘤>2cm或者脉管受侵时或者前哨淋巴结转移灶最大径>2mm,非SLN的转移率分别为66.7%(54/81),84.1%(37/44)和87.3%(55/63)。如果原发肿瘤>2cm且脉管受侵,或者原发肿瘤>2cm且前哨淋巴结转移灶最大径>2mm,或者脉管受侵且前哨淋巴结转移灶最大径>2mm,非SLN的转移率分别为85.7%(18/21),93.8%(15/16)和94.7%(18/19)。如果原发肿瘤>2cm,脉管受侵且前哨淋巴结转移灶最大径>2mm,则全部14例非SLN都有转移。 结论: 非前哨淋巴结是否转移与原发肿瘤大小、前哨淋巴结转移灶最大径和脉管是否受侵有关,患者具有的不良因素越多,则非前哨淋巴结发生转移的可能性越大。
47例肺肉瘤样癌的特征及预后因素分析
徐文静, 黄纯, 王柳春, 李凯
2008, 35(18): 1045-1049. doi:
摘要:
目的: 探讨肺肉瘤样癌(Lung sarcomatoid carcinoma,LSC)的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985年9月至2007年7月收治的47例肺肉瘤样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行手术为主综合治疗44例,非手术治疗3例。分别对性别、年龄、吸烟史、肿瘤大小、pTNM分期和组织学类型等因素进行预后分析。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法进行生存率显著性检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结果: 全组患者临床特征与其他类型肺癌相似,1、3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9.6%、27.7%和8.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P=0.006)、肿瘤大小(P=0.023)、pTNM分期(P=0.000)、T分期(P=0.001)、有无淋巴结转移(P=0.002)、M分期(P=0.000)和组织学类型(P=0.045)是影响预后的因素。多因素分析则显示,年龄(P=0.002)、T分期(P=0.011)和M分期(P=0.004)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结论: 肺肉瘤样癌的诊断主要依靠术后病理,缺乏特异性临床表征,影响其预后的因素主要为年龄、T分期和M分期。
老年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的临床应用价值
庄亚强, 莫军扬, 戴文斌, 朱宝恒
2008, 35(18): 1050-1051. doi:
摘要:
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是近10年来乳腺外科研究的热点课题,目前国内对SLNB的研究较多[1],但针对老年患者是否也适合SLNB的报道较少。
6例幽门螺杆菌阴性的胃粘膜相关组织淋巴瘤临床分析
赵鸿鹰, 王宇, 赵鸿雁, 徐建军, 江荣科
2008, 35(18): 1052-1053. doi:
摘要:
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淋巴瘤是一类来源于B细胞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经过呈低度恶性,最常发生于胃肠道,胃MALT淋巴瘤约占结外型非霍奇金淋巴瘤的40%。
Kiss-1 MMP-9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崔国忠, 张志刚, 戴殿禄, 刘运江
2008, 35(18): 1054-1056. doi:
摘要:
目的: 探讨Kiss-1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乳腺癌组织的表达及二者在乳腺癌浸润与转移中的作用。 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乳腺癌组织中Kiss-1、MMP-9的表达状况。 结果: Kiss-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降低,与肿瘤临床分期增加和腋窝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MMP-9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率显著升高,分期越晚,其表达率越高;淋巴结转移阳性者,MMP-9表达有增高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Kiss-1可以抑制乳腺癌的浸润、转移;MMP-9则对乳腺癌的浸润、转移有促进作用,Kiss-1和MMP-9表达可作为乳腺癌预后的重要指标。
脑脾胰肺肝组织粗提物对人胃癌细胞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
李玉莲, 耿敬姝
2008, 35(18): 1057-1059,1063. doi: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组织粗提物对人胃癌细胞株GASL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及机制。 方法: 采用Transwell小室法,比较裸鼠脑、脾、胰、肺、肝组织粗提物对人胃癌细胞株GASL侵袭透膜能力的影响;用明胶酶谱法检测不同组织粗提物对GASL分泌基质金属蛋白酶的作用;用MTT法比较GASL对裸鼠脑、脾、胰、肺、肝组织的粘附能力水平。 结果: 1)肺、肝、胰、脾、脑组织粗提物及照组GASL透膜的细胞数分别是(10.2±3.1)个、(21.3±2.3)个、(25.4±4.1)个、(9.3±1.6)个、(6.0±0.8)个、(7.2±1.1)个,肝、胰组织粗提物作用组GASL侵袭透膜数多于肺、脾、脑粗提物组及无血清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2)明胶酶实验结果表明:经胰组织粗提物、肝组织粗提物作用后,GASL细胞分泌明胶酶能力较强。3)GASL细胞在体外对肝和胰组织粗提物粘附率较高(P<0.05); 结论: 肝、胰组织粗提物促进人胃癌细胞GASL分泌明胶酶,并与其有较强粘附作用,可提高GASL侵袭转移能力。
BCSG1 survivin在浸润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及预后相关性的研究
张志刚, 张祥宏, 刘巍, 崔东辉, 董智明, 李秀清, 王丙红, 宋昕
2008, 35(18): 1060-1063. doi:
摘要:
目的: 探讨BCSG1、survivin蛋白在浸润性乳腺癌中表达的意义及其相关性。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0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BCSG1、survivin蛋白的表达情况,同时取10例正常乳腺组织作对照。 结果: BCSG1、survivin在浸润性乳腺癌中阳性表达分别为65%(65/100)、67%(67/100),二者在浸润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r=0.288,P<0.01),进一步发现共表达率达到50%,明显高于c-erbB-2的阳性率,BCSG1、survivin共表达和共表达阴性且c-erbB-2阴性的两组病例淋巴结转移情况分别为86.4%(19/22)和17.6%(3/17),有显著性差异(P<0.01)。 结论: 在c-erbB-2阴性表达乳腺癌病例中,BCSG1、survivin共阳性表达者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BCSG1和survivin均呈阴性表达者,BCSG1、survivin的共表达可能是不好的预后因素。因此,同时检测BCSG1、survivin和c-erbB-2的表达对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判定可能更有价值。
CD147和MMP-2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血清水平变化的意义
熊枝繁, 李杰, 曹仕琼, 刘浩, 赵志辉, 李丽, 李正英, 吴燕茹, 熊莉娜
2008, 35(18): 1064-1067. doi:
摘要:
目的: 研究CD147和MMP-2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和大肠癌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变化,探讨其与大肠癌侵袭和转移的相关性,及二者间的相互联系。 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结合图像分析软件检测44例大肠癌、癌旁和正常对照组织中CD147和MMP-2的表达及半定量测定。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44例大肠癌患者血清中CD147和MMP-2的水平,并设36例健康对照。 结果: 大肠癌组织CD147和MMP-2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和正常对照组织,其表达与肿瘤分型、分化程度未见相关,而与转移密切相关。大肠癌患者血清CD147和MMP-2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且伴转移组血清中CD147水平显著高于无转移组;低分化组中MMP-2水平显著高于高、中分化组。两者在组织定量和血清水平呈正相关。 结论: 大肠癌组织、血清中CD147高表达及高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大肠癌发展程度及转移状态,其促MMP-2激活和表达增高的作用可能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ERCC1和XRCC1基因多态性与接受奥沙利铂化疗晚期大肠癌患者生存期的关系
梁军, 吕红英, 张克, 梁华
2008, 35(18): 1068-1072. doi:
摘要:
目的: 探讨DNA损伤修复基因ERCC1 Asn118Asn和XRCC1 Arg399Gln多态性与接受奥沙利铂一线化疗的中国晚期大肠癌患者生存期的关系。 方法: 99例晚期大肠癌患者化疗前抽取静脉血并提取DNA,以real-time PCR法对ERCC1、XRCC1基因进行SNP分型。患者接受奥沙利铂为主的化疗方案化疗,比较不同基因型与患者生存期的关系。 结果: ERCC1 Asn118Asn基因位点在所研究的中国大肠癌患者中的突变频率为:C/C50.51%、C/T41.41%、T/T8.08%;XRCC1 Arg399Gln基因突变频率为:G/G52.53%、G/A38.38%、A/A9.09%。99例晚期大肠癌患者中位TTP为7个月。ERCC1C/C基因型患者中位TTP10个月,C/T+T/T型患者中位TTP5个月,二者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XRCC1G/G基因型中位TTP10个月,G/A+A/A基因型中位TTP5个月,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个基因联合多态性分析发现,同时携带ERCC1C/C和XRCC1G/G基因型、ERCC1C/C和XRCC1G/A+A/A基因型、ERCC1C/T+T/T和XRCC1G/G基因型、以及ERCC1C/T+T/T和XRCC1G/A+A/A基因型的患者中位TTP分别为11个月、6个月、5个月和5个月,4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 结论: ERCC1 Asn118Asn、XRCC1 Arg399Gln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晚期大肠癌患者接受奥沙利铂一线化疗后的生存期有关。
甲状腺癌与超声探测甲状腺钙化研究的新进展
石臣磊, 秦华东
2008, 35(18): 1073-1075,1079. doi:
摘要:
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近十年来发病人数急剧增加。如今已成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并且甲状腺癌占头颈部恶性肿瘤发病率的首位。随着高频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的广泛应用,超声已经成为甲状腺疾病术前检查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其影像学显示的钙化病灶对甲状腺癌的临床诊断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尤以微小钙化的特异性高,达96.74%,特别是在对乳头状甲状腺癌的回顾性研究中,诊断率最高可达100%。微小钙化对诊断微小乳头状癌有重要临床意义。在那些甲状腺结节伴钙化的年龄<45岁的患者中,尤其当是伴微小钙化时,应高度警惕恶性可能,恶变的可能性超过50%。另外,甲状腺单发结节患者钙化与癌变紧密相关,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均高于多发结节伴钙化者。近年来,颈部淋巴结的是否肿大、是否有钙化、针吸细胞学与超声的联合应用、一些甲状腺的特殊基因的检测和钙化与非乳头状甲状腺癌的关系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方向。
血管内皮抑素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李淑芬, 佟仲生
2008, 35(18): 1076-1079. doi:
摘要:
肿瘤血管生成及其生长、侵袭和转移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多步骤的调控过程。肿瘤生长及转移依赖于新生血管形成,抑制血管形成是抗肿瘤治疗的新方法。血管内皮抑素是一种新型内源性血管生成抑制剂,体内外试验证明其能特异性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与迁移,诱导其凋亡,从而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目的。有关血管内皮抑素的具体作用机制及信号传导通路尚不十分明确。同时其表达水平与肿瘤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可作为肿瘤的临床预后指标。血管内皮抑素的基因治疗与化疗、放疗、免疫治疗联合应用不仅显著增强其他治疗抗肿瘤效应,而且可减少其他治疗的毒副反应,显示出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其抗血管生成作用具有广谱、低毒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克服了肿瘤的耐药性,这对于人类最终克服肿瘤是非常重要的。多年来国内外对其用于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报道较多。本文就血管内皮抑素的结构、作用机制、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临床前及临床试验研究做一综述。
乳腺巨大血管肉瘤1例
何湘萍, 汪洁, 高雅军, 马祥君
2008, 35(18): 1080-1080. doi:
摘要:
患者,女性,25岁,发现右乳房肿物渐进性增大3年,于2005年4月21日入院,肿块无疼痛,乳房皮肤无红肿,曾自行变软变小,间断服用"乳癖消",外用"曼吉磁贴"等治疗,劳累后肿块增大,并出现局部针刺样疼痛,有家族肿瘤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