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  第37卷  第7期

显示方式:
Twist 促进人肝癌细胞的迁移*
杜艳涛, 韩海勃, 赵 威, 张志谦
2010, 37(7): 361-36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07.001
摘要:
目的:研究Twist对肝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RT-PCR 方法检测Hep-11和Hep-12中Twist的表达情况。将Twist-cDNA转染Hep-11筛选得到稳定高表达Twist的细胞克隆Twist-Hep- 11。构建pSuper-Twist-shRNA 干扰载体,瞬时转染Hep-12细胞。用Boyden 小室检测过表达和抑制Twist基因后对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RT-PCR 和Western blot检测Hep-11上调Twist后的EMT 标志分子的表达。结果:与Hep-11相比,Hep-12的Twist基因表达显著上调,Hep-12的迁移能力也强于Hep-11。Hep-11细胞过表达Twist后,其迁移能力明显增强;而干扰Hep-12细胞Twist表达后,其迁移能力亦明显下降。Hep-11过表达Twist后,N-cad、Vimentin 表达明显上调,E-cad 变化不明显。结论:Twist可以促进肝癌细胞的迁移,其机制可能与N-cad、Vimentin 表达上调有关。
microRNA-192 抑制物对骨肉瘤细胞系SOSP_9607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赵广义, 赵 健, 李 伟, 高 杰, 杨彤涛, 裘秀春, 范清宇, 马保安
2010, 37(7): 365-368.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07.002
摘要:
目的:探讨miR-192 抑制物对于骨肉瘤细胞系SOSP_ 9607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凋亡和周期。将SOSP_ 9607细胞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分为阴性对照和正常细胞对照组。实验组采用miR-192 抑制物(hsa-miR-192 inhibitors )抑制SOSP_ 9607细胞内miR-192 的活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显著抑制SOSP_ 9607细胞的增殖,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P<0.01)。 随着浓度从50nmol/L 逐渐增加至200nmol/L ,抑制率逐渐增高(P<0.01)。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细胞周期G0/G1 细胞比例显著增加,G2/M期细胞比例显著减少,S 期细胞比例显著减少(P<0.01)。 实验组凋亡率(13.6 ± 2.1)% 与阴性对照组凋亡率(7.1 ± 0.5)% 相比明显增高(P<0.01)。 结论:miR-192 抑制物通过抑制SOSP_ 9607细胞中miR-192 的活性对SOSP_ 9607细胞的增殖和凋亡发挥重要作用,可能成为骨肉瘤生物治疗的新靶点。
细胞浆内Connexin32蛋白增强肝癌细胞Li-7 的运动和侵袭能力*
李庆昌, 高 辉, 谢成耀, 刘树立, 邱雪杉, 王恩华
2010, 37(7): 369-371.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07.003
摘要:
目的:探讨肝癌细胞中间隙连接蛋白Connexin 32对肝癌细胞运动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利用逆病毒感染的方法在肝癌细胞系Li-7 中建立Connexin 32蛋白表达可通过doxycycline 调控的Li-7 Tet-off Cx32稳定克隆,运用体外transwell migration and invasion assay方法验证Connexin 32表达与肝癌细胞运动和侵袭能力的相关性。结果:建立稳定整合了Connexin 32cDNA和调控序列Tet-off 的肝癌细胞Li-7 亚克隆,Western-blot结果显示外源性Connexin 32蛋白表达于细胞浆中,亚细胞定位分析证实Connexin 32蛋白定位于高尔基复合体内,此细胞浆内Connexin 32蛋白过表达显著增强肝癌细胞的体外运动和侵袭能力。结论:肝癌细胞浆内异位表达的Connexin 32蛋白发挥促进肿瘤进展的作用。
血管生成拟态在胃腺癌中的临床病理意义和相关机制研究*
李 熳①, 谷彦军, 张志广①, 张丹芳, 赵秀兰②, 孙保存②
2010, 37(7): 372-376.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07.004
摘要:
目的:探讨胃腺癌(gastric adenocarcinoma,GAC )中是否存在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 ,VM),并进一步阐述VM存在的临床病理意义,通过金属基质蛋白酶-2、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2、MMP-9)和组织蛋白酶D(Cathepsin D )的免疫组化染色,初步探讨VM的形成机制。方法:收集173 例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完整的胃腺癌病例,通过过碘酸雪夫氏反应(Periodic acid-Schiff,PAS )与CD31双重染色和CK8 &18免疫组化染色,将胃腺癌分成VM(+)组和VM(-)组,计数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和血管拟态密度(vasculogenic mimicry density ,VMD),并进行MMP-2、MMP-9 和Cathepsin D 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173 例胃腺癌患者中VM阳性者40例(23.12%),低分化腺癌组VM阳性率(26.4%)明显高于中分化腺癌组(4%)(χ2=6.011,P=0.014);且VM(+)组更易发生血道转移和远期复发(χ2=6.389,P=0.020;χ2=4.748,P=0.029);血道转移组VMD计数较无转移组明显升高(t=3.140,P=0.003)。 MVD在VM(+)组和VM(-)组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596,P=0.482)。 Kaplan-Meier 生存分析显示VM(+)组的生存率低于VM(-)组(P=0.022),Cox 回归模型显示TNM分期和VM是影响胃腺癌患者生存率的危险因素。VM(+)组MMP-2、MMP-9 和Cathepsin D 的表达均高于VM(-)组(P 均<0.05)。 结论:胃腺癌中存在VM,且与分化程度有关,VM是胃腺癌不良预后的指标之一。MMP-2、MMP-9 和Cathepsin D 可能参与了GAC 中VM的形成。
MMP-9 在胃癌及其淋巴结组织中表达的临床意义*
姬 瑞, 周永宁, 任涛文, 张志镒①, 李 强
2010, 37(7): 377-38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07.005
摘要:
目的:研究MMP-9 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状况,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生存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采用组织芯片技术,分析189 例胃癌、54例癌旁组织、41例淋巴结转移灶及32例正常对照组织中c-Jun 和MMP-9 蛋白表达。结果:胃癌中MMP-9 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78.3% 。MMP-9 的表达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及Lauren 分型有关(P<0.05)。 41例淋巴结转移灶和相对应的41例胃癌组织各因子表达比较发现,MMP-9 阳性表达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与MVD进行比较发现,MMP-9 阳性患者的MVD值高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MMP-9 阳性组对胃癌患者生存期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 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MMP-9 的异常表达不能作为影响胃癌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 结论:MMP-9 在胃癌组织中均有高表达。MMP-9 阳性表达与肿瘤的浸润、转移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胃癌恶性行为的重要生物学标记物。MMP-9 在促进血管生成中起重要作用。MMP-9 蛋白阳性表达对胃癌患者来说是一个不利的预后因素,但尚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预后指标。
ER PR 单阳性表达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分析*
刘晓斌, 袁智勇, 李瑞英, 郝建磊, 徐利明, 朱 莉, 王 平, 付 丽①
2010, 37(7): 381-38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07.006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的ER、PR表达对原发性侵袭性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重点研究ER+/PR- 和ER-/PR+ 单阳性表型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0月至2004年5 月间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 054 例原发性侵袭性乳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及随访结果,比较不同的ER、PR表达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明确ER+/PR- 和ER-/PR+ 单阳性表型肿瘤之间存在的差异。计算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 方法,生存率比较应用Log-rank 检验。经COX多因素分析得出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结果:ER+/PR- 表型肿瘤易出现于年长、绝经后的女性,肿瘤直径较小,组织分化程度较高。生存分析显示:ER+/PR+ 组预后优于ER-/PR- 组(OS:P=0.000,DFS :P=0.000),ER或PR单阳组预后介于ER+/PR+ 组和ER-/PR- 组之间。相对于ER-/PR- 表型肿瘤,ER+/PR- 的生存优势强于ER-/PR+ ,ER+/PR- 的无瘤生存优于ER-/PR+(P=0.035),而两者之间总体生存无明显差异(P=0.890)。 不同的ER、PR阳性表达是影响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的无瘤生存的独立因素(P=0.023)。 结论:ER+/PR- 和ER-/PR+ 是两种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完全不同的乳腺癌,ER-/PR+ 肿瘤表现的侵袭性行为更强,应该采取更为积极的治疗措施。ER-/PR+ 表型乳腺癌可能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征。
原发性乳腺小细胞癌1 例
巨英超, 吴建华, 任曙光, 赵冀安
2010, 37(7): 384-38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07.018
摘要:
肝细胞肝癌中微血管密度及MMP-2 和MMP-9 的表达与术后转移及预后的关系*
赵占考, 孙保存①, 孙 涛①, 赵秀兰①, 古 强①, 车 娜①, 董学易①, 孙 丹①
2010, 37(7): 385-387.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07.007
摘要:
目的:探讨微血管密度(MVD)、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MMP-9 在肝细胞肝癌转移中的作用及其各自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以石蜡包埋组织切片,免疫组化SP法染色分别检测97例肝细胞肝癌MVD和MMP-2、MMP-9 表达的情况,其中复发与转移组49例,非复发与转移组48例。结果:转移组MVD高于无转移组(P=0.015),转移组MMP-2 和MMP-9 表达高于无发转移组(P=0.009,P=0.0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VD增高、MMP-2 和MMP-9 过度表达可能与肝细胞肝癌转移、不良生存预后存在相关性。
阴茎癌肉瘤1 例
贾建华, 张春阳, 刘 岩
2010, 37(7): 387-387.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07.019
摘要:
18F-FDG PET-CT CT 在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状态的对比研究*
朱 湘, 徐文贵, 马文超, 宋秀宇, 戴 东, 朱 磊
2010, 37(7): 388-391.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07.008
摘要:
目的:通过与CT对比,探讨18F-FDG PET-CT 在诊断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的术前18F-FDG PET-CT 、CT图像。在CT图像上分别以淋巴结最短径>0.5cm(A 标准)、最短径≥1.0cm(B 标准)及最长径≥1.0cm(C 标准)为判定淋巴结转移的标准;在PET-CT 图像上,分别以目测腋窝淋巴结出现18F-FDG 异常放射性浓聚为判定淋巴结阳性的标准(D 标准)及半定量分析法异常放射性浓聚灶最大标准化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 uptake value ,SUV max)≥1.0 为判定淋巴结转移标准(E 标准)。 以术后病理为金标准,比较不同影像方法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状态的价值。结果:乳腺癌患者腋窝阳性与阴性淋巴结在大小及SUV max 方面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诊断标准中,以PET-CT 的总体诊断准确率及与病理吻合度Kappa 值最高,其中A 标准灵敏度最高(59.3%)而特异度最低(83.5%);B 标准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最高(分别为98.2% 、72.7%),而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最低(27.1% 、88.4%);C 标准各项诊断指标相对较差,无突出项;PET-CT 图像目测与半定量诊断结果相同,其诊断准确性(90.1%)、阴性预测值(92.5%)均优于单独CT诊断,且与病理诊断吻合度较好(Kappa 值为0.57),在诊断灵敏度(55.9%)、特异度(96.1%)及阳性预测值(71.7%)方面与单独CT比较也具较高诊断价值,阳性组SUV max 较阴性组明显为高,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不同影像方法在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18F-FDG PET-CT 是一种直观有效的评价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状态的方法。
唑来膦酸预防芳香化酶抑制剂引起骨丢失的临床研究*
徐 亮, 郝晓甍, 张 敏, 张 瑾
2010, 37(7): 392-39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07.009
摘要:
目的:探讨唑来膦酸预防绝经后乳腺癌患者芳香化酶抑制剂内分泌治疗引起骨丢失的效果。方法:选取2005年6 月至2007年6 月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63例绝经后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唑来膦酸与芳香化酶抑制剂连用)和对照组(单用芳香化酶抑制剂)。 随访24个月,观察不同时期两组患者腰椎(L2~L4)前后位骨密度,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发生率的变化。结果:治疗6 个月,唑来膦酸组腰椎的骨密度与单用芳香化酶抑制剂组相比有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9)。 两组骨丢失事件的发生没有统计学差异(骨量减少:P=0.124,骨质疏松:P=0.573)。 12个月时,治疗组腰椎骨密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08),治疗组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骨量减少:P=0.048,骨质疏松:P=0.042)。 24个月时,治疗组的腰椎骨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0)。 治疗组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骨量减少:P=0.027,骨质疏松:P=0.011)。 治疗期间,除治疗组骨痛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较高外(P=0.039),两组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相似(P>0.05)。结论:唑来膦酸对芳香化酶抑制剂内分泌治疗引起的骨丢失有明显的预防作用,且不良反应轻微,安全有效,耐受性好。
58例胶质瘤不同分割剂量调强放疗疗效观察*
刘云琴, 钱立庭, 张红雁, 马 军, 赵于飞, 吴韦炜
2010, 37(7): 395-398.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07.010
摘要:
目的:评价星形胶质细胞瘤的不同分割剂量调强放射治疗(IMRT)疗效和副作用。方法:2001年10月至2006年12月,58例经病理证实的星形胶质细胞瘤接受了IMRT 治疗。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类,其中Ⅱ级32例,Ⅲ级20例,Ⅳ级(胶质母细胞瘤)6 例。58例中大分割IMRT 治疗32例(包括Ⅳ级3 例、Ⅲ级11例、年龄大于40岁的Ⅱ级18例);常规分割IMRT 治疗26例。结果:1、3 和5 年总生存率(OS)分别为86% 、52% 和45% ,1、3 和5 年无进展生存率(PFS)分别为77% 、38% 和25% 。分层分析显示WHOⅡ级患者大分割组疗效优于常规分割组,两组OS和PFS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 和P=0.006);WHOⅢ级患者大分割组的OS和PFS 高于常规分割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只有1 例患者出现了晚期RTOG 3 级神经毒性。结论:与常规分割IMRT 相比,大分割IMRT 有可能提高星形细胞瘤的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
腹腔镜下肾脏部分切除术(附58 例报告)
崔心刚, 徐丹枫, 陈 明, 任吉忠, 刘玉杉, 车建平, 闵志廉
2010, 37(7): 399-401.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07.011
摘要: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肾脏部分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肾肿瘤患者58例,包括肾癌43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4例,肾素瘤1 例。瘤体直径1~6cm,平均2.5 ± 1.5cm,均采用后腹腔镜下肾肿瘤剜除术。手术过程:分离暴露肾动脉和瘤体,血管阻断夹阻断肾动脉,距离瘤体1cm用超声刀剜除完整瘤体,1-0 可吸收线间断缝合创面,解除血管阻断,观察出血情况,对出血点予以缝合止血,取出肿瘤,完成手术。结果:3 例因瘤体较大,或多支动脉仅夹闭1 支而出血较多中转开放。手术时间65~200min,平均95± 43min;术中出血20~1 500mL,平均140 ± 60mL。血管阻断时间最初10例30~45min,后48例仅为8~28min;肠道功能12~36h恢复,绝对卧床3~5d 后下床活动,术后住院7~10d。随访6~48个月。术后肾图显示患侧肾脏血流良好,功能无明显异常;1 例切口种植转移,1 例肾门淋巴结转移,2 例因术后病理报告切缘阳性而再次开放手术行根治性切除。结论:后腹腔镜下保留肾单位的肾肿瘤切除术除具有创伤小,康复快等优点外,还可以有效保留肾脏功能,适合于处理外生性生长、直径<4cm的恶性肿瘤或者稍大良性肿瘤。手术对术者腔镜下缝合打结技巧要求较高,血管控制时间一般不超过30min,需要有一定经验的医师操作。
外阴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1 例
陈 敏, 陈两州
2010, 37(7): 401-401.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07.020
摘要:
胃癌患者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检测的临床意义
张勇超
2010, 37(7): 402-404.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07.012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sE-selectin )检测在胃癌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 法检测200 例胃癌患者、45例胃良性疾病患者和4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的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比较其中140 例胃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的变化,并对胃癌患者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CEA 、CA199 和CA724 的阳性率进行比较。结果:胃癌组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表达水平为69.12± 18.19ng/mL,与正常对照组(15.85± 5.27ng/mL)及良性疾病组(19.47±7.88ng/mL)比较,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阳性表达与肿瘤部位及组织学分型无明显相关(P>0.05),但与病理分期及肝转移呈正相关(P<0.05,P<0.01)。胃癌患者手术后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明显下降。胃癌患者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阳性率远远高于其他消化道肿瘤标物(CEA 、CA199、CA724),P<0.01。结论:可溶性E-选择素有可能成为胃癌早期辅助诊断、预测复发转移及评估预后有价值的肿瘤标记物。
榄香烯单药或联合放化疗治疗脑恶性肿瘤的Meta分析
高 嵩, 吴 荣
2010, 37(7): 405-407.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07.013
摘要:
目的:通过Meta 分析评价榄香烯治疗脑恶性肿瘤的近期疗效和1 年生存率,并探讨榄香烯在治疗脑恶性肿瘤中的疗效。方法:通过中国知网、CBM、维普、万方以及Medline数据库,查找1980~2009年的相关文献,制定纳入和排除标准;通过Jadad量表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近期疗效按WHO规定的肿瘤疗效评价标准: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NC),进展(PD)。有效=CR+PR ,无效=NC+PD ;利用RevMan4.2 软件进行Meta 分析。结果:入选5 篇文献,共有患者351 例。其中5 篇均报道了近期疗效,171 例进入治疗组,180 例进入对照组。3 篇文献报道了1 年生存率,101 例进入治疗组,105 例进入对照组。对结果进行分析后认为,无论榄香烯单药治疗还是联合放疗均有一定疗效,并能提高1 年生存率。结论:榄香烯治疗脑恶性肿瘤已显示出一定的疗效,但仍需要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进一步验证此结果。
160 例胃癌根治术后预后分析*
韩 涛, 梁 寒, 王晓娜, 刘翔宇
2010, 37(7): 408-41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07.014
摘要: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影响患者长期生存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1年1 月至2002年12月收治并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将数据输入SPSS13.0 统计软件,通过比较1、3、5 年生存率分析各项可能影响胃癌预后的因素。结果:全组病例1、3、5 年生存率分别为72.50% 、52.50% 、45.00% 。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手术方式、肿瘤最大径、Borrmann 分型、联合脏器切除、肿瘤侵犯深度、淋巴结转移度以及临床分期与术后远期生存有关(P<0.05)。 而多因素分析显示,仅患者年龄、手术方式、肿瘤侵犯深度以及临床分期是胃癌根治术后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 结论:患者年龄、手术方式、肿瘤侵犯深度以及临床分期是影响胃癌根治术后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榄香烯联合紫杉醇脂质体加顺铂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分析
周 蕾
2010, 37(7): 411-412.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07.015
摘要:
不均等黏贴包盖吻合口法食管癌抗反流手术256 例
费立聪, 禇翔鹏, 薛 原, 宋学营, 路少林
2010, 37(7): 413-415.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07.016
摘要:
目的:解决中下段食管癌手术的反流问题,分析不均等黏贴包盖吻合口法重建小胃底的抗反流效果。方法:随机选择不均等黏贴包盖吻合口法抗反流组(A 组)256 例,与同期未行抗反流包埋的对照组(B 组)240 例做术后随访对比,分析两组吻合口反流情况。结果:不均等黏贴包盖吻合口法包埋吻合口,重建小胃底,行胸内食管胃吻合在防止吻合口反流方面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吻合者,经Ridit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1)。 结论:不均等黏贴包盖吻合口法包埋吻合口,重建小胃底,行胸内食管胃吻合在防止食管胃吻合口反流方面效果良好。
miRNA 和恶性肿瘤研究进展
刘 宁, 徐 波①, 梁 寒, 郝希山
2010, 37(7): 416-420. doi: 10.3969/j.issn.1000-8179.2010.07.017
摘要:
microRNA(miRNA)是一类小RNA分子,在转录后水平对基因的表达进行调控。大量的证据显示绝大多数人类恶性肿瘤具有miRNA异常表型。miRNA与肿瘤中许多细胞过程如分化、增生和凋亡的改变有关。本文回顾了miRNA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作为诊断、预后和治疗工具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