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  第31卷  第8期

显示方式:
鼻咽癌患者血浆游离EBV/DNA的定量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李宇红, 邵建永, 冯惠霞, 郜红艺, 张力, 管忠震, 曾益新
2004, 31(8): 421-424. doi:
摘要:
目的:探讨血浆EBV/DNA定量分析,在鼻咽癌早期诊断、临床分期、预后判断和监测放疗后转移复发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定量检测经病理确诊为鼻咽癌的120例初治、90例放疗后随诊患者,其中包括60例放疗后持续缓解,30例远处转移和局部复发患者的血浆EBV/DNA含量。结果:初治、远处转移和局部复发的鼻咽癌患者血浆中游离的EBV/DNA检出率分别为96.0%、95.0%和100%,显著高于治疗后持续缓解鼻咽癌患者、健康对照者和非鼻咽癌的肿瘤患者;初治鼻咽癌患者各TNM分期之间血浆EBV/DNA拷贝数有显著统计学差异,晚期患者(Ⅲ+Ⅳ)期血浆EBV/DNA中位拷贝数显著高于早期患者(Ⅰ+Ⅱ)期;初治患者治疗后已出现局部和远处转移者,治疗前血浆EBV/DNA中位数显著高于尚未出现复发转移患者;初治患者治疗前血浆EBV/DNA≥40000拷贝/ml与<40000拷贝/ml两个水平,患者22个月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46.1%和92.9%,有显著统计学差异;放疗后复发、转移鼻咽癌患者血浆EBV/DNA的中位拷贝数显著高于治疗后持续缓解患者。结论: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鼻咽癌患者血浆中游离的EBV/DNA是一种敏感可靠的方法,对于鼻咽癌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分期、判断预后、监测治疗后复发和远处转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有可能成为鼻咽癌的血清肿瘤标记物。
氟脲嘧啶脂质体注射液取代5-氟脲嘧啶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转移性胃癌近期疗效的评价
刘巍, 吕雅蕾, 王瑞琴, 王力利
2004, 31(8): 425-427,434. doi:
摘要:
目的:探讨氟脲嘧啶脂质体注射液(139-3)取代5-氟脲嘧啶注射液(5-FU)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转移性胃癌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及对宿主免疫系统的影响。方法:选择根治术后转移的胃癌患者148例,随机分成氟脲嘧啶脂质体组(139-3组)及5-氟脲嘧啶组(5-FU组),以HDLF方案进行全身静脉化疗,28天为1个周期,每例均完成至少4个周期的化疗。结果:两组均无完全缓解的病例,139-3组总有效率为60.4%,5-FU组总有效率为45.6%,主要不良反应为轻度的消化道反应和骨髓抑制。治疗后,139-3组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均不同程度高于5-FU组,CD8+则低于5-FU组。结论:氟脲嘧啶脂质体注射液在HDLF联合化疗方案中可取代5-氟脲嘧啶注射液而获得更好的疗效,对宿主的免疫功能有激发作用。
直肠癌中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和微血管计数的关系探讨
陈维荣, 王宇红, 蔡高阳
2004, 31(8): 428-430. doi:
摘要:
目的:探讨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ERK-2在直肠癌中的蛋白表达水平和微血管计数的关系及其在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应用蛋白印迹法检测62例直肠癌及其邻近正常直肠粘膜中ERK-1和ERK-2蛋白的表达情况;Ⅷ因子相关抗原抗体免疫组化法测定微血管计数。结果:直肠癌中ERK-1、ERK-2的蛋白表达水平及微血管计数明显高于正常直肠粘膜;微血管计数较高的直肠癌其ERK-1、ERK-2的表达水平也明显增高。结论:ERK-1、ERK-2在直肠癌中呈现高表达,刺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增高,加速肿瘤微血管的生成,从而促进直肠癌的发生发展。
5-FU耐药免疫组化技术与MTT法敏感性比较
陈新, 施作霖
2004, 31(8): 431-434. doi:
摘要:
目的:探讨结肠癌对5-氟脲嘧啶(5-FU)产生耐药的机理,从细胞培养水平进一步论证胸苷酸合成酶(TS)对5-FU化疗产生耐药的影响,揭示不同TS蛋白表达水平的结肠癌患者对5-FU治疗的敏感性。方法:应用MTT法对体外培养的30例结肠癌细胞进行5-FU药敏试验,再应用SP免疫组化法对30例结肠癌进行TS检测,然后将两个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另采用SP法检测60例结肠癌组织切片及其正常对照组切片中TS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TS高表达组体外培养的结肠癌细胞对5-FU的敏感性明显低于TS低表达组。正常结肠粘膜组织中的TS表达水平高于结肠癌组织,结肠癌组织中TS表达水平与5-FU化疗患者的预后呈负相关,与患者的性别、有无淋巴结转移及癌组织的分化程度无关。结论:TS蛋白表达程度的高低对临床结肠癌患者化疗药物的选择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结肠癌组织中TS蛋白的表达水平可作为患者对5-FU为主的化疗疗效及预后的判断指标。
口腔鳞癌中VEGF表达和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血管生成中相互作用的初步研究
冯红超, 宋宇峰, 温玉明
2004, 31(8): 435-437. doi:
摘要:
目的:探讨口腔鳞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和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 TAMs)在肿瘤血管生成中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光镜进行高倍视野下巨噬细胞、微血管计数、图像分析,以观察VEGF表达的强度,免疫组化双染观察巨噬细胞内VEGF的表达。结果:在口腔鳞癌中VEGF的表达与微血管计数(P<0.05,γ=0.412)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计数(P<0.05,γ=0.376)有关,免疫组化双染显示,TAMs内有VEGF的表达。结论:口腔鳞癌中与TAMs和VEGF表达有关,二者相互作用促进肿瘤的血管生成,参与肿瘤生长和转移。
相关癌基因蛋白表达与宫颈鳞癌演进机制的探讨
石新兰, 黄利鸣, 黎家华, 徐弘
2004, 31(8): 438-440. doi:
摘要:
目的:检测宫颈上皮内瘤(CIN)和浸润性宫颈鳞癌相关癌基因蛋白表达状态,探讨宫颈鳞状上皮恶性转化及鳞癌演进机制。方法:采用SP法检测20例正常宫颈,43例CIN,38例浸润癌PCNA、p53、p21、ER、PR、nm23、c-myc、E-Cadherin、VEGF蛋白表达状态。结果:CIN Ⅲ级ER、PR表达下调甚至缺失,PCNA、p53、p21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CINⅠ、Ⅱ级,PCNA、p53、p21和ER/PR同时2种与同时3种以上异常表达率显著高于CINⅠ、Ⅱ级;浸润癌nm23、c-myc、E-Cadherin阳性表达率明显降低,VEGF阳性表达率明显升高。结论:相关癌基因蛋白表达异常与宫颈鳞状上皮恶性转化及鳞癌演进密切相关;同时检测PCNA、p53、p21和ER/PR表达状态有助于准确判断CIN恶变潜能。
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肺癌p16基因甲基化及其临床意义
杨丽萍, 刘旺根, 王雪萍, 张舒林
2004, 31(8): 441-443. doi:
摘要:
目的:探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ethylation-specificPCR,MSPCR)在肺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56例肺部疾病住院患者手术切除的病变肺组织和相应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及痰标本,其中32例为肺癌,24例为良性肺部疾病。标本经一般处理,PCR扩增后,产物经电泳EB染色,紫外灯下观察。结果:32例肺癌组织标本中,14例(43.8%)在p16基因启动子区域呈现异常甲基化,其中9例(64.3%)在相应的BALF中检测出甲基化存在,5例(35.8%)在相应的痰标本中也检测出甲基化存在。24例良性肺部疾病,其中肺囊肿10例,肺结核14例,手术切除标本和BALF及痰标本中均未检测出p16基因甲基化存在。结论:MSPCR技术对肺癌患者BALF及痰标本中的异常甲基化检测具有高度特异性,是一项有潜力的肺癌早期诊断新技术。
巨大食管癌肉瘤1例
刘庆熠, 孟宪利, 王洪琰
2004, 31(8): 443-443. doi:
摘要:
患者,男性,53岁.因吞咽困难3个月,背痛1周入院.
18F-FDG PET显像在鼻咽癌诊断治疗中的价值
潘衍基, 冯彦林, 卫光宇, 余丰文, 刘德军, 胡学锋
2004, 31(8): 444-445,448. doi:
摘要:
摘要目的:探讨18F-FDGPET显像在鼻咽癌诊断治疗中的价值。方法:35例鼻咽癌PET与同期CT、MRI、骨ECT诊断结果比较分析,全部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结果:35例鼻咽癌PET与临床和CT、MRI、骨ECT诊断相符31例(88.6%),诊断不符4例(11.4%),其中真阴性2例和假阴性2例,1例ECT疑为多处骨转移,PET未发现核素浓聚改变,随访排除了骨转移;1例MRI疑为复发,PET未发现核素浓聚改变,病理及随访排除了复发;1例CT诊断肝转移,1例MRI诊断桥脑转移,PET均未发现核素浓聚改变。PET检测出CT、MRI和ECT未发现的转移灶6例(17.1%)。结论:18F-FDGPET对鼻咽癌定性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特异性,在诊断淋巴结和远处转移方面优于CT和MRI;诊断肝、脑转移有假阴性表现,提示PET应结合CT、MRI进行综合分析,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93例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预后分析
李曙光, 黎莉
2004, 31(8): 446-448. doi:
摘要:
目的:探讨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3例经病理证实的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影像学检查结果。结果:93例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患者2年生存率为10.8%(10/93)。性别、体质状况、有无肝脏转移、转移部位数目、血清LDH水平、白蛋白水平以及转移灶是否切除对患者的2年生存率有显著影响;而不同年龄患者的2年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女性、体质状况较好、无肝脏转移、单一部位转移、LDH或白蛋白水平正常以及孤立转移病灶的手术切除是预后好的指标。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胰腺癌结合化疗疗效观察
吴德华, 陈永清, 陈龙华
2004, 31(8): 449-451. doi:
摘要:
目的:探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ation therapy,3DCRT)结合化疗治疗胰腺癌的疗效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64例胰腺癌患者中31例单独采用3DCRT,33例3DCRT前后各使用健择加顺铂方案化疗2个疗程,观察肿瘤局部缓解率及总的1、2年生存率,并用COX回归模型分析预后因素。结果:3个月、12个月肿瘤局部缓解率分别为64.1%、39.1%。总的1、2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40.2%、6.7%,中位生存期11个月。Ⅰ、Ⅱ期与Ⅲ、Ⅳ期患者1、2年生存率分别为100%、36.4%和27.4%、0(P=0.0001),单独3DCRT组1、2年生存率为28.2%、4.0%,3DCRT结合化疗组为51.5%、9.1%(P=0.0416)。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3DCRT结合化疗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CRT结合化疗是影响胰腺癌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
GGF及Ki67表达与听神经瘤细胞增殖相关性的探讨
张玉海, 鲍文公, 付海霞, 潘顺
2004, 31(8): 452-455. doi:
摘要:
目的:分析听神经胶质生长因子(GGF)、Ki67抗原与听神经瘤间的相关性,进一步探讨听神经瘤发生的分子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听神经瘤,计算其生长速率,GGF、Ki67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细胞增殖相关性及GGF对细胞培养的作用观察。卡方检验及相关分析研究生长速率与GGF、Ki67表达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听神经瘤GGF、Ki67表达均与生长速率呈显著正相关,听神经瘤组中GGF、Ki67标记指数之间也有显著相关性,持续应用GGF可促进培养的听神经瘤细胞生长产生组织形态学变化。结论:GGF与听神经瘤的异常增生有关,其表达率与听神经瘤的生长呈正相关。Ki67抗原可提示肿瘤的增殖活性,GGF与Ki67抗原联合可对术后听神经瘤的生长作出预测。
原发性甲状腺鳞状细胞癌27例分析
史业辉, 钱碧云
2004, 31(8): 456-458. doi:
摘要:
目的:探讨原发性甲状腺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特征和影响该病预后的因素。方法:收集我院1969年至2000年间收治的31例原发性甲状腺鳞状细胞癌病例。选取随访资料完整的27例,对患者性别、年龄、肿物直径、颈淋巴结转移与否、术式、有否肉眼肿瘤残余、放疗、化疗情况等参数,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生存率计算采用寿命表法,生存率的比较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Log-rank生存分布检验。对于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变量,通过变量逐步引入的方法进入COX回归模型,确立影响生存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原发性甲状腺鳞状细胞癌发病率低,恶性度高,手术方式和放疗是影响该病预后的因素。结论:对于原发性甲状腺鳞状细胞癌患者,建议采取甲状腺癌广泛切除术,术后局部足量放疗。
59例鼻咽癌海绵窦侵犯的临床分析
卫光宇, 卢秋霞, 张宁, 陈露斯
2004, 31(8): 459-461. doi:
摘要:
目的:探讨鼻咽癌侵犯海绵窦的临床特点和早期检出的可行性。方法:选取1998年3月~2001年12月有海绵窦侵犯的鼻咽癌59例。其中初治47例,复发再治12例。全部病例均经CT或MRI检出。分析头痛、颅底骨破坏、颅神经损害、视朦症状与海绵窦侵犯的关系。结果:59例中头痛46例(78.0%),与受累海绵窦同侧性头痛39例(84.8%),近70%头痛患者同时合并颅底骨和前组颅神经损伤。颅底骨破坏53例(89.8%),3个部位以上、开窗样的广泛骨破坏35例,占66.0%。前组颅神经受损47例(79.7%),两对以上的颅神经聚合性损伤30例,占63.8%;26例患者出现视朦症状(44.1%),其中4例早于前组颅神经损害出现视朦。结论:大多数的原发肿瘤(53/59)自鼻咽部通过颅底骨破坏区,沿扩大的孔道直接向上蔓延至海绵窦。头痛、前组颅神经损伤、视朦是主要的继发症状。视朦可能是部分海绵窦受侵病例的早期表现。
食管鳞状细胞癌热休克蛋白27、70表达及临床意义
曹富民, 王小玲, 张祥宏, 严霞, 邢凌霄, 王俊灵, 王凤荣
2004, 31(8): 462-465. doi:
摘要:
目的: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热休克蛋白27、70(HSP27、70)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01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HSP27、70的表达。根据临床病理资料和随访结果,对比分析HSP27和HSP70在临床病理特征相同、但术后生存时间明显不同的两组病例(长期生存组38例:术后生存5年以上;短期生存组63例:术后1年内死亡)中的表达情况,判定HSP27、70的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HSP27在101例食管鳞状细胞癌中总的阳性表达率为88.1%(89/101),其中长期生存组总的阳性表达率为94.7%,强阳性表达率为81.6%,均明显高于短期生存组(84.1%和54.0%,P<0.05)。HSP70在101例中总的阳性表达率为96.0%(97/101),其中长期生存组总的阳性表达率和强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7.4%和68.4%,短期生存组分别为95.2%和76.2%,χ2检验显示两组无显著性差异。HSP27和HSP70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不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SP27的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预后有关(P<0.01),而HSP70的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预后无关(P>0.05)。结论:HSP27是食管鳞状细胞癌预后的独立因素,可作为判断食管鳞状细胞癌预后的重要生物指标之一。HSP70的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预后无关。
中国人食管鳞癌10q23微卫星不稳定和杂合性缺失初步探讨
吴颜晖, 陈汉春, 刘新发, 李新梅, 曹燕飞
2004, 31(8): 466-468. doi:
摘要:
食管癌是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十分重要.食管癌在癌变发展的不同阶段均有原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
p16抑制基因在腮腺多形性腺瘤恶性增殖中的作用
李志刚, 曹莉莉, 孙亚夫, 孙德刚, 唐建民, 王国相
2004, 31(8): 469-470. doi:
摘要:
涎腺多形性腺瘤是比较常见的肿瘤,约占涎腺肿瘤的50%.p16基因(MTSl,CDK4I,CDKN2)是细胞周期的调控者[1,2],可能是在肿瘤发生中起重要作用的肿瘤抑制基因[3],主要与其编码蛋白产物调控细胞增殖有关.
食管癌MMP-2表达与p53表达和肿瘤侵袭转移的关系
承泽农, 于东红, 郭冰沁, 王萍
2004, 31(8): 471-472. doi:
摘要:
恶性肿瘤浸润和转移的过程伴有细胞外基质(extracclluar matrix,ECM)的降解[1].
RT-PCR检测大肠癌患者CK20 mRN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徐栋
2004, 31(8): 473-475. doi:
摘要:
大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大肠癌患者中,肿瘤的浸润和转移是肿瘤治疗后失败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大肠癌患者中寻找可检测出肿瘤早期转移/微转移的指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TGF-β信号转导与肿瘤
王守立
2004, 31(8): 476-477. doi:
摘要:
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s-β,TGF-β)是一类多功能的多肽类生长因子,主要包括TGF-βs、激活素(activin)/抑制素(inhibins)、骨形态形成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BMPs)等三大类40多个成员,其中研究较多的是TGF-βs,包括TGF-βl至TGF-β5.
胰高糖素瘤综合征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石晶, 滕月娥, 刘云鹏, 王妍, 张敬东, 赵明芳
2004, 31(8): 478-478. doi:
摘要:
男性,50岁,以反复乏力、皮疹6年8个月为主诉入院.该患者自1996年3月出现乏力,体重下降,皮疹.
胰腺癌附睾转移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姜浩, 楼芳, 潘宏铭, 楼海舟
2004, 31(8): 479-480. doi:
摘要:
患者,男,7l岁.发现右阴囊肿块5个月,右睾丸切除术后1周转入我院.5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发现右阴囊肿块,并进行性增大伴胀痛.
肾癌伴孤立脑转移灶2例
陈贵平, 范永田, 赵阳, 曹浩明
2004, 31(8): 480-480. doi:
摘要:
1病例报告 例1,男性,53岁.因头痛伴恶心、呕吐5天于2001年11月4日入院.该患者无发热、腰痛及血尿症状,CT示右枕叶转移瘤,右肾中下极有一约10.2cmx9.7cmx9.0cm大小占位件病变,内部处大片液化灶,CT值82.8~94.4Hu,考虑为右肾癌右枕叶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