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  第31卷  第11期

显示方式:
β1-整合素反义寡核苷酸抑制胃癌细胞系SGC7901粘附侵袭的实验研究
董武, 崔越宏, 孙宏, 徐惠绵
2004, 31(11): 601-603. doi:
摘要:
目的:观察β1-整合素反义寡核苷酸对高侵袭性人胃癌细胞SGC7901粘附侵袭的抑制作用。方法:以脂质体为载体将硫代磷酸修饰的反义寡核苷酸转染SGC7901细胞,免疫化学方法观察转染后以Biotin标记的Integrinβ1 asODN在细胞内的分布;RT-PCR及流式细胞术分别测定Integrinβ1 mRNA和蛋白表达变化;MTT法和Boy-den小室模型分别测定其粘附力和侵袭力。结果:Integrinβ1 asODN转染SGC7901后1h,胞浆及胞核内可见均匀分布的浅棕色颗粒,随着时间的延长,颗粒颜色不断加深;RT-PCR结果显示489bp处条带不同程度变浅;Integrinβ1蛋白表达曲线明显左移;粘附和侵袭实验证明,Integrinβ1 asODN转染的SGC7901细胞的粘附力及侵袭力明显下降(P<0.001),抑制率分别为54%和76%,明显优于随机序列(P<0.001)。结论:Integrinβ1 asODN转染SGC7901可降低其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从而抑制其对细胞外基质(ECM)的粘附和侵袭。
抗原负载树突状细胞介导肝癌患者肿瘤杀伤细胞功能状态研究
李东复, 王桂芝, 申吉子, 闫峻
2004, 31(11): 604-606. doi:
摘要:
目的:探讨肝癌细胞抗原负载树突状细胞激活肝癌患者外周血细胞毒性T细胞(CTL)、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的抗肿瘤作用。方法:以细胞计数、间接荧光表型测定分析肝癌患者DC功能状态;MTT法测定肝癌细胞抗原负载DC介导肝癌患者外周血CTL、TIL对肝癌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肝癌患者DC表达CD1a、CD80、CD83和HLA-DR等分子水平,DC介导的CTL、TIL对肝癌细胞的杀伤活性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P<0.01)。结论:肝癌患者存在DC功能缺陷,致使其介导的CTL、TIL对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明显降低。
胃癌ER基因表达与CpG岛甲基化的意义
苏琦, 敖启林, 贺修胜, 梁晓秋, 周建国, 李一琴
2004, 31(11): 607-610. doi:
摘要:
目的:研究雌激素受体(ER)基因表达及其CpG岛甲基化状况与胃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分别应用免疫组化SP法和限制性内切酶PCR法分析91例胃癌ER的表达和30例胃癌ER基因CpG岛的甲基化状况。结果:胃癌ER阳性率为38%(35/91),其中高分化腺癌10%(3/30),分别与低分化腺癌43%(13/30),未分化癌53%(8/15),粘液癌63%(5/8)及印戒细胞癌75%(6/8)比较,皆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BorrmannⅢ+Ⅳ型56%(24/43)明显高于Ⅰ型22%(4/18)与Ⅱ型23%(7/30)(P<0.05)。淋巴结转移组为55%(28/51),未转移组23%(9/40),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正常胃粘膜ER基因CpG岛未见甲基化,而40%(12/30)胃癌呈甲基化(P<0.05),且与其蛋白表达有负相关性(P<0.05)。结论:ER在胃癌中的表达与分化、侵袭、转移有关,并以分化较差的胃癌表达高,提示ER阳性胃癌生物学行为差而预后不佳。ER基因CpG岛甲基化可能是胃癌中ER表达缺失的分子机制。
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术前新辅助化疗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姚珂, 向明章, 闵家新, 张国强, 周人杰, 李德志
2004, 31(11): 611-613. doi:
摘要:
目的:探讨术前新辅助化疗治疗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可行性和不良反应,同时评价其在病期下调率、提高手术切除率及患者生存率中的作用。方法:从1990年1月~2002年1月,对456例Ⅲ期非小细胞肺癌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234例被随机分入术前新辅助化疗组(试验组),行术前化疗2个周期,其中47例行Gem+DDP方案,35例NVB+DDP方案,86例MVP方案,66例EP方案化疗。化疗结束后4周手术。另222例被随机分入对照组的患者则先行手术治疗。结果:试验组化疗总有效率为67.95%(159/234),病期下调率为35.04%(82/234)。手术切除率试验组为87.02%(181/208),对照组为83.78%(186/222)。两组手术并发症和手术死亡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新辅助化疗组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6.07%、52.99%和34.18%,对照组分别为69.82%、41.44%和22.97%。试验组术后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术前新辅助化疗安全、有效,能降低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病期,提高手术切除率,改善患者术后长期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13例结直肠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
娄越亮, 张永建, 战忠利, 张燮良
2004, 31(11): 615-616,619. doi:
摘要:
目的:探讨结直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意义,提出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对近8年收治的13例结直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状况及CD117、CD34免疫组化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例患者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其中4例共行手术11次。结直肠间质瘤以梭形细胞为主占92.3%,CD117阳性率占92.33%,CD34阳性率占77.0%。13例患者皆无淋巴转移。肿瘤体积10cm以上,核分裂>5/50HPF6例,其中2例出现肝转移,2例膀胱及大网膜转移。结论:结直肠恶性间质瘤体积>10cm。核分裂>5/50HPF是远处转移的信号。采用合理的首次治疗,肿瘤完整切除及预防性大网膜切除是治疗结直肠恶性间质瘤最有效的方法。
TCOP联合平阳霉素治疗中高度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研究
陆紫敏, 朱海平, 修冰, 付建非, 薄兰君, 顾凤英
2004, 31(11): 617-619. doi:
摘要:
目的:探讨TCOP-P(TCOP联合平阳霉素)方案治疗中、高危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疗效。方法:将6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TCOP-P方案35例(A组)和CHOP方案31例(B组)。每21天重复疗程,全部患者接受6~8个周期治疗。结果:A组完全缓解(CR)、总有效率、3年生存率分别为57.1%、88.5%和73.5%,均明显高于B组(P<0.05);3年复发率和心肌损害率均明显低于B组。结论:TCOP-P方案治疗中高危非霍奇金淋巴瘤疗效明显优于CHOP方案,可以提高完全缓解率、延长生存时间、减少复发率。
68例骨肿瘤致病理性骨折的治疗
杨荣利, 郭义, 徐万鹏, 刘新江
2004, 31(11): 620-623. doi: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的外科治疗方法对骨肿瘤病理性骨折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自1995年6月~2002年10月共收治68例病理性骨折。引起病理性骨折的肿瘤中,转移癌27例(转移至四肢17例,脊柱8例,锁骨2例)。原发恶性肿瘤20例(骨肉瘤13例,尤文氏肉瘤3例,软骨肉瘤2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例)。良性肿瘤21例(骨巨细胞瘤12例,骨囊肿4例,内生软骨瘤及动脉瘤样骨囊肿各2例,纤维异样增殖症1例)。通过回顾性分析研究,对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进行初步临床分析。结果:随访6个月~7.2年,转移癌中7例行局部广泛切除,假体置换,未见局部复发,功能良好。8例行病灶刮除,髓内针内固定,其中4例死亡,3例局部复发。13例骨肉瘤患者,9例对化疗敏感,行保肢手术,术后未见局部复发,预后良好,4例对化疗不敏感,行截肢术,术后均有肺转移。12例骨巨细胞瘤,7例行肿瘤广泛切除,假体置换,术后随访未见局部复发。5例行病灶刮除,骨水泥填充,其中3例复发。结论:对于转移癌、骨巨细胞瘤和一些良性肿瘤所致的病理性骨折,肿瘤的彻底切除和假体置换对于控制局部复发是有效的,并可获得良好的功能。对化疗敏感的骨肉瘤患者,即使骨折,经过化疗和适当处理后,也可行肿瘤的彻底切除和假体置换,也可获得良好的局部控制和降低肺转移发生率。
天津市白血病20年流行状况调查
陈可欣, 何敏, 董淑芬, 王继芳, 钱碧云, 武光林
2004, 31(11): 624-627,630. doi:
摘要:
目的:对天津市区1981年1月~2000年12月白血病流行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了解其流行状况及变化趋势。方法:病例皆按照国际疾病统计分类(ICD-O)进行编码。根据有关年份人口数,按年龄、性别和病例的诊断时间计算发病率、死亡率和死亡发病比等。结果:1981年1月~2000年12月白血病发病和死亡分别为3334和1949例,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4.71/10万和2.76/10万。20年天津市白血病的发病率变化趋势不明显,但死亡率却呈明显下降的趋势,同时死亡发病比也呈明显下降的趋势。白血病发病的细胞类型以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42.9%)最为常见,其次为慢性粒细胞性、急性淋巴细胞性和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结论:根据上述流行趋势的研究,提示白血病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得到明显的改善,同时提示今后应加强白血病病因学的研究。
恶性肿瘤患者血浆细胞粘附特性测定
焦顺昌, 赵宏, 杨俊兰, 李方, 戴广海, 李瑛, 魏秀芳
2004, 31(11): 628-630. doi:
摘要:
目的:观察恶性肿瘤患者血浆对肿瘤细胞的粘附特性的差异,并探讨其生物学意义。方法:采用MTT比色分析法,收集72例恶性肿瘤患者、33例同期的非癌症患者及35例健康成人的清晨空腹血浆,做体外细胞粘附试验。结果:肿瘤患者血浆的细胞粘附性显著低于健康成人及非癌症患者血浆的细胞粘附性,后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别。结论: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浆细胞粘附性显著降低,在恶性肿瘤的诊断、预后及转移防治中具有应用前景。
肺癌组织中KAI1/CD82和整合素α5的表达及意义
兰心刚, 刘宏旭, 殷洪年, 李军, 李玉, 张林
2004, 31(11): 631-634. doi:
摘要:
目的:研究KAI1/CD82和整合素α5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10例肺癌组织中KAI1/CD82及整合素α5的表达情况。结果:KAI1/CD82在肺癌中的表达阳性率为37.3%,α5的表达阳性率为44.5%。二者的表达水平在淋巴结转移方面差异有显著性意义(r>0,P<0.05)。KAI1/CD82的表达在TNM分期方面差异亦呈显著性意义(r>0,P<0.05)。二者的表达水平与年龄、性别、病变部位、肿瘤大小、分化程度及病理类型无关(P>0.05)。结论:KAI1/CD82和整合素α5与淋巴结转移相关,二者可作为判定肺癌浸润和转移的指标。
格拉诺赛特与化疗药物联合动员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的临床研究
艾斌, 石远凯, 杨建良, 何小慧, 周生余, 韩晓红, 刘鹏, 周爱萍, 张长弓
2004, 31(11): 635-637. doi:
摘要:
目的:观察格拉诺赛特联合化疗对恶性实体瘤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APBSC)的动员效果。方法:32例患者进入本研究,其中恶性淋巴瘤18例,乳腺癌11例,生殖细胞肿瘤3例。自化疗后白细胞降至最低点时开始皮下注射格拉诺赛特150~250μg/day1,至APBSC采集结束前一天,白细胞恢复到5.0×109/L以上时开始连日采集APBSC;当累计采集的单核细胞≥5.0×108/kg或CD34+细胞≥2.0×106/kg时停止采集。结果:开始给予格拉诺赛特及开始采集APBSC的中位时间分别为化疗开始后的第12(5~15)天和第15(13~20)天,格拉诺赛特的中位给药次数为5(3~12)次,全组患者平均采集到的单核细胞及CD34+细胞总数分别为5.76±2.05×108/kg和15.58±10.36×106/kg,平均粒-单集落形成单位21.01±20.75×104/kg。动员过程中不良反应轻微,此后30例接受移植者全部获得造血功能重建。结论:格拉诺赛特联合化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APBSC的动员方法,国人采用150~250μg/day1的剂量即可得到满意的动员效果。
30例原发于眼眶恶性淋巴瘤的放疗疗效
陈志仁, 潘素明, 徐晓南, 毛韶强
2004, 31(11): 638-639,642. doi:
摘要:
目的:分析原发于眼眶恶性淋巴瘤的放射治疗方法。方法:30例原发于眼眶恶性淋巴瘤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Ann-Arbor分期:Ⅰa期21例,Ⅱa期9例。放射治疗剂量30~58Gy,3~6周。结果:1、3、5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6.7%、93.3%和90.0%。随诊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100%、93.30%和76.7%,5例疾病进展。结论:局部放射治疗是原发于眼眶恶性淋巴瘤有效的治疗方法,放射治疗剂量为34~45Gy,3.5~4.5周;低度恶性放射剂量为30~35Gy,不需行淋巴引流区预防照射。对恶性程度高及有外侵犯者应辅加化疗。
羟基喜树碱(拓僖)联合高聚生治疗恶性难治性胸腔积液
宋霞, 苏文忠, 朱海波, 郭伟, 田瑞芬, 郭沁香
2004, 31(11): 640-642. doi:
摘要:
目的:观察应用羟基喜树碱联合高聚生治疗恶性、难治性胸腔积液的疗效。方法:对临床治疗中效果较差的中、大量恶性胸腔积液及既往治疗无效的恶性胸腔积液患者66例(治疗组36例,对照组30例)进行治疗,全部患者均经PICC管(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1~3天引流至胸水近乎消失后注入药物。治疗组羟基喜树碱(拓僖)30mg,高聚生2000~3000U胸腔注射,地塞米松5mg肌肉注射;对照组顺铂60~70mg,地塞米松10mg胸腔注射,胃复安20mg肌注。结果:治疗组CR44.4%(16/36),有效率为86.1%(31/36)。对照组CR26.7%(8/30),有效率为63.3%(19/30)。结论:羟基喜树碱联合高聚生治疗恶性难治性胸腔积液疗效满意,不良反应轻微,尤其对大量血性胸腔积液及既往治疗无效者效果良好,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三种化疗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分析
杨新杰, 张树才, 胡范彬, 范晓舫, 王群慧, 王敬慧, 王海永, 张卉
2004, 31(11): 643-645. doi:
摘要:
目的:评价MVP(MMC+VDS+PDD)、NP(Vinorelbine+PDD)、TP(Paclitaxel+PDD)三种化疗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方法:114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为3组,MVP组36例,MMC(丝裂霉素)8mg/m2,静脉推注,d1;Vindesine(长春地辛)3mg/m2,静脉点滴,d1,8;PDD(顺铂)80mg/m2,静脉点滴,d3。NP组41例,Vinorelbine(长春瑞宾)25mg/m2,静脉点滴,d1,8,PDD80mg/m2,静脉点滴,d3。TP组37例,Paclitaxel(紫杉醇)175mg/m2,静脉点滴,d1,PDD80mg/m2,静脉点滴,d3。每4周为1周期,至少2周期。结果:MVP、NP及TP的有效率分别为33.2%、34.1%、40.5%;中位生存期分别为8.2个月、7.1个月、9.1个月;1年生存率分别为30.5%、34.1%、37.8%。主要不良反应MVP组为骨髓抑制及恶心、呕吐;NP组为骨髓抑制、恶心、呕吐及静脉炎;TP组为骨髓抑制、恶心、呕吐、肌肉关节疼痛及脱发。结论:MVP、NP及TP化疗方案在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有效率、中位生存期及1年生存率相似,毒性可耐受。
拓朴替康治疗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
谭平, 王静, 李立
2004, 31(11): 646-648. doi:
摘要:
目的:探讨以拓朴替康联合顺铂方案治疗小细胞肺癌(SCLC)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观察组60例,化疗方案为TP(拓朴替康+顺铂)。拓朴替康1.20mg/m2/d,静滴30min,每日1次,连用5日;DDP80mg/m2ivgtt,分3天使用。对照组60例,化疗方案为PE(VP-16+顺铂)。VP-16100mg/m2ivgtt,d1,3,5;DDP80mg/m2ivgtt,分3天使用。21天为1周期,2个周期评价疗效,1个周期评价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CR8例,PR30例,有效率63.3%,主要不良反应为血液学毒性,非血液学毒性较轻微,一般均可耐受。对照组CR6例,PR34例,有效率66.7%。两组间疗效及不良反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拓朴替康联合顺铂化疗方案治疗SCLC有效,局限期疗效优于广泛期。
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彭宝岗, 梁力建, 何强, 李梅生
2004, 31(11): 648-649. doi:
摘要:
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在荷瘤状态下机体的免疫功能发生紊乱.
32例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中晚期胃癌的临床观察
陈义雄, 李涛, 谢忠, 周国英
2004, 31(11): 650-651. doi:
摘要:
1995年5月~2000年5月,对32例中晚期胃癌行经导管胃动脉化疗栓塞术,并与同期32例行常规化疗的中晚期胃癌作临床疗效对照分析,进一步探讨介入治疗在胃癌综合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
918例Ⅰb期宫颈癌术后转移与复发分析
孙立新, 韩海琼, 邵淑丽
2004, 31(11): 651-652. doi:
摘要:
由于早期检查和及时的治疗,宫颈癌的预后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对于那些复发及晚期患者的治疗仍十分棘手.
胃癌组织中粘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冯德辉, 杨彬, 林虹, 周宇
2004, 31(11): 653-655. doi:
摘要:
MUC粘蛋白是由胃肠、卵巢等多种上皮细胞分泌的一类高分子量(>200kD)糖基化蛋白质,对正常粘膜起润滑和保护作用.
甲状腺原发性乳头状癌及弥漫性大B细胞恶性淋巴瘤1例报告
刘陶文, 陈森, 邱小芬, 陈煌基, 李西融
2004, 31(11): 655-656. doi:
摘要:
甲状腺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少见,占所有NHL的2%~3%及占甲状腺恶性肿瘤的2%~8%[1],多见于中老年女性;而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在全部恶性肿瘤中不足1%,在头颈恶性肿瘤中其发病率却居首位.
肿瘤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的研究进展
钱敏飞, 王家东
2004, 31(11): 657-659. doi:
摘要:
肿瘤细胞的凋亡是当前肿瘤研究的热点,而Survivin(生存蛋白)作为凋亡抑制蛋白家族(IAP)的成员之一,倍受关注.
嗜血管性大T细胞淋巴瘤3例报告
耿莉, 李玉明, 吕海容, 邓琦, 李敬兰, 曹金霓, 李孝义
2004, 31(11): 660-660. doi:
摘要:
我院自1997年以来诊治3例嗜血管性大T细胞淋巴瘤(AL),报告如下.